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场相隔四十九年的同学聚会,勾起了我几乎淡忘的小学生活记忆。我的小学经历是断断续续的,一九六二年入学时在太原市五一路小学626班读了一年,以后两年因为父亲调去西藏工作,家里四个孩子负担太重,母亲把我和姐姐转到了九一小学住校读书两年,到家里能腾开些手时又把我们转回了五一路小学,我在624班又读了三年。之所以说断断续续还因为到我们快毕业时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正常的学习生活被打乱,经常到校不学习或者几个月不到校,直到毕业时也没有多大好转。<br></h3><h3>图、49年后小伙伴们学校门口又重逢</h3> <h3>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建校已有一百多年了!有意思的是她最初创立时是一所女子中学叫“私立光华女子中学”,解放战争时期叫“克难小学”,解放后还曾叫过“新开路小学”,一九五六年正式更名为“五一路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国家教育部定为华北八大重点学校之一。没想到她曾这么牛吧!记得一九六二年我入学时学校的第一座教学楼正在施工,校园里到处是钢筋沙子水泥,我们的教室在学校东南角的几排平房里,是那种传统木结构的旧房子,教室的顶棚是纸糊的,窗户不太大,采光不太好。<br></h3><h3>图、49年后女同学们又同框</h3> <h3>我在旧教室里学习了一年,无非是鸡、鸭、鹅、啊、喔、哦之类,老师已记不清是哪位?只记得我们的课桌和凳子很小,同学们每天要轮流打扫教室卫生,打扫卫生时要把教室里所有的凳子都反过来扣到桌子上,扫地之前要先洒水,因为地面是砖铺的,水很快就渗干了,扫地时才能不荡灰,扫完地再把凳子全部放下来摆整齐才算完。依稀记得一年级的学习成绩班主任老师还要在教室里张榜排名公布,我学习成绩中等不喜欢那个东西,对我幼小脆弱的自尊心多多少少有些伤害!<br></h3><h3>图、记忆中的校园</h3> <h3>那时天天上学走的五一路还是条真正的“马路”,就是中间是走汽车的油路,两旁是走马车的沙石路,再旁边才是人行道。那时路上走的汽车还没有马车多,特别是冬天轮到我值日时要提前半小时到校,那时天还不亮,我们时常冒着刺骨的寒风,行走在昏暗的路灯下,身边偶然驶过几辆开着刺眼灯光的汽车,而一路不绝于耳的是清脆的“叮咚,叮咚”的马车铃声! 那时往城内市场送农副产品和往工地送建筑材料的车辆还主要还是马车。<br></h3><h3>图、她们还在那个位置看看岁月的变化</h3> <h3>在旧教室上课的那一年时间,记得值日生早晨到校的主要任务是给教室的炉子生火,小孩子生火并不老练,老师也经常要搭把手,所以冬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往往是在烟熏火燎的寒 冷中度过的,同学们有时候冻的直跺脚,老师有时候也跟着大家一起跺,到了第二节课以后炉子烧热了,太阳也出来了,教室里才能暖和起来。<br></h3><h3>图、记忆中的教学楼</h3> <h3>在五一路小学读一年级的这一年几乎要了我的小命!大约是一九六三年初天气还很冷,有一天下午课间休息时我好奇地去摆弄垂在院子里的一根缠着黑胶布的电线,被电流重重的电了一下,虽然长大以后也曾多次被电,但都没有那次电的那么厉害,右手大拇指顿时被烧了一个深深的洞,耳朵轰轰作响,我头昏脑胀地勉强走回教室却听不清老师在讲什么,下课后也是跌跌撞撞地扶着墙走回家,第二天才恢复正常,当时既不敢告老师也不敢告家长,事情就那样稀里糊涂地过去了,现在想起来依然十分后怕!<br></h3><h3>图、记忆中的校门口</h3> <h3>到了一九六五年我再次转回五一路小学时,学校有了新的教学楼,我们624班也在楼上上课,教室比过去大了很多,白天阳光明媚,晚上灯火通明,冬天有了暖气再不用生火取暖,教学条件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我们的班主任姓刘,当时还很年轻大约不到三十岁,个子高挑,眉目清秀,穿着也比较讲究,她冬天时常戴着颜色鲜艳的毛线织成的脖套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她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课讲的不错。其他的老师讲的课就不太记得了,只记得上音乐课时要去四楼的音乐教室,音乐老师姓曹,年龄稍大,我们上音乐课老师有时用脚踏风琴,有时用钢琴,可能和要唱的歌曲适合哪种琴有关,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钢琴的样子和听到钢琴悦耳的声音,还记得学校的钢琴是一台并不太大的立式钢琴,即使这样的普通钢琴那时全太原市的小学也没有几台。<br></h3><h3>图、学校旧貌换新颜,照片中是已是第二代的教学楼</h3> <h3>学校教学楼每层都有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教室在教学楼的西边,老师办公室在教学楼的东边,只有当值日生到老师办公室送或者取同学们的作业时才能到老师办公室,或者就是做了什么错事被老师单独训话时才能享受这个待遇。教学楼的设计还是很科学的,每层都有一个不小的活动厅,课间休息时或天气不好不便下楼活动时同学们可以在各楼厅内活动。