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激情 岁月的年华 光明大队的农友们

王伟华

<h3>1968年10月25日,知青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我们上海县龙华镇的知青们就从这儿乘坐公交车,奔赴浦东上海县的三林、陈行、杜行、鲁汇四个人民公社插队落户。</h3> <h3>我们从龙华出发,在南码头摆渡,到三林中学里面集中,然后乘坐三林公社光明大队李家生产队的木船,沿三林港向光明大队进发。</h3> <h3>我们第一批知青同乘一条船,晃晃悠悠地来到了光明大队。</h3><h3>第一批知青:1队、陆美菊、罗国芳 2队、王海琴、 王静琴 3队、汤炳发、薛桂元 4队、计秋平、徐志平、顾德 5队、周国顺、孙凤良 6队、王伟华、杨连生、蒋安靖 7队、虞永红、罗琦 8队、黄艳中、聂申华 9队、潘静钰、计靖凤 10队、林鹏飞、张康泉 一共22位。</h3><h3>从1968年10月25日-1976年5月共有74位知青(包括投亲)到光明大队插队落户。<br></h3><h3><br></h3> <h3>一队东林: 陆美菊、罗国芳、王大华、王小华、沈水珍、沈平、杏林的表弟***投亲插队。 </h3><h3> 队长沈庭栋 指导员康小妹</h3><h3>王大华1974年11月离开,陆美娟1975年9月离开,沈水珍是1979年1月离开,王小华、罗国芳1979年9月离开,沈平是1980年6月离开。</h3><h3>王小华1975年到1976年担任生产队长,罗国芳1977到1978年在光明中学当老师。</h3> <h3>2018年10月27日,王小华、王大华、沈水珍、陆美菊、徐惠芳、徐仁勇、徐胜达。</h3> <h3>二队瑞龙: 王海琴、王静琴、王再石、高林春、祝金英、王美娟、 王海青、傅时义、陆矿琴、邹浩喜。 </h3><h3>队长沈文清 指导员朱伯良</h3><h3>高林春、王海琴是1971年9月第一个离开,王静琴1976年9月离开,邹浩喜是1979年9月离开。</h3> <h3>2018年10月27日,王海琴、张祥妹、王静琴、邹浩喜。</h3> <h3>三队唐家: 汤炳发、薛桂元、冯美琴、杨巧英、戴洪喜。 </h3><h3>队长 宋章根 指导员 王银仙</h3><h3>汤炳发是1974年11月离开,冯美琴是1979年1月离开,薛桂元1979年3月离开。</h3><h3>汤炳发1973年担任生产队长。</h3> <h3>2018年10月27日,汤炳发、王银仙、冯美琴、杨巧英、薛桂元。</h3> <h3>四队李家: 计秋平、徐志平、顾德、陆美菁、王凤英、王招娣、 蔡永发、杨阿锁、 周燕文。 </h3><h3>队长李文祥 指导员何世荣</h3><h3>李介生产队知青最早上调的是计秋平1972年12月,徐志平是1976年9月离开,顾德是1979年2月离开的,王凤英是1979年3月离开,陆美菁是1979年8月离开,杨阿锁是1980年10月离开。</h3><h3>顾德1976年到1977年在光明中学当老师。√</h3> <h3>2018年10月27日,杨阿锁、顾德、周燕文、李裕良、王凤英。</h3> <h3>五队周家: 周国顺、孙凤良、孙贵娣、匡永珍、吴国忠、吴明达、 刘心社、楊顾珍、王鹤桥。</h3><h3> 队长周根祥 指导员周龙宝</h3><h3>孙凤良是1970年12月离开,孙贵娣是1976年4月离开,刘心社是1979年2月离开,周国顺是1979年9月离开,杨顾珍是最后一个离开。</h3><h3>周国顺1973年到1978年担任生产队指导员。</h3> <h3>2018年10月27日,匡永珍、刘心社、孙贵娣、张祥妹、徐佩德,周国荣、周国顺、吴国忠、孙凤良。</h3> <h3>六队沈家: 王伟华、杨连生、蒋安靖、汤森发、王庭龙、赵巧珍、张根芳、沈银芳 </h3><h3>队长祝宝荣 指导员沈锦财</h3><h3>生产队概况:有42户 人口162人 耕地面积190.6亩</h3><h3>是三三制的播种面积,其中棉花80亩、粮食50亩、蔬菜52亩,口粮自供自给,上工时间:7:00出工、11:00收工、下午1:00出工、5:30收工。</h3><h3>蒋安婧1972年12月第一个离开,赵巧珍是1978年2月离开,杨连生是1978年5月离开,汤森发是1979年2月离开,王伟华1979年4月离开,王庭龙是1979年9月离开,张根芳1980年10月也是光明大队最后一个离开的。</h3><h3>王伟华1977年到1979年担任生产队会计。</h3> <h3>2018年10月27日,张根芳、沈召良、祝宝荣、杨连生、王伟华、沈锡奎、汤森发。</h3> <h3>七队马陆: 虞永红、罗琦、桂永安、陈一飞、桂永胜、吕桂花、 严桂芳。