老子的智慧 第一节

网络微博大全

<h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能说出来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br></h3><h3><br></h3><h3>什么是道?为什么老子认为能说出来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br></h3><h3>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就讲了“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林语堂解释说,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了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 它们的名字,一个叫作无,一个叫作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是一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有七十三次,分别阐述了天、地、人不同的道法,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老子的“道”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br></h3><h3>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有时又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 “道”的涵义博大精深,哲学家们在解释“道”时认为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br></h3> <h3>用庄子的解释来看,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古人认为那是最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了它的完美。 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 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却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们懂得“是非”的争论后,道就开始亏损,这一亏损,私爱就随之大兴起来。(《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脚的人,名字叫作王饴,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于是常季问孔子说:“王饴是一个被砍去脚的人,跟他学习的弟子,和跟先生学习的弟子,在鲁国各占一半。 他对弟子不加教诲,不发议论,但他的弟子去的时候本是空虚无物,而回来却大为充实。 莫非世上真有这样不用言语, 没有形式,仅用心灵来教化弟子的人吗?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呢?” <br></h3><h3>孔子说:“他是圣人。我一直想去见他,却为事所绊,不曾见着。如果看到了他,我一定要拜他为师。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如我的人?而且不仅是鲁国,我还要率领天下的人去做他的弟子呢!” 常季说:“他断去一只脚,还能做人们的老师,一定是高人一等,所以才会如此。那么他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心灵达到这种境界呢?” 孔子说:“生死是一件大事,他却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意,不随生死而变……他能主宰万物的变化,并守着真正的根本大道。” 常季又问:“这怎么说?” 孔子回答道:“若从宇宙万物不同的观点来看,就是自己的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般的不同; 但是若由相同的一面去看,万物都属一体,当然也就没有区分可谈。能够看到这一层,他可以不用耳目去辨别是非善恶,而把心寄托在道德之上,以达到最高的和谐境界。 “他把万物看作一体,所以不会觉得自己的形体上有什么得失,那断了的一只脚便与失落的泥土一般,对他而言,毫不重要。”(《庄子》内篇第五章《德充符》) 庄子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他善于通过小故事向人们揭示大道:他讲泉水干了,水里的鱼都困在陆地上,互相吐着涎沫湿润对方来延续生命,如果这样, 倒不如大家在“相忘于江湖”啊! 他讲与其称赞尧毁谤桀,倒不如不加批评,把善恶之念抛开而归向大道啊!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人们总是感受到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因而常常慨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而陶渊明似乎不同。<br></h3> <h3>他生逢乱世,退隐归林,深知为了功名利禄,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甚至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真正透悟明了的陶渊明,在喧闹的尘世里执守一方清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中,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和住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一样,享受着那份无拘无束的自由,真正回归人的本真。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 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 所以陶公常常描绘“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的景象,看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这就是悟出了“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真意妙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br></h3> <h3>学习了今日共读,你收获了哪些?你想做出哪些改变?强烈建议书友们将今天的学习心得分享至下方评论,与书友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