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嶂山

若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情系嶂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嶂山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胭脂河畔的嶂山,近几日热闹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晚八点,村会议室内灯火通明,村招商引资建设的嶂山风景区开建在即,村主任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着开工事宜。可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难题摆在村委会面前,大家为此争论不休。原来是有一座孤坟影响了风景区的整体工程。</p><p class="ql-block"> 是迁,是留?正当村委会决定迁坟开工,当挖掘机正开向那座孤坟,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来到村委会急勿匆地大声喊道:“这坟不能迁!”他神情激动,一双犀利的眼光,不怒自威,老者颤巍巍地顺手拿出一个泛黄且破旧的红布包,缓缓地翻开了红布,好似翻开了历史沉重的页卷,几双褪色的绣花鞋垫呈在了他们面前。大家一时好奇,紧紧盯着老者。</p><p class="ql-block"> 老者看了大家一眼,语气沉重地说:“这块红布包,是当年嶂山阻击战中用过的一面红旗,战斗结束后,红旗已然残破不堪,而且弹痕累累,留下了一个个黑迹斑斑的洞。这红布包是当年王团长交给我的,王团长想自己戎马生涯,说不定哪一日就牺牲在战场上,所以小心翼翼地用红旗包裹起了他背包中的几双绣花鞋垫,交给了我,要我好好地守好那座孤坟。你们知道那坟埋的是谁吗?是卉儿,秦卉儿。几双绣花鞋垫是秦卉儿留下的。”</p><p class="ql-block"> “卉儿生前曾救过王团长的命,王团长现在是将军退休,还在县里住着呢。卉儿死后王团长将她埋在这里与嶂山为伴,守卫着家乡人民,我们挖了坟不让烈士寒心 吗?这坟不能迁 。”说完 老者在坟上躺下了。</p><p class="ql-block"> 事情到了无法进行的地步,村主任不得不向乡里县里反映,终于惊动了王团长。</p> <h3> 二 这里的人们都知道王团长的传奇。那是19 31年,在离嶂山村百里开外的柳林中。红四方面军某团王团长孤身涉险,独闯敌占区国民党军营,却被一群国民党军死死地咬住了,穷追不舍,他拉着马的缰绳,奔跑百十里地,他己疲惫不堪,那马也累得口吐白沫,“哧哧哧"地呼出白雾,似知王团长己然身陷绝境,仍竭力驰行,忽颠忽簸,王团长在那马上东倒西歪,他努力地坐正身姿,忽然,他望见自己满手的血,头皮一麻,自己是受伤了吗?可是为何不痛?他匆匆地扫视他自己全身,没有重伤。他低头一望,却见马的脖子上淌了血,他浑身一紧,马终于支撑不住,一下子栽倒在地了。 王团长也被摔倒在地上,国民党军一队骑兵远远地赶了上来,情况万分危急。王团长忽地站起,抽出大刀,国民党军迅疾包围了他。那群国民党军象饿狼一样扑了过来,恨不得一刀劈死他,王团长临危不俱,沉着应战,幸而他从小就跟村中的大刀师傅学刀,刀风凌厉,久经沙场磨炼,砍死过不少白军。现在白军骑在马上,狞笑着,围绕他团团转,四处尘土飞扬。王团长知晓他们趾高气扬是他们在马背上占了优势。王团长忽然蹲坐在了地上,飞速地旋转了起来,刀闪霍霍,那白军的马脚被他一双双地砍断了,围着他的白军一个个栽下了马,王团长乘势左右开弓砍将起来。白军停止了狞笑,他们疯叫着,纷纷开枪了,王团长一个摇晃,肩部流出了血。手痉挛了一阵,大刀顿时落地。几个国民党军向他挥起了军刀。王团长眼看命丧刀下,“呼——呼——呼”,几声枪响,有几个国民党军栽下了马。 王团长乘国民党军慌乱时,用左手捡起了大刀。他向山林中枪响处望去,不由一惊,嚯,好一个英姿飒爽的姑娘,似曾相识。剩余的几个白军纷纷向那姑娘射击。那姑娘一闪,躲进树林不见了。王团长飞身跃起,又砍掉了三个白军的头,一蹬树杆,也钻进了柳林中,藏匿了起来。剩下的几个白军跳下马,恶狼似地追进了柳树林。这批白军所属国民党赵冠英部,训练有素。王团长一时甩不脱他们,不免焦急,他满脸涔涔汗水,四处搜望,希望得到那姑娘的援助,那姑娘却不见了踪影,他刚转身,向那密林深处躲去,几声清脆的枪声又响了起来,他伏在地上,那子弹击中了旁边的树干,腾起几缕青烟。