</h3><h3>队长马瑞昌 指导员吴小妹</h3><h3>虞永红1971年4月离开,吕桂花是1979年1月离开,罗琦是1979年2月离开,桂永安、严桂芳1979年4月离开,桂永胜是1979年7月离开。</h3> <h3>徐妙根、马根妹、虞永红、严桂芳、罗琦、陆秋龙、马文祥、钟坤根、徐金芳、吕桂花、桂永安</h3> <h3>八队东青: 黄艳中、聂申华、孙金财、吕金娣、卞扣成、 卞宏海、卞剑云。</h3><h3>队长蔡洪宝 指导员周正德</h3><h3>聂申华是光明大队第一个离开,到黑龙江,黄艳中是1971年4月离开,</h3><h3>卞扣成、孙金财是1979年4月离开。</h3> <h3>九队庄家: 潘静珏 、计靖凤、计靖芸、孙金富、 王妹英、周样根。</h3><h3>队长朱阿兴 指导员张龙欣</h3><h3>潘静珏是1976年4月第一个离开的。</h3><h3>潘静珏1973年到1976年担任生产队长。</h3> <h3>十队新生: 林鹏飞、张康泉、张康源、罗月香,王国华、姚来娣。</h3><h3> 队长 盛瑞祥</h3><h3>林鹏飞1970年12月第一个离开,张康泉是1974年12月离开,罗月香1979年10月25号知青返城。</h3><h3>张康泉1972 到1973年担任生产队会计,1973到1974年担任生产队长。</h3> <h3>2018年10月27日,罗月香、庄明华、张康源、林鹏飞。</h3> <h3>原光明大队概况 </h3><h3> 原光明大队,始建于一九五六年,成立于人民公社之时,该名称一直沿用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根据体制改为东林大队。东林大队的名称在改革的原因,於一九八四年改为东林村。而光明大队这样一个称呼,对于原插队知青,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怀念。现我们回顾一下光明大队的历史和沿革。</h3><h3> 光明大队的地里位置,位于三林公社的东部,沿浦三路两侧,东与北蔡联勤大队和六里南新大队接壤,南与南汇康桥花墙大队交界,北与东明大队毗邻,西与劳动大队接壤,全大队总面积1.3平方公里,共有10个生产队,可耕面积1980亩,总户数780户,农业人口2200人。光明大队建立以后,建立大队党支部和大队行政建制,第一位支部书记钟新奎(已故),大队长徐福生(已故),钟新奎任书记时间较长,在一九七二年底与大队长分别离任,去公社任职,一九七三年起由沈召良担任书记,祝宝荣担任大队长,继后分别由钟坤根、徐龙兴、张健康担任书记。一九八四年八月体制改东林村后,成立这届村民委员会时由沈召良担任书记,由徐永亮担任村主任(村长),但还保留大队管理体制,大队长由唐林弟担任。后来人事变动,徐永良外出,任职未满一届,故有马生龙担任村主任,第二届村民委员会在一九八七年八月成立,书记张健康、村主任由徐慧强担任,分别由周逊根(已故)、李忠、张祥妹等不同时期担任。</h3><h3>光明大队历史以来以农业为主,兼有副业,农业生产以三三制种植,即:粮食、棉花、蔬菜。俗称粮棉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离市区,经济发展缓慢,属于经济欠发展地区。光明大队,随着一九七八年三中全会的政策落实,农村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联产承包,口粮田和经济作物分田到户。村级经济大力发展村级企业和队办企业,经济面貌逐步改变。随着浦东开发、开放,於一九九三年三月,三林公社并入浦东新区,脱离了上海县。在浦东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光明大队抓住浦东开发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步伐,从九三年起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不断上升改变了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局面,农民家庭生活不断得到了改变和提升,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截止二零零四年大动迁前,实现社会总产值1.6亿元,村级财政收入达近300万元/年。</h3><h3>原光明大队建制由於浦东开发的大力推进,几年中不断发生着变化,九三、九四年期间,村级自主开发,引进开发单位,征用部分土地,安置部分农民为征地工。在一九九八年下半年,由浦房集团开发用地,征用了沈家队为主,沿浦三路西侧唐家、新生、瑞龙部分土地,该三个队只征地、无动迁,大沈家宅全队拆迁。