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开国大典》赏析

念兹在兹

<h3>  《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 《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 《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 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油画,是受动于中国国家行为下,代表一个民族的政治无意识,该幅作品作为红色经典,是对一个政党、国家与民族,行走至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集体记忆,是红色政治无意识的视觉想象,而全然不是画家董希文的个人视觉私语。 作为画家的个体,董希文也不敢承担这幅作品是原创于他个人的创作动机。 《开国大典》充满了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意气风发的豪情,以及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中的自觉践行。该油画作品,是中国老一辈文人、画家关于政治无意识的集体记忆,由于该幅作品的创作,是那个时代中国美术界的国家行为,所以其本身必然就是一幅红色经典。《开国大典》是国家画语。 艺术家不是政治家,艺术家也不应该成为政治家,艺术家应该守护自己纯然的职业身份,但是艺术家受动于政治无意识的执著,及其生发出来的不可遏制的激情与偏执,往往会使他们的立场呈现为一种极为前卫的姿态。 艺术家们,可能会依凭艺术家的稚气,成为一个时代政治无意识的摇旗呐喊者及代言人,并且裹挟着一种非理性的艺术激情而所向披靡。 第二版《开国大典》油画,在1959年中国建国10周年之际,被雕刻成纪念邮票。 《开国大典》作为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作为歌颂新中国成立的世纪杰作,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h3><h3> 它问世后,《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 人民美术出版社立即把它印成年画和各种美术图片大量发行, 印数达100多万张,并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h3><h3>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随即和广大群众见面并博得 广泛称誉的革命历史画。 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 成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 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使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声誉。</h3><h3> 自从《开国大典》问世,这幅洋溢神州风采的油画,揭开了新中国美术史册的第一篇章。</h3><h3><br></h3><h3><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  油画 开国大典 赏析</font></b></h1> 油画《开国大典》场面恢宏,喜庆热烈, 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 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画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 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 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再如,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被抽掉了,并且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是运用了美术透视法则,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 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 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 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因而使这件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 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div><h3> 《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 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h3> <h3>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h3>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h3> 《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 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h3> <h3> 在文革期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原作不幸遭到两次修改, 破坏了艺术的真实性。 2011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油画真迹首度向公众开放。 该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h3> 2014年12月,《开国大典》草图首面世, 并将在2015年1月8日的“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 中展出。 <h3> 油画《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h3> <h3>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 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 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h3> <h3>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 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 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h3> <h3>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h3><h3><br></h3><h3> <br></h3></div>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董希文简介</b></h1><h3><br></h3> 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师。 是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开设油画工作室培育人才。<h3> 曾创作过《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 《苗女赶场》、 《百万雄师过大江》等主题性绘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个人经历</b></div></h3><h3><br></h3> 1914年生于浙江绍兴。 1918年迁居杭州,进入杭州第二中学的前身杭州惠兰中学学习。 1932年杭州蕙兰中学毕业。 1932年入杭州之江大学土木系,翌年改入苏州美专, 后入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其间曾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 1939年,随校迁贵阳、昆明,不久赴越南河内美专深造。 1942年创作了油画《苗女赶场》。 1943年夏去敦煌,潜心研究民族传统壁画艺术近三年。 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49年1月,董希文创作了大型水粉画《北平解放》,这年底, 董希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开始进一步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参加土改斗争, 创作了《解放区生产自救》。 1952年,38岁的董希文在北京西总布胡同一间普通的房间里,以高昂的热情,精湛的艺术技巧,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独立创作出了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热情讴歌人民革命的世纪杰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喜爱,当印成年画后, 发行量达100多万张。 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 1962年后,中央美术学院为董希文成立了工作室, 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主持的工作室在基础课和创作课都有 独到的建树,他主张因材施教, “顺水推舟”,发展学生各自的特长,工作室学术空气很浓厚。 正当他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奋力前进时, “黑线专政”的帽子很快扣在他的头上,紧接着是十年浩劫,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以至患上癌症,于1973年1月8日,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油画家之一, 58岁的一代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董希文, 不幸英年早逝。<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董希文油画作品</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董希文油画作品</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董希文油画作品</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董希文油画作品</span></b></h1><h3><b><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r></span></b></h3><h3><b><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r></span></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董希文油画作品</b></h3><h3><b><br></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董希文油画作品</b></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董希文油画作品</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董希文油画作品</b></h3><h3><b><br></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董希文油画作品</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b></h1><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