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梅

梦里云归

<h3>九月初凉,穿梭在有露水的清晨中,微凉的空气侵蚀着我的身体,不禁打了个寒颤。 秋,你给了我一抹清凉,我要许你一味清浅。 彳亍在校园的一角一落,大的轮廓依然被盎然的绿色充盈着,慵懒的枝叶随风才动,经过了整整一个夏的曝晒,每一寸叶脉都翻滚着热浪。开学之际,恰逢连绵阴雨,尖细的雨水穿透蒸腾的空气,垂直地戳向地面,溅出一个个小水窝,然后又让那被风吹乱的残叶浮在水中央,泛黄的叶边沾满了苦涩的味道。<br></h3> <h3>有人说,秋天是忧伤的,一片一片的落叶带走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呼吸,故此感叹:落花成泥辗作尘;也有人说,秋天是美丽的,空气是蓝色的,土地是金色的,便成了一副色调和谐的图画。 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体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屈原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曾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万木萧索、落叶纷飞,首先映入人的眼帘,自然界的物象使人产生了心灵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叶飘零,及物及人,悲从中来,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br></h3> <h3>愁,心之秋也。写此文时,不禁打开了我收藏的qq音乐——《天香国色》,这张纯音乐唱片首次将四大美女喻作四季梅花,用鲜明的季节特色来寓意每人的个性:西施,虽寂寥但柔韧,似早春寒梅,孤独盛放; 玉环,生命蓬勃,丰润昂扬; 昭君,于萧瑟清秋中寻求和平与希望; 貂婵,乱世周旋中却不丧失的勇气,似寒冬红梅; 有了美女国花性格气质的相通相似,才有了这张《天香国色》。 美色,人皆所好。四大美女,不只活在书页中。 她们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国色”。西施、昭君、貂婵、玉环,每个美丽的名字,都被文人骚客倾注无穷激情,被人们流传着、赞颂着。 国人爱梅,自古以来,咏梅诗句无数。只为它“凌寒傲雪”之类,“寂寞独芳”之态,更为它四季不绝的天香一缕。梅花,是中国的国花。梅花自会残碎,红颜可以老去,但只要芳魂还在,精神不减,便成了永远的“国色天香”。<br></h3> <h3>静静聆听《秋之梅》,几声蛐蛐叫,俏皮地吐露梅的心事:秋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 夏天最后一声蝉鸣被第一阵秋风带走,琵琶与竹笛的对答,就像季见的交接更迭。 弦乐声起,秋风动了。梅树上飘落下几片片。竹笛的声音一直护送着它们的飘忽轨迹。 琵琶的声音拨弄着秋梅虬枝交错的树干,它们慢慢地,随着叶片的凋落,裸露在凉的秋意中。 乐曲中部,主旋律再起,琵琶、悠长的竹笛和弦乐声,仿佛一副活动画面;梅听从季节的召唤,体内开始向枝头输送花开的活力,一个个新的希望,淡淡地,在叶片凋落的地方,暗暗地生成...... 秋天,原来也可以不萧瑟。<br></h3> <h3>世人总喜欢春天的繁华似锦,排斥秋天的无情与落寞,然而,秋天却是人们回避不了必然经历的季节,无论是时令之秋,还是人生之秋,有了阅历有了苦难有了沧桑,才有秋天的成熟与丰收,才有艺术的苍老之境。 落木萧萧渐渐寒,秋风瑟瑟漫漫路。寒梅落尽繁花迟,却把芬郁世间留。<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