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口长城游记

好摄友

<h3>  小河口长城游记 高锦旭 一个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来到距离山海关火车站,东北方向38公里辽宁境内绥中县永安堡乡小河口村,观赏这里明代古长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小河口记不清是多少次了,那是让爱好摄影的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时常在朋友面前提起,退休12年来,每逢春秋到这里摄影采风。 厌倦了都市的喧嚣生活的我带着审美愉悦和对童年久远年代的向往和回忆,去寻找《摇篮曲》中那种宁静古朴的地方,来到了小河口。这是一个偏僻的不为外界所知,仍旧保持古朴风貌的长城脚下的小山庄,这里仍旧保存十几间明清时代的古民宅、建筑群,依山就势,建在缓坡上,一条小河从村中淌过,几座简易石桥和木桥相连着,在古老青砖瓦房门楼外,是两个小石狮子的拴马石,门前场地上有两个硕大的碾盘,推开木门,院子的围墙上爬满了喇叭花、丝瓜、窝瓜。一副小磨,一个用树叉做成的小木凳,就象一个生气的小猫蹲在一旁,木制窗楼两旁挂着成串的红辣椒和玉米棒,窗台晾着采摘的蘑菇和油粟,在村里野花交错的小石径路上,爬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藤蔓,抬眼望去,落错有致的长城镝楼和山峦起伏的群山,与松林交织在一起,景色是那么明媚无染,天空是那么纯净蔚蓝,身临此境使你的身心豁然舒展起来,感受岁月的流转,时光的倒流,在小河口使我读懂了色彩,读懂了这里的山民纯真朴实热烈的情怀。他们具有穿透力的朴实的语言,更使远道客人倍感亲切,尽管市场经济已经多年了,但他们仍然无偿出售紧缺的"商品"真诚和朴实,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如今也只能是这长城脚下大山深处的专利了。 所有到过小河口长城的人,都有一种感受:就是自己所曾有过的长城印记受到了冲击,绝没有想到真正原汁原味的长城是这样的。现代复修的长城尽管依旧雄伟壮观,但与小河口长城相比,更缺少古老印记,缺少岁月的年轮,缺少风霜雨雪的斑驳。长城之美,不仅是仰望长城的距离之美,而是在小河口和长城四周的群山密林中,在白云,在夕阳,在雨天,在不同季节,在不同角度来观看长城的变化壮丽之美。小河口的天然地理位置正处在长城的三面环绕,赶上晴空万里的好天气,用望远镜,东可看到26个长城鏑楼,西能望见68个长城镝楼,南可望见渤海湾,这样的奇观是在其他长城中非常罕见而只有小河口这个地方才有这样得天独后的景观。 长城镝楼旁的捣米臼,"媳妇楼"(对小河口东长城镝楼的别称)上的长城花园,守城将士当年在长城顶楼的镝楼旁种的韭菜,尽管主人早已离去,但它们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岁月的流逝仍不能改变其初衷,耐心地等待着主人……散落在长城两侧密林中的砖窑、灰窑遗址和石场遗留下来的巨石仍保存着当年开凿的刃迹,现已长满苔藓,这一切都构成了长城戍边将士壮美的风景画卷。 长城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只要你走进它就能体会到"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悠悠的漫长岁月,群山环抱着长城,环绕着古老村落小河口在晚霞映照下依旧保留着现代人动情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戍守长城将士的后代依旧在弯弯的月亮下,唱着古老的歌谣,古代社会质朴景象至今依旧犹存。 透过那一座座形状各异的长城镝楼和一段段凄美残存的城墙,山光依旧,岁月留痕,眼前一切恍若进入时光隧道,它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冲击与灵魂悸动都是不可言传的。12年来,我已来小河口十余次了,每次都有新发现,新感受。小河口独特的自然风光,众多文化景观,淳朴乡土风情,并不逊色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每年春秋到这里拍摄古人建设的长城,让我爱上了这里的山石、山花、山树、山路、山草……更爱这淳朴憨厚的山里人。我期盼在不远的日子里,这座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小河口长城,一定会重放异彩光照游人。 中国文化是靠美来征服世界,丝绸之路就是大美之路。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一个伟大的发现,在小河口村境内发现一处;如诗如画、雄浑凄美的古长城。你绝不会想到,长城竟会有这么震撼的形象,这是一幅幅人类与自然共同打造的绝版画面。与天地共生的不朽杰作,把已消失的远古长城风韵展现在二十一世纪人类面前。把中国古长城审美层次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天下人都来寻找小河口长城,那将是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家乡走向世界的开始。<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