随之,於二零零二年,浦东(浦发集团)开发用地,征用东三林、瑞龙、唐家、新生,涉及此四个队全部动迁。止此原光明大队有5个队,在二零零四年进行撤队,(沈家队在九八年撤队),而光明大队的存生,仅是只有一半个大队。於二零零四年下半年,因世博动迁安置需要,余下的李家、周家、马陆、东青、庄家5个队,全部征用,原住民就地安置,现均居住三林世博家园。之后原先光明大队自二零零五年起进行撤队和撤村结算,在2006年经上级政府批准,撤销原光明大队(东林村)建制,所有原大队领导均分流,部分干部安置工作。同年十月底,撤村工作全部结束。原光明大队(东林村)也结束其几十年历史。 作者:张健康《原光明大队(东林村)书记》</h3><h3><br></h3> <h3>大队支部书记:钟新奎 大队长:徐福生</h3><h3></h3><h3>历任大队主要领导: 沈召良、祝宝荣、钟坤根、张健康、徐龙兴、</h3><h3>唐林弟、徐永良、马生龙、徐慧强、周逊根、李忠、张祥妹。</h3><h3></h3><h3>大队长徐福生教我们要“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合理用粮。</h3> <h3>聂申华 是第一个离开光明大队的,到黑龙江农场务农,林鹏飞、孙凤良俩人1970年12月份一起去当兵的,虞永红与黄艳中是1971年4月上调的, 1971年9月高林春到六大饭店,第一批插队知青中,周国顺与罗国芳是最后上调,上调时间1979年9月,张根芳是1980年最后一个离开光明大队的。</h3><h3> 林鹏飞、张康泉、周国顺三位知青在当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当中也有7个知青与当地农民结婚,知青当中也有6人结为夫妻,还有4人当过生产队的队长。</h3> <h3>1998年10月25日,是我们离开光明大队近二十年,也是我们插队落户三十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第一次相约结伴回到了我们生活、战斗了十多年的第二故乡。<br></h3> <h3>2008年10月25日,是我们到农村插队落户40周年纪念日。曾在三林公社落户的部分知青,在三林乡相聚。<br></h3> <h3>这是当天在三林乡门口光明大队沈家生产队的知青。</h3> <h3>2013年10月26日,在新建的世博家园市民中心会议室,我们知青和当地的有关人员再次相聚。</h3> <h3>大队两位领导钟坤根、张健康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h3> <h3>大队团支部合影。</h3> <h3>大队文艺小分队合影,我们有两年的“三枪”季节,以文艺宣传队的形式战斗在光明大队各生产队,利用社员休息的时间,在田头、嗮谷场为广大社员表演节目,并和社员们一起插秧。</h3> <h3>一共有36位知青和农友参加。</h3> <h3>2016年7月30日,在七宝古镇相聚。</h3> <h3>难得一见的林鹏飞。</h3> <h3></h3><h3><br></h3> <h3>2017年1月7日相聚在龙华。</h3> <h3>1968年10月25日我们第一次踏上三林乡的土地,2017年4月28日我们又一次来到这里。</h3> <h3>2018年1月20相聚龙华。</h3> <h3>2018年4月13日相聚在龙华花园饭店。</h3> <h3>2018年10月27日,在浦东三林原光明大队东青生产队的地址上,建造的世博家园市民中心,我们迎来了知青插队五十周年联谊活动。</h3> <h3>原光明大队党支部书记钟坤根主持了当日的联谊活动。</h3> <h3>原光明大队党支部书记沈召良做了即席发言。</h3> <h3>原光明大队(东林村)党支部书记张健康发言。</h3> <h3>原东林村(光明大队)领导张祥妹发言。</h3> <h3>原光明大队大队长祝宝荣看此次联谊活动的手册。</h3> <h3>原光明大队周家生产队知青周国顺代表所有的知识青年对原大队、生产队老领导和乡亲们参加联谊活动表示衷心感谢。</h3> <h3>原光明大队李家生产队知青顾德发言。</h3> <h3>原光明大队马陆生产队知青罗琦发言。</h3> <h3>原光明大队瑞龙生产队知青王静琴发言并演唱。</h3> <h3>原光明大队东林生产队知青王小华发言、朗诵、书写书法一幅送给光明大队。</h3> <h3>原光明大队新生知青林鹏飞发言。</h3> <h3>2018年10月27日,有33位知青和23位农友出席了联谊活动。</h3> <h3>  1968年10月25日,我们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告别了父母,告别了繁华的上海市区,陆续来到了三林公社光明大队插队落户。