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生与蔡鸿德堂

流水

<h3>  蔡洪生故居堂名蔡鸿德堂,而我们荡口古镇老住民习惯都叫它蔡洪生洋房。蔡鸿生洋房(蔡宅)为清水西式建筑,两栋三层,彩色马赛克贴面铺地,结构精巧,装饰考究,是民国时期洋房建筑中的上品,洋房占地约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710平方米(不包括后院平房)。洋房内有宽敞的庭院,庭院内布置精美。庭院南侧围墙边筑有精致的小花坛,小花坛的上方有一幅刘海戏蟾蜍的雕刻:画刘海于万顷海涛之上,手戏金蟾的情景。画面上刘海居中,呈正面像,双手持蟾,情态和善欢悦;宽袍大袖,衣带飘动,与海涛相谐,一派得道成仙之相。在艺术表现上,这幅作品构图饱满,除人物外,海涛几乎充满了整个画面。匠人其工艺水准着实令人惊叹。(很可惜随着洋房南侧围墙的拆除而消失了)。</h3><h3>&nbsp; &nbsp; &nbsp; &nbsp;洋房的前排南侧有一个小间,那是蔡宅的配电、水井机房。机房内有一口很深的机井,(据说建造这口深井,就花了几年时间)。六、七、八十年代时(也就是荡口古镇还没有来到自来水时代),全镇的商家和居民生活用水全靠它供应,即使镇上人家的小井都干枯了,也从来没有看到过洋房里机井断过水。建造洋房所有建造材料全部由德国进口,从上海通过水运送抵,前后耗时六七年方才建成。建造完工后的蔡宅,室内木板墙裙,样式考究。自来水,电灯、环卫等设备一应俱全,大厅的地面用细密的马赛克铺就,迄今少有缝隙。蔡宅的外墙通体水泥拉毛,显得庄重,难以攀越。其内外装饰即使放到如今二十一世纪来看也毫不逊色,实为当时苏锡地区所罕见。就是在放在当时的上海滩也可以说是最顶级的工艺技术了。要说洋房,魔都上海滩数以万计,但蔡宅出现在当时交通闭塞(全靠水路)的乡间僻壤,实属难得。古镇并不少见,而这古镇中出现的又代表了当时时代的“蔡鸿生洋房”却很难有出现。它,真正体现了历史存在感。</h3><h3>&nbsp; &nbsp; &nbsp; &nbsp;我自小与蔡宅相邻而居。它坐落在老街东桥桥堍,大门前面是贯通古镇的市河,蔡宅的右侧有一座古桥名东桥,古桥建造的年代已经无从考查。东桥的西对岸,沿河开了一家景春楼茶馆。天不亮人们从七里八村赶来喝茶的老顾客坐满了整个茶馆,伙计忙不叠的冲茶倒水,老人们边喝茶边侃大山,传递着古镇的新闻,谈论着国家大事。茶楼旁有横跨前仓浜的栅桥,通往殷家里和孟园里。距东桥堍往西约三十米左右是“牌楼墙门”进士第,系华太师《后嗣》的住宅。天稍亮,古镇市河里船只往来,狭窄的街道上人们熙熙攘攘。典型的江南水乡市景更衬托了这座古镇地标建筑的气派。</h3><h3>&nbsp; &nbsp; &nbsp; &nbsp;蔡宅建造以来矗立在东桥堍,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整整半个多世纪始终是荡口古镇当之无愧最高最有气派的建筑。小时候我们每年游洪山,站在鸿山顶上远眺荡口,能很清楚的看到古镇的全貌,特别是那高高矗立的蔡宅水塔骄傲的站立在古镇中心。当时的蔡洪生故居又是古镇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因而也可以说是当时荡口地区政治、商业、文化、教育的中心。那个时候,镇政府的办公人员很少,能常见的也只有坐着办公的行政秘书,整个宅子非常安静。因而也就成了小孩游玩的乐园,我们在这里乘凉、捉迷藏……。如果不是太闹的话,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只能由着我们了。在工人员松懈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曾溜进过蔡宅平时关着的二楼、三楼,偷窥了故居不常开的每一间屋,当第一次看到里面蔡宅房间的装潢、陈式(那些精美的屋顶装饰、西洋环卫用具、八角印花瓷桌、凳等等)时,都曾深深为之惊叹。那个年代,我也曾跟随着过年长一点小伙伴偷偷地爬上过高高的水塔顶,在那没有栏杆的塔顶上,俯视整个古镇,古镇全貌尽收眼底,无法形容当时我是那怎样的兴奋,望着十几米下的地面又是那样的心惊胆寒。</h3><h3>&nbsp; &nbsp; &nbsp; 随着年龄增大,对蔡宅和蔡洪生其人的好奇越来越多:出生西仓的蔡洪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神圣?为什么会在那个年代来到古镇的中心建造了这样的一座在苏锡地区罕见的豪宅?……那个年代的夏日非常难熬,没有电扇,更不知空调是什么玩意儿。每当这个时候,古镇的人们会一家家在自家的小庭院内搭扇门板,坐着、躺着摇着蒲扇讲故事纳凉。小孩儿们会缠绕着老人们问这问那,当然也少不了有关蔡洪生与蔡宅的故事。关于蔡洪生和蔡宅的传说很多:有人说,蔡洪生出生西仓东街。自小是个孝子,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东桥附近的一位长者,以至于这位长者就当着他的面断言他长大后不会有什么出息,谁知道这一句不在意的话却深深地刻在小蔡洪生的心头。万事都无法预料,就是这个被人断言没出息的孩子竟然出息了,发达了。