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印象|蒋双捌老师

窗外

<h3>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走在一起,就成了朋友。譬如,爱打牌的有牌友,爱喝酒有酒友,爱跳舞有舞友……因着一点爱好和一篇涂鸦文字,我有幸结识了一帮文友。这些文友都是县内非常勤奋的作家,也有很多成名的大家,他们其实都是我的老师,但他们都很低调平和,对于我自称“君哥”以及称呼他们为文友毫不介意,让我心中敬佩又感动,是以拙文记之。<br></h3><h3> ——</h3> <h3>  说来好笑,我知道并记住蒋双捌老师之大名,既非其名有甚特别之处,也非知晓其人乃为县内多产作家,而是缘于网络上的一篇文章。<br></h3> <h3>  两年前,我在崀山论坛浏览帖子的时候,忽然发现一篇署名为“新宁五中蒋双捌”的文章,心下不免觉得好笑。因为我们在网上发帖从不署真名,用的是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网名,这位仁兄倒实诚,署上真名还报出了工作地点,真是与众不同啊!不过却又让我迅速记住了这个名字,倒把那篇文章的内容给忘了,还在心中暗暗勾勒出这位仁兄的样貌来:五十岁以上,穿西裤,上衣扎进裤子里,戴幅眼镜,一幅迂腐的老学究态势,上课时不时摇头晃脑,特别在讲古诗文的时候,脑袋摇晃得更加厉害,于是眼镜时常滑到鼻尖上,他要么是用手扶托一下,要么干脆不扶,一双大眼眼从下滑的镜框上沿射出两道凌厉的光,直指那些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想到这,我心中不禁又暗笑起来,认为这个形象挺符合在网上署实名的这种风格。 </h3><h3><br></h3> <h3>  识得蒋老师本人,是在两年后,也就是2016年新宁县作家协会的第一次座谈会上。因为下半个县来开会的文友只有蒋老师、黄庭松老师和我三个,于是作协车主席特意为我们彼此做了引荐和介绍。通过介绍,我才知道,蒋老师竟是本地一位高产作家,网上那些帖子都是他在报纸、期刊上发表过的文章。不过帖子不是他自己发上去的,而是"崀山小编"编发的,名字也是小编给署的。对于这样一位著作颇丰行事却很低调的老师,一开始我还暗笑他不懂网络趋势,实名发文,心中惭愧不已。而老师的形象也让我大跌眼镜,他看上去四十多岁,没戴眼镜,一双小眼炯炯有神,穿着朴素,上衣也没扎进裤子里,和我想象的迂腐学究形象大不相同,我的脸暗暗地红了。 </h3><h3><br></h3> <h3>  后来作协建了微信群,大家有了更多的交流,才发现蒋老师不但人不迂腐,还十分有趣。 譬如某日,他往群里丟了一张照片,只见照片中的蒋老师端着一碗盛得冒尖的米饭,夹了一只鸡腿,正奋力地啃着。他吃得特别认真,特别专注,那只硕大的鸡腿把他那双本来不大的眼睛挤成了两条小缝,脸上的油光与鸡腿的油光交相辉映,让人忍俊不禁。此照一出,立马就有人来打趣了:“蒋老师呷么个?用嘎大个劲?”蒋老师也不生气,还做勾引状:“正宗土鸡!好呷得很咧!”于是众人由打趣变成了羨慕,皆作馋涎欲滴状:“想呷的很!可惜呷不到,蒋老师真是好口福啊!”蒋老师作洋洋得意状:“这就是住在乡里的好处,想呷土鸡随时有……”引得一班文友好一番感慨。<br></h3> <h3>  又如某日晚间,众文友正在群里闲扯,蒋老师突然冒出来,蹦一句:“出去转一圈。”众人大惊:“都九点多了,还出去转?”答曰“找灵感。”然后就不见了踪影。约十一点左右,他传上来一篇文章《梧桐月影享清凉》,众人看后,均感其作文之迅速,又赞其文笔流畅优美,大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神韵,于是皆叹曰:“蒋老师果然厉害,出去转一圈一篇美文就出炉了!” </h3><h3><br></h3> <h3>  蒋老师就是有这么厉害。当我打算动笔写作协文友印象系列人物散文时,蒋老师刚刚集结印制的散文集《乡情》已摆在我的案头,油墨的香味还未散去。这部厚厚的文集,分故土珍藏、零阳人文、山水游记、乡情民俗、生活杂感、传说故事六大类,共收录了他近年来创作发表的文章二百一十五篇,近四十余万字。这不是蒋老师第一部集结出书的作品集,早在2013年,蒋老师就已编印了一部以诗文为主的十几万字的作品集《高冠樵歌》,因彼时还不相识,无缘拜读。 </h3><h3><br></h3> <h3>  细看这部文集,发现蒋老师熟谙各种体裁的写作,文章题材丰富多样。诗词、散文、游记、史实、传奇故事,他信手拈来。在他的笔下,有美丽的山水风光、有难忘的儿时回忆、有家乡的特色美食、有新农村的可喜变化、有荒诞离奇的民间传说,也有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 然而最让我感佩的是蒋老师对家乡人文历史的挖掘和宣传。通过他的笔,在风雨中矗立了百余年的三渡水节孝牌坊有了详细的考证;隐藏在山野深处的古色古香,构造精美又独具特色的晚清古宅西村坊、中龙院、颜家老宅等逐渐走入世人眼中。他的笔,更是生动还原了一系列抗战英雄奋勇杀敌的故事,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很多读者看了蒋老师写的抗日故事后惊呼:“没想到在我们的家乡还有这样英雄、这样的故事!” </h3><h3><br></h3> <h3>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近十几年来,蒋老师笔耕不缀,在文学的田园里辛勤耕耘。每当别人在打牌聊天玩乐时,他不是在房间默默地看书,就是在外面采风收集素材;每当夜深人静别人都睡下时,他不是在默默地构思,就是在奋笔疾书。他的同事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多少年来,无论严寒酷暑和日晒雨淋,都挡不住他危岩揽胜、绝谷探幽的脚步;任凭秋霜冬雪和暮霭晨雾,都遮不住他寻访名人,采风乡野的身影;哪怕快意失落或是聚散离合,都磨不掉他诗歌寄情、文字抒怀的心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蒋老师一生真实的写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是凭着这样一份勤奋与执着,蒋老师在文学园地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芬芳之花,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丰硕之果,这一切,让人艳羡,更让人感佩,也给人更多启迪与鼓励。 </h3><h3><br></h3> <h3>  我与蒋老师交往不多,偶尔在微信或QQ上交流。他说写作固然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但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底蕴也是十分重要的,不然写出的作品没有深度和内涵,他还赠诗与我,勉励我要多看书,勤练笔。我将自己的拙作发给他指导,他细心为我修改,并在修改处用数字做了标记,以使我能快速地看到自己所需修改完善的地方。 </h3><h3><br></h3> <h3>  蒋老师对于一个相交并不多的普通文友的关心与鼓励让我感动。他对人真诚热情,生活中不乏幽默;对学习和创作孜孜以求,勇攀高峰;对挖掘、宣传乡土文化不辞劳苦,不遗余力……这一切都让我印象深刻,而之前那个迂腐的老学究形象不知何时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br></h3> <h3>作者简介:蒋双捌,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人。生于一九六四年古八月八日,故得其名。大专文化,中小学一级语文教师。二零零年开始文学创作,诗文发表于各级报刊杂志八十余万字;辅导学生发表诗文百余篇(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诗词协会会员,邵阳市、新宁县作协会员,县诗词协会、县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印有诗文集《高冠樵歌》和散文集《乡情——梦萦一渡水》。<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