从那时起,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直到1980年10月,最后一个知青返城。整整十二年啊,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风风雨雨的艰苦磨练,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一声“青春无悔”!我们是强者,我们是做人的典范;我们是知青,我们的名字早已响彻了祖国的万里山河;我们是战士,我们的战斗的青春,必将在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不朽的篇章!</h3><h3> 1968年10月,孙凤良与周国顺收到插队落户通知书,下乡前在家门口的合影。</h3> <h3>王伟华1969年1月,在居住的门口。</h3> <h3>徐仁勇 沈伟龙 周林忠 周国顺 顾德。</h3> <h3>1971年2月,公社组织宣传队学习,我们大队徐仁勇、王海琴、王伟华参加。</h3> <h3>这是当时为学习开的误工证明。</h3> <h3>我们兄弟俩王大华、王小华是一九六九年二月二十四号到光明大队东林生产队插队落户的。在一九七一年"双抢"之际,8月6日那天,我们东林队已胜利完成插秧任务,但得知近邻南汇县的生产队还没有完成插秧任务,我们就和沈庭栋队长汇报,想7日组织青年突击队去支援他们。队长同意了,第二天在东林生产队的秧田里拔好秧苗,挑着秧苗就去支援,使他们在立秋前完成插秧任务。此兄弟县支援插秧事迹经南汇县领导向上海县县委书记杜述古汇报,杜书记向三林公社领导指示,请王大华、王小华兄弟俩出席第一届上海县优秀知青代表大会,此时上海县第一届优秀知青代表大会已开会一天,我们马上赶到上海县莘庄镇出席会议并上台授奖。 </h3> <h3>1973年10月,欢聚在龙华公园里的顾德、周国顺、张康泉。</h3> <h3>周国顺出席上海县知青代表大会等。</h3> <h3>  这是1975年5月21日写在记录本上,准备汇成诗集的诗歌目录。是当时的大队团支部在“五四”青年节,举办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3周年赛诗会,并从赛诗会作品中选出的部分诗歌,准备汇编成集的目录。</h3><h3> 这本诗集现在找不到,很可惜,当年各位作者的作品都流失了。但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来,积极参与赛诗的人真不少,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沈召良和许多知青与农村的共青团员们一起积极作诗,抒发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之心。</h3><h3><br></h3> <h3>1975年10月,三林公社文艺宣传队部分队员在公社门口合影。</h3> <h3>周国顺:1977年8月为庆祝党的十一大召开写的二首诗。一首大约是我与东林生产队徐惠芳合写,一首是顾德写的。诗的字里行间都印着那个时代痕迹,且不说这诗作的水平如何,这二首诗的内容还是紧跟形势,充满着革命激情,值得回味。</h3> <h3>1977年10月,王伟华在公社演出。</h3> <h3>1978年12月,在1974年为知青盖的12平方米的农舍。</h3> <h3>周国顺 1968年10月26日,我与孙凤良插队到周家生产队的第二天,生产队为我们购置了锅盆瓢碗,桌子凳子等生活用具。 </h3><h3>  这是一只大家眼熟的凳子,下面有二根横档,用于坐在稻秧田里拔秧时,可防止凳子在水田里陷下去,所以它叫拔秧凳。每位知青应该都备有,它既是生活用具,又是一件干农活的农具。当年每到三夏三抢农忙插秧时,它就伴随我们出早工去稻秧田里拔秧。</h3><h3> 1979年9月上调时,我将拔秧凳带走留念。照片中王小华的这只拔秧凳保存的很完整,没有缺胳膊少腿损坏,讫今虽已有五十个年头了,但凳子上写的王小华名字仍清晰可见,这可是原件,并不是复制品哦!</h3> <h3> 我们留下一幅幅帅哥靓妹的倩影,手捧下乡通知书,匆匆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到上海县三林公社光明大队插队落户。一晃,50年过去了。我们中的几位知青在这个第二故乡成家立业了,绝大多数知青大返城时回到了故乡。风雨50年,我们无怨无悔。记得我们阔别30年后第一次相聚时,我们谈论的是工作,职业,婚姻,家庭和儿女;45年后再此相聚时,我们谈论的是真心孝敬父母,贴心呵护子女,精心照顾孙辈。