蔡没有忘记小时候的羞辱,就这样为母亲建造了这座宅子,一方面表达了对母亲养育自己的一片孝意,另一方面也让人家看看这个没出息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出息;但也有人说,蔡个性乐施好善,一位曾经在困境中受过他帮助的好友发达以后为了回报他的恩情,特意请人设计建造了两座豪宅,其中一座建在古镇荡口送给蔡母养老享用,另一座建在了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后来我曾经在百度搜索过,上海多伦路确有一座洪德堂,那是一个1925年由美国北长老会资助一万美元,其余款项由中国教徒募捐建造的基督教堂。于1928年落成时取名“鸿德堂” 。依据得到的资料看,两处洪德堂除了堂名相同,建造年代差不多,房子式样相近外,根本找不到一丝与蔡洪生相关联的依据);镇子里还有老人说,蔡洪生尽管不差钱,豪宅造的虽好,但因为无法用钱买进南面钱家的地产,大门因而只能朝西而开。或许这也算是蔡洪生造宅的一个遗憾吧。另外,在建造的过程中,为了怕古桥(东桥)冲坏了蔡家的风水,避凶险把前排房屋西北角缩进一间。如果你走进蔡宅,还会发现蔡宅楼梯台阶明显比常规低一些,这是因为这宅子主要为老母而建,为了母亲方便上下楼,蔡要求工匠放低楼梯台阶高度。</h3><h3>&nbsp; &nbsp; &nbsp; &nbsp;宅子落成后,蔡洪生举办了盛大的进屋酒,把老母接进新屋三楼而住。可是天不遂愿,老母入新宅没住上几天就闹鬼了。老人常常神思恍惚,半夜里频频呼唤家佣,说房间里有身穿红衣,脚着红绣鞋的小脚女鬼出现。蔡洪生只得安排老母住在孟园附近的小楼房而居。迁居以后没过多久,老母就亡故了。蔡就在新宅为母亲举办了隆重的丧礼后赴上海而去。从此,蔡也没有再回家居住过。抗战时期,宅子被日本人占领,鬼子投降后,房子又被国民党使用,解放后,又为本地政府接收。</h3><h3><br></h3> <h3> <font color="#ed2308">上海虹口区多伦多路洪德堂</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  如今,退休了闲着在家,有时望着蔡洪生故居不时会想,小时候听到的那些有关蔡故居与蔡洪生其人的传说到底有多少的可信度,苦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实在贫乏,无法解开谜团。前几天,我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了一段有关蔡洪生生平介绍:</h3><h3>  蔡鸿生,西仓东街人。生於1889年,为清朝湘军后裔。少年从军,官派留学日本海军士官学校。归国驻守江阴要塞,授四品武职。辛亥革命,清帝逊位,率200名清军,弃械深圳河,剪辫入新界.後被国民党海军之父李济深(解放初期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收编,任副管带。退役后,在上海英租界与英国警察副总督察奎尔合作,开设了上海第一家西式赌场,日进千金.为上海滩大亨。通字辈。(上海滩三大亨之一黄金荣也是通字辈)在上海开和联电影发行公司,放映卓别琳的幽默片。蔡又是中国最早现代化旅馆之一,神州饭店董事长,是英租界巨富之一。逝于1964年。约1931年—1935年在无锡市鹅湖荡口古镇,拥有良田2200亩。建造洋房,占地十亩,面积1800平米,堂名“蔡鸿德堂”。房内自来水、电灯,水塔及21套卫浴设备等,一应俱全。蔡宅是江苏省保护建筑。</h3><h3>&nbsp; &nbsp; &nbsp; &nbsp;这段有关蔡的生平介绍比较清晰展现其人:蔡洪生年少从军,日本留学过,二十岁左右就当上了清王朝四品武官,镇守过江阴要塞。清帝逊位后,他能识大势反清投诚加入国民党海军,二十三岁就在李济深领导的国民党海军任副管带。这段历史足以显示了少年蔡洪生年轻有为,才智过人。至于退役后,他又成为上海滩通字辈大亨。开设了上海第一家西式赌场,开办了和联电影发行公司,放映卓别琳的幽默片。又当上了中国最早现代化旅馆之一神州饭店的董事长。这些资料显示蔡本人不但军事才能出众,搞实业也不是等闲之辈。由于资料的贫乏,无法知道蔡成为上海滩大亨后,有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坏事,做了什么样的坏事。其人其事,真是无法细考。</h3><h3>&nbsp; &nbsp; &nbsp; &nbsp;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毛主席诗词中有这样一句“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其实这对于故去的蔡洪生来说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名利,功罪终将堙没于历史长河。重要的是他留下的这座“洋房”﹎﹎江苏省历史保护建筑。人们看到这洋房(蔡鸿德堂),就会联想到创造这段历史的蔡洪生这个人。</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