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哺育深情在 . 心心相系五十年

愚昧

<h3>陕北有个向阳沟</h3><h3>---记志丹向阳沟“知青与乡亲‘心连心’展览 ” <br></h3><h3> </h3><div> 陕北,是贫瘠而神奇的土地,说它贫瘠是只能靠天吃饭;说它神奇是对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贡献。毛主席在延安13年,转战陕北红了天;习近平主席延川下乡7年整,取火为民口口传。 </div><h3>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英雄的故乡、红色的摇篮!战争年代无数志士人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足迹,谱写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不朽华章。和平时期大批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从北京来到了这里,揭开了历史的新页面。 </h3><div> 向阳沟,靠近延安,地处志丹。</div><h3> 延安市的志丹县,是民族英雄刘志丹的故乡,也是工农红军会师的地方,还是当年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的第一个红都。1969年2月,46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志丹县双河向阳沟,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情谊。为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2018年9月年过花甲的25名当年知青,踏上了重返第二故乡的感恩之旅,回到向阳沟与乡亲们团聚。</h3><h3>并在志丹县党政的大力支持下,在双河镇和村委会的支持帮助下,与乡亲们一起开办了“知青与乡亲心连心”展览。</h3><h3> 笔者有幸作为第一批观众参展,深感荣幸。抚摸块块板面,捉摸字里行间,涌入心头的全是震撼!读遍篇篇展言,未见一句豪言状语,全部是娓娓道来的家长里短。50平米的展室,影像图文并茂,装载了半个世纪的友谊,不仅令人动情遐想,那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才能将50年的时光,汇集成如此流水涓涓,荡漾在观者的心田?“知青与乡亲心连心”,多么贴切的表达!不是经历了那段岁月的人们又怎么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是的,岁月不饶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走了,有的变了,有的没了。唯有友谊更加弥坚,感情愈加深沉,不仅不会随着时间流去,且会越来越厚重,厚到不是每个人都能提得起,重到只有有情人才能拿得动。看了这个展览,总感到血在涌、情在溢、泪在转。是啊!人生能有几个50年?这心系相连的感觉,又有谁能亲身来体验?凝缩为一句“心连心”,那是血肉的连接,心心的相通和情情的不变……</h3> <h3>革命圣地延安</h3> <h3>民族英雄刘志丹</h3> <h3>志丹县革命烈士纪念碑</h3><h3><br></h3> <h3>知青与乡亲心连心,半个世纪的友谊经久弥坚。牢牢地记,深深地念,心心念念的挂记,过去了50年。然而,在这里时间没有穿梭,友情未经打磨,全部是原汁原味的乡里乡亲味道,刻骨铭心的热土情怀叙说……</h3> <h3>【回忆插队青春路 难忘黄土故乡情】</h3><h3>《我们共同走过》是向阳沟知青与乡亲们共同撰写的自家故事,一个一个过往的回忆,用50年的时间红线串在了一起,跳跃的文字如同珍珠撒落在观者的心间。篇篇文章立体鲜活,处处洋溢着深情厚谊的温暖,每当捧起阅读就会泪水涟涟。那年那月、此情此景,从未被时间隔断,也未因距离疏远。尽管黑发变成银丝,没有了少年,当唱响“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时,英姿仍然不减当年!</h3> <h3>心连心,情相牵;半世岁月,弹指间;少年青丝成白发,友情珍存天地间。</h3> <h3>【展室挂牌】“知青与乡亲心连心”</h3><h3> 友情在这里会集,虽不同当年的红军会师,但笔者认为其意义有所略同。当年的会师,是力量的汇合,为迎接共和国成立,高奏的胜利凯歌。如今的会集,是情感的交流,心与心的互动,灵魂的汇合,是漫长50年情感积淀,结出的甘甜浆果。此展览告诉我们:青春不在,友谊长存,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知青与乡亲心连心,心心相连,不会变!!陕北与北京连接的红线,荡漾在心头,不会断!!!</h3> <h3>前言(知青书写)</h3> <h3> 【知青名单】</h3> <h3>50年前</h3> <h3>50年的变迁</h3> <h3>※ 岁月如歌</h3> <h3>向阳沟迎来北京娃</h3> <h3>乡亲们热情欢迎,亲切接待。