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初秋西北自驾游:青海湖—嘉峪关

严寒

<h3>Day5 早上从共和县城出发,沿306县道驶向青海湖。共和县北靠青海湖,南邻黄河,素有“青藏咽喉”之称,也是环青海湖旅游区的一个农牧业大县。 一场夜雨转换了高原景色浓墨重彩的画风,让天空和大地的色彩变得柔和起来。 </h3> <h3>共和到青海湖只有50公里的距离,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停下车来,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h3> <h3>青草坡上的“钢管舞”和“帽子舞”——无论经历多少岁月,在大自然面前永远都是懵懂少年。</h3> <h3>许多年后,回忆起这纵情自然的片段,是否会退去原有的色彩,只留下这一幅幅黑白的画面?</h3> <h3>到洛和垭口时,我和黄师登上了垭口的最高点。这里已经可以俯撖到青海湖了。</h3> <h3>我的得意之作:垭口路上经幡的投影滑过陡坡,刚好对称地洒落在路上。这是本摄影师以非同一般的角度获取的图片。</h3><h3><br></h3><h3>藏文化中,经幡随风一舞,便是咏经一遍,因为经幡上印满了经文。这垭口的经幡,在不断的舞动中,咏唱千遍万遍,为苍天之下的众生祈福平安。</h3><h3><br></h3><h3><br></h3> <h3>站在垭口的高处,找到一个风口,喜欢被大风虐遍全身的快感。</h3><h3><br></h3><h3>此处的经幡为黄师所摄。</h3><h3><br></h3><h3><br></h3> <h3>过了洛合垭口后不久出现了另一座山头,从公路边的山坡延伸到最高处有一个观景台,站立于此,感觉自己可以从这里“滑”向青海湖了。</h3><h3><br></h3><h3>走上这座孤零零的小山头,需要向当地藏民交每人15元的“过路费”。虽然游人们对这“占山为王”似的霸道收费有点不解,但为了体验高处一览无余的独特风景,大家还是全都“买单”前行。</h3><h3><br></h3><h3>登高处,放眼望去,碧蓝的湖水呈半个椭圆就出现在悠悠白云之下。有雨后的薄雾从山峦间缭绕开来,让此时的湖光山色有了点淡淡的氤氲之味。一转身,绿幽幽的山坳间蠕动着白色的羊群就涌入眼帘。。。。。这真是一个难得的观湖看山之地。</h3> <h3>环湖公路上,右侧是祁连山脉随车的移动而向后徐徐延伸;左侧的青海湖则静静地躺在大地之间。</h3><h3><br></h3><h3>有点惊讶的是,湖边的油菜花地,尽管花期已接近尾声,依然可以形成一片片醒目的金黄。</h3> <h3>穿过油菜花地,这个面积4456平方公里,周长360多公里的中国最大咸水湖和最大内陆湖就跃然于眼前了。</h3><h3>青海是个很特别的地方,特别到它在全中国的其它省区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整个中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域: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而青海地区就涵盖了这三大区域。有地理学家指出:青海是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而青海湖则是这三大区的交汇点。这个区域也是青海的精华所在,越来越吸引世人的关注。</h3> <h3>近看湖畔的油菜花已经稀落了很多。遇见几位四川老乡,边走边说:这些菜花可没有我们四川的美,只是它长在一个大湖边就变得格外令人向往罢了。</h3><h3><br></h3><h3>从花色品种而言,高寒地带的油菜花低矮且花色不如四川菜花的嫩黄那么柔美。但青海湖畔的油菜花,因有湖水相依,祁连山布景,便有了磅礴大气之美。</h3> <h3>相机镜头中的风景:由远而近看青海湖。远望有丰富的层次美,近看有被山水环抱的亲密感。</h3> <h3>沿环湖东路向前行驶二十几公里,经过比前面图片更美的湖岸风光后,路过一处荒凉的沙丘,这里便是金沙湾。路边有几辆用于体验沙地疾驰的摩托。</h3> <h3>这里已经是青海湖边缘地区了,刚好此处的公路与青藏铁路平行延伸了一段。记得青藏铁路通车那年,一家人坐火车去西藏,路过青海湖时,一直望着窗外的湖光山色,感觉火车开了一个多小时青海湖才从窗外消失!</h3> <h3>由环湖公路转S204,向祁连县方向行驶。