五十年了,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我们刚一出生,忍饥挨冻;我们该读书时,胡闹停课;我们青春年华时,上山下乡;我们人到中年时,下岗失业;我们步入退休时,上有年迈的父母,中有辛苦拼搏的儿女,下有蹒跚学步的娃娃。暮然回首,碎落了一地芳华。我们唯一对不起的是自己,我们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子女,对得起家庭,更对得起“老三届”、“知青”这两个响当当的名号。</h3> <h3>王伟华、王大华、王小华</h3> <h3>罗国芳、陆美娟</h3> <h3>王海琴、王静琴</h3> <h3>王静琴</h3> <h3>薛桂元</h3> <h3>汤炳发</h3><h3> 1968年10月的这几天,父亲为我定制了一只木箱子(自制),1O月25日我提着木箱,可怜的母亲扛着我从学校带回的被子(多了垫被,住校时没垫被,垫的是稻草与一张破席),乘車坐小船來到了三林光明唐介生产隊。甜酸苦辣的生活,难于忘怀的情谊,伴随我整正五十年, 兄弟姐妹们,不忘过去情,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h3><h3> 50年前的今天(10月22号),我把居民户口正式迁入三林公社光明唐介农业户口,成为一位比当地青年更艰辛的农民。</h3> <h3>顾德</h3><h3>悠悠岁月,一晃就是50年,想当初我们这群刚出校门的质朴,单纯的少年,怀着崇高的理想,满怀豪情踏进了"知青“行列,从此"插兄插妹"便成了我们的代名词。劳其筋骨,接受锻炼,晒黑肌肤,练红思想。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风风雨雨艰苦磨难。我们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的夏收夏种;多少次暑日的抢收抢种,多少次的秋收秋种,以及多少次的开挖河道。白天我们挥汗在田间,空余时间忙碌洗衣煮饭。艰辛的劳动锻炼了我们的体力,磨练了我们的毅志。欣慰的是在长期的田间劳作中,结識了不少的乡親父老,是他们的庇护和关心,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在心中深深怀着感恩之情。几年的磨练,造就了知青中有人担任了生产队长,指导员,会计,宣传员,通讯员,卫生员,他们活跃在广阔的田园。弹指十年间,人近卅岁。上调以后,我们为了成家,立业,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为了新的生活,又都投入到各自新的工作岗位。但是我们有"知青"的经历,任何困难也难不倒我们!蒼老的面庞,花白的双鬓,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生活,但我们有共同难忘的务农情怀,难以忘却的知青岁月!<br></h3> <h3>周国顺 </h3><h3> 往事五十年,久远似如烟;</h3><h3> 蓦然回首看,弹指一挥间。</h3><h3> 10月25日,一个难忘的日子。50年前的1968年10月25日,我到上海县三林公社光明大队周家生产队插队落户。 十一年务农生活,逝去的是青春,收获的是成熟。感恩光明大队这片故土与乡亲们!</h3> <h3>孙凤良</h3> <h3>汤森发</h3> <h3>张根芳</h3> <h3>罗琦、虞永红</h3> <h3>罗琦</h3><h3> 五十年峥嵘岁月蹉跎,五十年风雨人生坎坷。人生有多残酷,你就该有多坚强;人生有多起伏,你就该有多淡定。只有经历过,你才会真正懂得:一路风景一路歌,一路苦辣一路甜。唯有放下昨天,真心珍惜今天,才能无悔明天。</h3> <h3>虞永红</h3> <h3>严桂芳</h3> <h3>潘静珏 </h3><h3> 五十年前,我把青春和激情留在了光明大队。五十年岁月,酸甜苦辣陪伴我一路。五十年后的今天,我用平和的心态,健康的体质享受晚年的幸福。</h3> <h3>张康泉</h3> <h3>罗月香</h3> <h3>钟坤根</h3> <h3>张健康</h3> <h3>张祥妹</h3> <h3>徐金芳</h3> <h3>徐惠芳</h3> <h3>我们非常感谢钟坤根、张健康、徐金芳、张祥妹等有关大队领导在我们离开光明大队这么多年以后,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有机会再次相聚在一起,同时也感谢周国顺等知青朋友们的辛勤劳动。再一次谢谢你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