他听到了白军窸窸窣窣的动静,知道白军己断了他的退路。他闭上了双眼。 忽然,一个女声:“给你枪!”在耳旁响起了,那个姑娘不知何时竟然到了他身旁,神出鬼没,犹如天仙。他心中暗喜,接过了那支手枪,豪不犹豫地甩手几枪,几个白军应声而倒。那姑娘赞了一声:“好娴熟的枪法!” 王团长扶着树站了起来,笑道:“好了,我数着呢,都见阎王了,出来吧!" 那姑娘却没理他,甩手一枪,枪响那一刹那,另一声枪响了,一个白军栽倒在地上,他那一枪击中了紧挨着王团长的那棵树。王团长暗喊,好险! 山野寂静了。王团长顿觉一身轻松。他忽然右手一阵剧痛,蹲下了身子,皱着眉头。 那姑娘凑了过去,双眸闪动着不安,好似那痛的是她自己了。她赶紧在衣襟上撕下几块布片,小心翼翼地缠绕在王将军的伤口上。她秀美的长发,随风飘拂,拂到了他脸上,痒痒嗦嗦的。她喘气吐出了的芬芳,也拂到了他脸上,他脸红了。姑娘也不经意中瞥了一眼王团长,情绪也被传染,她的脸刷地红了,红似天边的一抹朝霞。忽然斑鸠咕咕咕地叫了几声,她一激灵,他也一惊,两人立马受到刺激,哦,军人的使命惊醒了他,任务还没完成,他必须赶路。可马己死了,他又受了伤,如何赶路? 那姑娘象知晓他的心事,打了一个口哨,一匹马跑过来,他惊奇地望着她,欲言又止,她却啥也不说,扶他上马,说“快去吧!" 王将军骑上马,正欲向远方奔去。 可他回望一眼那个神奇而大胆的姑娘,她竟长久地伫立在柳林中。<br></h3> <h3> 三 王团长纵马奔驰在曲曲弯弯的山路上,心思涌动,好生奇怪,那姑娘可不就是嶂山村那个秦卉儿,本该相识,怎么一时不曾相认? 嶂山村就在百里山路外。王团长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初夏时节,因为组织上安排他在那儿养伤。好多日子,他躺在床上,透过窗户,望见了她坐在磨盘上绣绣花鞋垫。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叫得欢欣。她细细密密地缝着针脚,抡起了彩线。满脸温柔荡漾。王团长早从老乡那儿知道,她是本地猎户的女儿,一手好绣活,一手好枪法。她叫秦卉儿。他知道鄂东的乡情乡俗,姑娘绣绣花鞋垫,那是送给爱人的。他莫明惆怅,未必姑娘已有心上之人? 可那些日子,虽然是养伤在这里,他甚是焦急,寝食难安,因攻城战役在即,他手握作战计划方案,正准备送到各支队手中,却被发觉。战况紧急,间不容发,一旦迟缓,将大大不利。他常常紧皱着眉头,陷入苦恼,可是幸好窗外有一处美丽的风景,那个姑娘总是娴静地坐在磨盘上,安静地绣绣花鞋垫。她修长的手指高高地扬起,好似要飞向那袅袅的白云。他心头的烦躁莫名地泯灭了许多。他深入地思考总部攻城战役的战斗方案,如何阻击敌援军,歼击黄安城守军,他反复酝酿:第一步扫清县城外围据点,切断守军与外地联系;第二步加紧围困县城,并打击可能增援之敌;第三步攻歼县城守军。终于明白了红四方面军总部的战略规划。 他认为嶂山扼守要道,如若在此布置重兵,可以很好地阻止敌援军。他默默地考虑如何将守护嶂山外围屏障的作战方案尽快地送出去,攻城一旦打响,势必在鄂豫皖苏区乃至全国引起巨大影响。 有一段日子,那姑娘甚是奇怪,每当一群群的鸟在柳树上叽叽喳喳,她就挥着手臂,嗓音清脆悦耳地喊叫着“嚯——嚯——嚯——",似赶飞群鸟,却不时地抚弄着手中的绣花鞋垫向他这边张望,脸上布满羞涩的红晕。他忽然有了主意,强撑着走出房间,郑重其事地恳请秦卉儿将那张标在纸上的地图送给胭脂河西头铁匠铺的郭铁匠。他咛嘱她,千万不可让别人发觉了。她秀眉一扬说:“保证完成任务!” 后来,她真的巧妙机智地完成了任务。因为她是将纸绣在了绣花鞋垫中,引得好多人围观。她刚一离开,好多人竟向郭铁匠要喜糖吃,因为在鄂东,姑娘向男人送绣花鞋垫,那是表达爱慕之意的。<br></h3> <h3> 四 可 王团长也有几双绣花鞋垫,他时不时还拿出几双绣花鞋垫,久久地凝视着。他想起是那次在磨盘旁,秦卉儿乘他转身喝水时,将绣花鞋垫塞到了他背包中。可他好生奇怪,百思难解,卉儿姑娘为何要将那珍贵的鞋垫送给他呢? 思绪拉回现实,奔马的得得之声忽然惊醒了他,未必刚才秦卉儿不是偶然相遇,倒是跟踪了他百里山路,在暗中保护自己? 他策马奔向远方。<br></h3> <h3> 五 嶂山阻击战终于打响了。战斗十分残酷,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双方火力交织在一起,弥漫着好大一片焦糊味,方圆十里不见鸟雀,连蚂蚁也纷纷避进了洞穴。