全程318公里,途经共和、海晏、刚察和祁连三县。</h3><h3><br></h3><h3>又是一条巨龙般的云带腾空而出,斜跨在公路两侧的上空。</h3> <h3>云下一坐,胜过千年😏</h3> <h3>巨大的云柱碾压而来,把蓝天也挤压成了鳄鱼的嘴巴。从摄影者的角度来看有木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h3> <h3>祁连县境内。依恋在祁连山脉上空巨大的堆积云一会儿遮天蔽日,让天地暗淡;一会儿又腾空而起或如楔子般伸向大地,让明亮的蓝天开阔起来。</h3><h3><br></h3><h3>喜欢观云的我坐在驾驶室后排也忙不迭地打开窗户,对着窗外的风云变幻一阵阵狂拍。</h3> <h3>翻越3820米海塔尔山,路过大通河。沿途山峦层叠,峡谷幽深;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途中历经小雨、冰雹和大风,还有一段维修中的泥泞道路。</h3> <h3>最后一段山路陡峭险峻,迂回曲折。到达海拔4120米的大冬树山垭口时,正遇风高雨急,气温陡降。大家都说不要下车了,赶快翻过垭口直奔祁连县城吧。</h3><h3><br></h3><h3>我还是忍不住跳下车,拍了两张垭口的风景照,每一段旅行的体验都不想错过。喜欢对面那座形如耳廓的大山,它一直或左或右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h3> <h3>其实从垭口看对面的山色,白茫茫中蓝天已经初现。朦胧的淡蓝色天空中飘飞着几朵白云。</h3> <h3>耳廓状的那座山一直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直到一行人在阳光灿烂中到达祁连县城。此时,邮箱的燃油刚刚用完。好悬!</h3><h3><br></h3><h3>今夜宿祁连县城,酒店的房间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卓尔山。</h3> <h3>Day6 计划今天去卓尔山。早上出发时看天色不错,黄师就建议说我们先去祁连大草原看看吧。。。。结果,我们首先就停留在了离县城60公里左右的地方——鹅堡古镇。</h3><h3><br></h3><h3>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南线上的名镇,商贾云集。明朝之后逐渐衰落,现在只剩下眼前这高6米左右的残墙断壁,如今在遗址旁边修了一座城门楼。或许以后在被这些圈围的废墟中,会出现一座按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打造出来的鹅堡古镇。</h3> <h3>这里是阿柔部落的草原,有部落的年轻人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飞奔。我们就看着马儿在草原上吃草吧。</h3><h3>S哥拍照将我们放在了画面的中央😅</h3> <h3>草原对面的山坡上,就是阿柔部落的阿柔大寺了,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它是祁连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黄教格鲁派寺院,三世和五世达赖都曾来过这里。</h3> <h3>阿柔大寺建在祁连草原斜坡上的风景绝佳处,依山就势,错路有致。我们到达时天色渐暗,灰白色的云朵从黛色的山峦上空飘飞而来。大殿檐角的风铃正好落在一座山丘凸出的曲面上。</h3><h3><br></h3><h3>喜欢阿柔大寺的宁静,更喜欢它与岁月共生的古朴。相比塔尔寺的嘈杂,它更能让人真正感受到藏传佛教的魅力:神圣与安宁。</h3> <h3>从阿柔大寺出来时,天空已经飘起了小雨。按计划我们将去游览卓尔山风光。</h3><h3><br></h3><h3>返回祁连县城,雨越下越大。我们只得将车停在去卓尔山路上的一处密林中,稍事休整等待雨停或小雨时再出发。</h3> <h3>雨中游卓尔山。愿与雨中的游人一起,卓尔不凡。</h3> <h3>这里山峦叠嶂,山脊的褶皱间呈柔和的曲面。没有陡峭凌厉,只有曲面之间色彩如缓流般的过渡、交错与对比。</h3> <h3>卓尔山高处的视野极其开阔,可将山谷中的八宝河、岸边的村庄与祁连县城尽览无余。山的对面是一山尽阅四季景色的藏区神山——牛心山,左右两岸是拉洞峡和白羊岭风景区。