记得活动厅水磨石地板漂亮光滑,课间休息时女同学们喜欢在这里踢毽子、跳皮筋,男同学喜欢碰拐拐、拍元宝,而调皮的男同学喜欢恶作剧地找漂亮的女同学从背后铲球般把人家铲到他的怀里,引起旁观者哄堂大笑!对于老实规矩的同学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极易被女同学告到老师那里挨批评叫家长,对于经常犯错误的调皮鬼来说这是小菜一碟司空见惯!<br></h3><h3>图、在卡拉OK歌厅唱唱过去的校园歌</h3> <h3>记得那时五一路小学是太原市进行教育改革实验的学校,每个年级七、八个班,前两个班是五年制班,后几个班是六年制班,如我们年级631、632班和我们623、624班等是一个年级,与我们一起毕业但比我们小一岁,但我不知道他们一年级是怎么上课的,我想大概一年级要上两年的课?或者他们每一年与我们的课本都有所不同?还记得624班是个不错的集体,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班在年级里各项成绩都不错,除了文化课的考试成绩比较好外,学校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等各项成绩都不错!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我们,我想我们班的大多数同学会考上不错的中学,将来考上大学甚至考上一流大学的也会比较多!<br></h3><h3>图、老同学见面笑开颜</h3> <h3>与学校一墙之隔是五一电影院,学校经常在星期六给同学们包电影,记得一年级时每张电影票是五分钱,到了四年级以后成了一毛二分,都比自己去买要便宜几分钱。那时看的电影早几年大多是黑白故事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极少数是彩色故事片,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宝葫芦的秘密》、《大李小李和老李》等。文化大革命前文艺工作者顾虑比较少,拍的电影艺术质量比较高,大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文革期间就很难看到故事片而主要是看毛主席接见红卫兵这类纪录片了,往往是学校有组织地免费观看。<br></h3><h3>图、小伙伴们大巴车上歌一曲</h3> <h3>上小学时几乎天天路过五一路菜市场,有时帮妈妈从市场里买些菜,那时的菜市场可不象现在的市场那么丰富,大多数的蔬菜和副食都是需凭票供应的,特别到了冬天菜市场里除了土豆、萝卜空荡荡地什么也没有。有一次我家邻居的平遥老家来人给他们带了平遥牛肉,邻居给我们家送了一小块尝了尝,以为牛肉都那般好吃。一天放学后路过五一路菜市场看到来了牛肉,凭票供应六毛钱一斤,回家就缠着妈妈要买牛肉吃,母亲经不住软磨硬泡就给了我两块钱让我买两斤牛肉,我自做主张买了三斤,母亲不怎么会做牛肉,专门请教了别人费了很大劲给我们炖了一锅牛肉,我们几个孩子一尝不是平遥牛肉的味道就再也不肯吃一口,母亲本就不爱吃肉,只好把一锅牛肉送给邻居吃了。<br></h3><h3>图、上学常走的五一路(照片拍过不久路就拆了)</h3> <h3>那时班里同学近视眼很少,每个班戴眼镜的同学也就一两个人,大多数同学视力都是1.5,即使这样学校仍十分重视学生的视力健康,老师认真教大家做眼保健操,学校每天上下午都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同学们做眼保健操,而这个良好的习惯伴随了我一生,到现在眼睛困了累了还会把五节眼保健操熟练地做一遍。而不能理解的是现在的小学、中学生压力那么大,近视眼那么多,却再也不听说学生们做眼保健操,大概是学生们近视眼太多学校校长和老师们已经失去了与近视眼做斗争的信心了吧!<br></h3><h3>图、五一路上民国时期小院(拍完也没了)</h3> <h3>在我们即将从小学毕业的那两年,文化大革命闹的正凶,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极大冲击,有一年似乎好几个月都没有上课,我们小学生当造反派还不够格,只好在家当了逍遥派,妈妈怕我们出去惹事生非积极创造条件让我们养鸽子、养热带鱼,玩的正高兴,学校又通知要复课闹革命。复课后老师们心有余悸,谁也不敢认真上课,不敢大胆抓课堂秩序,还被迫做出一些改革旧的教育制度的革命行动,有一段时间老师让同学们轮流当班长人人管班务,结果不是误了课间操就是上错课。就在这样乱哄哄的气氛中我们稀里糊涂的毕业了,虽然也进行了毕业考试,但成绩完全不重要,上什么中学都是按片划分,还有的同学在小学里上中学的课,俗称“戴帽中学”。当然,在文革中就是上了中学也上不成学,上面在动乱老师同学们都在瞎混,我们这一届的同学们在文革的潮流中大多数走了一条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文革结束后返城进工厂当工人的路子,参加高考上大学的似乎不多。论上大学的比例比我们大几岁的比我们多,比我们小几岁的也比我们多,我们似乎是被遗弃的一代!不过,我们从未遗弃自己,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家庭里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几十年以后当我们鬓发斑白回首往事时,我们发现我们活得也很充实并很快乐!<br></h3><h3>图、同学们再戴红领巾同唱《少年先锋队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