胭脂河似成了一道天险关隘,横亘在两军之间,双方对峙,剑拔驽张,情势危急。凌晨,国民党军以重赏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向嶂山红军阵地进行突袭,向红军主阵地纵深猛进猛插,直逼团指挥所。天亮后,国民党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集中兵力猛攻红军某团指挥所,并危及离此四里左右的红军总指挥部的安全,使战局面临逆转的极大危险。指挥员迅速组织指挥所手枪队、通信队、机关人员和团警卫连一部与敌激战,拉剧交战,反复肉搏。直至黄昏,天昏地暗,愁云惨淡。国民党军攻至嶂山半腰,迫近县城。守城的敌师长听到援军炮声,亦率城内守军拼命突围。如果两敌会合,攻城战役将失败。红军只剩下最后一个山头阵地,国民党军已攻至半山腰。指挥员爬上山顶,子弹蝗虫般在他左右上下乱飞,打得山石崩裂,泥土飞扬,树枝断裂,但他全然不顾。数不清的国民党军已上山头,同红军混战在一起。 那位指挥员就是红军年轻的王团长,他没想到战斗比他想象的还要残酷。他身先士卒,率领战士与敌血战。突然,他向右一歪,右肩流出了殷红的鲜血。情况万分危急。忽然,从河对岸枫杨林中,冲出一名女子,纵马驰骋,向国民党军射击,一连有十几个士兵陆续倒下。敌军转过身来,几十支枪对着那女子射击,旋即,那女子中枪从马上跌落下来,鲜血染红了她全身。王团长看清了那女子就是秦卉儿。 红军将士目睹这一切。手枪营几百支盒子炮一齐喷出复仇的子弹,红军冲入敌群,几百把大刀,一齐闪着寒光……国民党军在红军猛烈打击下,终于溃退了。<br></h3> <h3> 六 战斗结束了,销烟未散。嶂山满目疮痍,山下的胭脂河静静地流淌。王团长带领战士打扫战场,他木然地站在秦卉儿的遗体旁,悲痛万分,眼前闪现一幕幕情景:她两次英勇杀敌解救了困危中的自己,她端坐磨盘绮针走线,如今她却静静地躺在血泊中。王团长泪眼模糊,看不清她的芳容,也怕看她的遗容,只觉心中子弹洞穿似的钻痛。王团长亲自将秦卉儿埋在了山脚那片枫杨林中。好长时间嶂山都沉浸在一种空洞落寞的境地里,那是一种不同于山里往日的异样的寂静。秦卉儿是王团长的救命恩人,她曾经象一块小山石,击打在他的心口里,激起过一阵汹涌的浪潮,后来变成无法承受的巨痛,以后随着时间慢慢沉静下来,结成难以愈合的伤痛。若干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嶂山又恢复了往日的风姿:古朴、宁静、俊秀。<br></h3> <h3> 七 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秋天,嶂山依旧秋意盎然。退休后的王将军执意回到小城,每逢清明或霜降,无论风吹雨打,他必定回到嶂山去祭扫那座孤坟,别人说他是一个倔老头,他也不理会,只是一如既往,每次去扫,总有几位工作人员簇拥着他,他都让他们留在原地。他淌过了胭脂河,来到河对岸那枫杨林中,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向那座坟,单独地祭扫。他在枫杨林中总是默默地呆上几个小时,他仔仔细细地扫完了落叶,就爬上坟去,拔掉坟上那些苦楝树,他不允任何事物侵犯那座坟茔,他专心执着,情有独钟。他默默地坐在了那坟前,抽了一根根烟,烟雾腾腾,在缭绕的烟雾中仿佛又见到卉儿英姿飒爽的身影,她飞针走线地绣着鞋垫,她飞快穿梭在柳林中的矫健身姿,又飘在他面前令他恍恍惚惚,似飘向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br></h3> <h3> 八 风景区建起来了,那座坟茔并没移迁。在挖掘机停工待挖的那个夜晚,王将军列席了县委组织召开的风景区建设协调会。王将军动情地讲述着秦卉儿英雄的传奇故事,秦卉儿的侠肝义胆、爱憎分明的义举感动了人们,震撼着人们。于是人们有了新的规划:在嶂山风景区打造三种功能区。其一红色功能区:将秦卉儿的坟茔修缮一新,立上碑,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还有绿色功能区和生态农庄区,也都能为如今的嶂山经济文化发展建立新功。<br></h3> <h3> 九 2005年夏,建成后的嶂山风景区开始接纳游客。丰富的绿色资源与嶂山村深厚的红色文化相映,仅仅一个月,就吸引县内外5万多游客纷至沓来。人们一进入景区,沿途荷塘芬芳、果园飘香、稻浪翻滚……乡村美景尽收眼底! 那老头儿,——也就是离休后的王将军,他就是当年那个血战嶂山的王团长。