</h3> <h3>来的那天是小年,好生热闹。</h3> <h3>岁月如歌</h3> <h3>※ 苦乐年华</h3> <h3>向阳沟 新的家</h3> <h3>同心建设向阳沟</h3> <h3>骨干苦干</h3> <h3>同心同德</h3> <h3>传授知识</h3> <h3>科学实验</h3> <h3>各显身手</h3> <h3>团队精神谱新篇</h3> <h3>同甘共苦</h3> <h3>艰苦中的乐观</h3> <h3>【老足球队长】</h3><h3>没想到下乡后还有机会踢球</h3> <h3>【小足球队员】</h3><h3>足球队得以传承,2017年获志丹县名人堂奖杯</h3> <h3>※ 父老乡亲</h3> <h3>一片乡土载真情</h3> <h3>深情厚谊</h3> <h3>【师傅带徒弟】向阳沟的独创</h3><h3> 一般的师傅带徒弟,指的是工厂技术学徒方式,在农村实行师傅带徒弟是罕见的,向阳沟开创了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新模式,抚今追昔真是创举👍。</h3> <h3>“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 是对师徒关系的形象描述,在向阳沟体现的淋漓尽致。</h3> <h3>※ 情深谊长</h3> <h3>走出山村 情留热土</h3> <h3>彼此牵挂 惦念在心 </h3> <h3>相约北京 回乡探望</h3> <h3>集体返乡 助学成才</h3> <h3>【圆梦之旅】当年的知青教师,邀请资助自己的学生,来北京参观游览,看天安门、游长城……,以圆儿时梦。</h3> <h3>情深意重 亲如家人</h3> <h3>同心同建 山村新貌</h3><h3><br></h3> <h3>乡村建设带头人</h3><h3>优秀的代表/知青的师傅/我们的兄弟姐妹<br></h3><h3></h3><h3><br></h3> <h3>带头人</h3> <h3>再次团聚展笑颜</h3> <h3>聚集展室</h3> <h3>回顾当年</h3> <h3>知青乡亲 心心相系</h3> <h3>黄土哺育深情在 魂牵梦萦向阳沟</h3> <h3>毛主席给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h3> <h3>习近平主席谈上山下乡的体会</h3> <h3>后语(老村长满成书写)</h3> <h3>驻足观展</h3> <h3>倾情介绍</h3> <h3>仔细翻看</h3> <h3>迎接参观</h3> <h3>※ 展室布局</h3> <h3>  图文并茂 美观大方</h3> <h3>清新淡雅 有立体感</h3> <h3>视角独特 格局紧凑</h3> <h3>影像图文</h3> <h3>※ 人杰地灵</h3><h3><br></h3><h3><br></h3> <h3>志丹客运站</h3> <h3>志丹广场</h3> <h3>“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是毛泽东主席为纪念刘志丹同志的题词<br></h3> <h3>志丹县革命烈士纪念碑</h3><h3><br></h3><h3></h3> <h3>纪念碑座落在绿树丛中</h3> <h3>红军会师地 英名垂千古</h3> <h3>中央长征胜利纪念园</h3> <h3>永宁山</h3> <h3>洛中山</h3> <h3>金鼎山</h3> <h3>洛河湾</h3> <h3>洛河川</h3> <h3>洛河战鼓</h3> <h3>旦八镇</h3> <h3>【难忘黄土故乡情 . 共同感受暖心窝】</h3><h3> 我们共同走过,我们难以忘怀!</h3><h3> 陕北的土地虽然贫瘠但不失厚重,那里的乡亲尽管困苦却无比善良。清楚记得:师父带徒弟倾心沥血,如同捧着自己的娃娃;“热炕暖心”“炖肉之香”“家的温暖”“遮雨照亮”“狼口脱险” “一双新鞋”“手足之情”……,全都是家人的爱恋和牵挂。点点滴滴的记录,是一颗颗心的连接;桩桩件件的回忆,是一段段亲情的叙说。</h3><h3> 笔者被深深地感动,觉到每个文字都敲击着自己的心窝,这些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故事,哪个陕北知青没有经历过? <br></h3><h3> 黄土地是神圣的土地,那里的黄土染着红色!经过这片土地熏染磨炼的知青,其筋骨意志得以淬火,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怎样的艰难挫折,他们从来不曾忘记那片土地的嘱托,不敢有一点偏颇,不敢有半步走错。</h3><h3> 50年过去,他们成了老翁老婆儿。但是,不可磨灭的记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让人泪眼婆娑。美好的回忆,是心中的歌,伴随着他们的晚年,将继续走过……</h3><h3> 知青与乡亲的心,永远是连着的……</h3><h3><br></h3> <h3>向阳沟</h3> <h3>向太阳 🌞</h3> <h3>祝福向阳沟 明天会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