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之《桃花源记》

戴 骏

<h3><br></h3><h3> 溪的美,鱼知道;那流泪倾诉的依赖,难分离。。。 风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难忘记。。。<br></h3> <h3><br></h3><h3>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梦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这里自然环境幽静,人们和谐相处、其乐融融,这里没有烦恼,没有沽名钓誉,他们一直在寻找着,却无一例外地失望了,因为人间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仙境。今天,我们把这样的人间仙境叫做“世外桃源”,它的得名源于1600年前的一篇散文和诗歌,这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br></h3><h3><br></h3> <h3><br></h3><h3> 陶渊明生活于两晋易代之际,当时统治集团生活荒淫,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艰难。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致使像陶渊明这样的寒门子弟,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秽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在担任了一系列芝麻小官后,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了,在41岁那年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状态,坚决归隐田园,过上了“躬耕自资”的生活。<br></h3><h3><br></h3> <h3>  《桃花源记》以一名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人人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自得其乐的社会,这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反映了诗人对上古原始时代那种大同社会的无限憧憬。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br></h3><h3><br></h3> <h3><br></h3><h3>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武陵即今湖南省常德市。诗人借着小说的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的故事。开篇交代的包括年代、渔人的籍贯等等,都十分肯定明确,似乎真有其事。这就拉近了我们与作品的心理的距离。慢慢的,我们却被诗人从现实世界引入到了迷离恍惚的桃花源。这桃花源里头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副景象呢?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这里啊,土地平坦、开阔,房舍井然有序,良田、美池、桑竹,这些令人欣美的东西显得是应有尽有。这里的人们淳朴至善,见到渔人,惊喜之后,便邀请到家中做客。“设酒杀鸡”,就好像是过年过节一般,凡是听说的也都跑来问候,无比热心。在这交谈之中,村中人讲述了这个桃花源的由来。说“祖先为了逃避秦时战乱,无意之中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于是,世世代代就繁衍了下来”。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桃源淳厚,事事如幻,没有朝代更替,远离外界干扰,这不就是诗人陶渊明心中的乐土吗?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然而,渔人终究要回到现实世界。告别时,桃花源中人的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让我们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社会,这心中充满了对它的依恋。而文末南阳刘子骥前往寻求未果,不仅给文章增添了余趣,而且似乎把桃花源变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今天,叫“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安徽、台湾、重庆等地,都有叫桃花源的。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世人尚有争议,我想,真正的桃花源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因为我们都需要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 </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