尽管他年事已高,却身体健朗,精神矍铄。白发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板寸,银须飘飘又别有一番儒者的风范。此后的清明或霜降,沿着新修的大理石路面,他拂柳或踏着满径的枫杨叶而来。他不再孤身前往,工作人员可以跟着,身边总是簇拥着年轻的村干部,老老少少的乡民,很多时候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嶂山小学的学生。 王将军惬意了。 秦卉儿,你惬意了吗?你该惬意了吧。我们当年的流血牺牲终于赢来了国家强大,老百姓富足幸福。 王将军惬意了。目光所及,远处高楼林立,身边曲径亭台;寂静处,石凳上不乏野读的学子;开阔处,小广场上,乐声激昂,秧歌翩翩。<br></h3>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秦少波,笔名“嶂山草”。网名“若步”。中学数学教师,热爱生活,常在文字里感动自己,喜欢涂写,写作路上时有中断,但从未放弃。先后在《中华辞赋》《辽河》《西部散文选刊》《中国故事》《文化研究》《涉世之初》《大武汉》《少年写作》《初中生天地》《黄石视听》《嘉应文学》《真情》《东坡文艺》《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湖北教师报》《楚天都市报》《农村新报》《惠州日报》《荆州日报》《黄石日报》《东楚晚报》《鄂东晚报》《黄冈日报》等全国50余家报刊发表短篇小说10余篇,散文100多篇。先后荣获《全国中秋诗会》优秀作品奖、首届《荆楚田园文学》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原载《红安文艺》2021年第3 </p><p class="ql-block"> 期,为纪念中共建党100周年征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本文为纪念“黄安战役”胜利87周年而作。文中的嶂山及胭脂河位于今红安县杏花乡嶂山村,那是我的家乡,我的童年少年时期就在那儿度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安战役是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湖北省黄安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作战。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为应对国军15个师对根据地的围剿而进攻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称:黄安战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点: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1931年11月10日~12月2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战方:国民党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果:国民党军战败,第三次“围剿”破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伤亡情况:国民党军被歼1.5万余人,被俘万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指挥官: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陈昌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役过程:1931年9月,蒋介石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失败后,着手筹划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到11月,集结于鄂豫皖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增加到15个师。