山的背后就是起伏绵延、层峦叠嶂的祁连山了。</h3> <h3>雨中的卓尔山,以它丰富的空间层次与柔和的色彩画面吸引着众多的游人。让痴迷大自然的我,冒雨流连忘返于曲曲绕绕的山道间。</h3> <h3>此形像不像美西的马蹄湾?</h3> <h3>当对面黛色的山峦上空飘浮着的白云聚集成一条丝带缠绕在牛心山山腰时,天色变亮,山的轮廓也更清晰了。我们开始期盼和等待日落。。。。。</h3><h3><br></h3><h3>当晚再次入住祁连县政府旁的祁连大酒店。</h3> <h3>Day7 雨后,天色转晴。祁连县城——张掖,全程200公里左右。县城出发上S302,行驶68公里后,在鹅堡古镇换道G227直奔张掖。<br></h3> <h3>Day7 雨后初晴的天空有忽明忽暗的不确定性,特别撩人。</h3><h3><br></h3><h3>跳下车,对着天空吼几声,天空便由暗转明了。不信,接下来看看。</h3> <h3>一阵大呼小叫后,祁连草原上空的云朵便铺天盖地绽放开来。像不像青花的图案?看过一篇研究青花瓷起源的文章,考证出它就起源于游牧民族对蓝天白云的描述。</h3> <h3>张掖境内,路过一片花海,每人十元可以进入花海任意行走。 并不喜欢与花拍照。当看见这一片紫色的柳叶马鞭草时,紫色控的我情不自禁地走向了这片花地。人生第一次将自己摄入一片花海中(此行经历了N多第一次)。<br></h3> <h3>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金张掖”之称,张掖大佛寺便是这明珠上的一粒宝石。</h3><h3><br></h3><h3>大佛寺始建于西夏王国时期,是当时的皇家寺院。</h3> <h3>进入寺院,看见眼前这座气势恢宏的大殿时,顿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细一想,原来它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有某些相似之处。</h3> <h3>有些沧桑的古建筑,保留了岁月雕刻的痕迹。管理人员说这是刻意为之留下的,保护性管理只是要保持建筑整体的风貌。</h3><h3><br></h3><h3>藏有卧佛的主体建筑,是寺内唯一一栋有九百年历史的西夏原物。卧佛虽满目疮痍,却依然祥和淡然。传说铁木真就出生在这里。</h3> <h3>西夏国寺,无论从气势还是格局上都非常震撼,</h3> <h3>下午四点半到达七彩丹霞地质公园。天空明朗,阳光正好。</h3> <h3>这就是大西北的七彩丹霞:地表开阔,天干物燥,从几百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喷涌出来的丹霞,也变得热烈粗旷。</h3> <h3>美西大峡谷丹霞地貌(左图,摄于2015年)与张掖丹霞之比较:或许是由于大洋的飓风捎带的海水,滋润了美西峡谷的丹霞岩石与岩土,这里会生长出一些造型奇异的植物,让人惊讶它们的生命力。而张掖丹霞则寸草不生,一片荒寂,但却更具视觉冲击力。</h3> <h3>张掖的七彩丹霞,“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在这里我称背后的丹霞为“霞姑”,路过的游人都是“霞姑”的“狗仔”。跟前便是一溜霞姑狗仔的影子。</h3> <h3>特别喜欢勺子给我抓拍的这张图片,虽然不是特别清晰。喜欢图片中手臂肌肉的线条与衣服的皱纹,及身后丹霞山丘褶皱的融和感。</h3> <h3>黄昏时的丹霞景区。游人们纷纷涌上景区最高点的观景台,等着看日落时分的美景。</h3><h3><br></h3><h3>此处所有图片均由苹果X手机拍摄。始终认为苹果手机的色彩还原度,是手机中最好的。苹果X的空间层次感与清晰度,比之以前,又更进一步。</h3><h3><br></h3> <h3>离开公园时已经19:30,大家决定马上赶往嘉峪关,正好顺道</h3><h3>上连霍高速,全程220公里。</h3><h3><br></h3><h3>在前往嘉峪关的途中遭遇大堵车。几个小时的静坐排队让队列中的大货车司机们纷纷进入了梦乡。。。。。 结果,前端车祸现场清理完毕后,小车纷纷进入红线车道。。。。终于发现已经通车了,我车积极驶入正道,正常行驶相当长一段距离后,发现后面的车辆依然没有跟上。难到司机们大多还在睡梦中?</h3><h3><br></h3><h3>第二天凌晨两点左右到达入住的嘉峪关假日酒店。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