其中豫东南地区4个师,鄂东地区7个师,皖西地区4个师。另外,在河南省的第4师、南京的警卫师和第20路军准备分别调到武汉和信阳,随时参加此次“围剿”。但因“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抗日反蒋斗争高涨,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致使这次“围剿”行动迟迟未能开始,仍处于分散防守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情况下,红四方面军为打乱南线国民党军的“围剿”部署,巩固和扩大苏区,决定以一部兵力牵制豫东南和皖西之敌,集中红4军主力7个团和黄安独立团发起黄安(今红安)战役。黄安城是国民党军靠近鄂豫皖苏区中心的一个突出的据点,由第69师2个旅共4个团防守。其师部及第206旅驻守城内,第207旅分驻城北、城西外围据点;配属该师的第30师1个团防守城南桃花店和西南高桥河,并可得到位于宋埠、麻城、黄陂的第30师主力、第31、第33师的应援。据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决定:第一步扫清黄安城外围据点,切断守军与外地联系;第二步加紧围困黄安,并打击可能增援之敌;第三步攻歼黄安城守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10日夜,红军开始对黄安外围据点展开攻击。至20日,红4军和黄安独立团先后攻占黄安城北东王家、城西下徐家和桃花店、高桥河等据点,歼守军1个团又2个营及地主武装一部,完成了战役第一步任务。22~23日,红4军第12师和黄安独立团,连续击退城内守军企图重占桃花店的两次反扑,俘其1000余人。尔后又攻占黄安城东、西两关,迫使守军龟缩城内,固守待援。12月7~9日,第30师2个旅共4个团自宋埠北援,红4军第11师以1个团从正面节节阻击,另2个团乘其进至黄安城南十里铺立足未稳之际,分别从两翼攻击,歼其1个团,余部逃回宋埠。18~20日,方面军集中第11师和第10、第12师各1个团于黄安城南嶂山地域,采取两翼迂回与正面突击相结合的战术,击溃由岐亭、宋埠出援的第33师2个旅、第30师1个旅共6个团的进攻,毙其1000余人,俘800余人,完成了战役第二步任务。此后,红军转入攻城作战。22日上午,黄安独立团在“列宁号”飞机(以1930年2月缴获的国民党军飞机命名)的支援下,攻占了城东北制高点课子山,歼守军1个营大部。22时,红军发起总攻,第12师1个团从西北角突破城垣,守军5000余人仓皇从南门突围,被第11师1个团和第12师另2个团歼于城西南郊倒水河两岸;第69师师长赵冠英从西门出逃,23日于途中被赤卫军俘获。至此,历时43天的黄安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1.5万余人,其中俘敌近万人,缴获各种枪7000余支(挺)、迫击炮10余门、电台1部,使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县苏区连成一片,丰富了围城打援的作战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件意义:黄安战役是红四方面军组成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红军第一次取得攻下敌人由整师兵力设防之强固据点的重大胜利。这次战役胜利的经验:(1)方面军首长能够依据当时形势所允许的条件,正确地制定长期围困,逐步削弱敌人,创造条件,待机攻城的战役方针,并采取相应的作战步骤。(2)所有参战部队在战役的各个阶段都正确地贯彻了方面军首长的战役方针。在外围作战中,部队迅速分割包围,全歼了守军;在围城作战中,成功地打破了敌数次向外突击的企图,给敌以大量杀伤,并以强大的政治攻势降低了守军的士气;在打援战斗中,正确地采取了先以运动防御消耗敌人,诱敌深入,然后集中兵力,以迂回包抄战术打歼灭战,不断重创敌人,为围城和攻城创造了有利条件。(3)将总攻时机选择在敌最大的一次增援行动遭到溃败,且其重要支撑点课子山失守之际,恰好利用了敌弹尽粮绝、待援无望、固守不成、军心涣散绝境的有利时机和条件。因此,城垣一旦攻破,敌即恐慌突围。红军在野战条件下迅速全歼了敌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