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岁月随想

方彦炎

<h3><h1><b>  我1956年12月出生,家乡福州新店镇厦坊村位于东海之滨,又叫“有福之地”。我们福州四季如春,瓜果飘香,物产丰富。我们福州特产是鱼丸,它的味道可口,非常好吃。我非常喜爱我的家乡。我住在晋安区新店镇厦坊村,又称“福州后花园”。我们福州最美丽的风景区就数森林公园了。它不像武夷山那样壮丽,也不像黄山那样陡峭,但是非常美丽、秀美。</b><b>每当夜幕降临时,琴亭湖畔高架桥上万盏灯火,大放光明,五四北街道上的汽车一辆接着一辆,像一条发光的长龙,一座座高楼大厦嵌着像宝石一样的五颜六色的灯,这五彩缤纷的灯光倒映在琴亭湖水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案。</b><b>福州真美,我爱福州!我爱这座省会城市!</b></h1></h3> <h1><b>  在这个桥位置与哥哥一起留影,是1960年为福州五四路福建省卫生实验院,父亲早时在这单位工作,现为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院,远处为福州华侨大厦,当时福州最高大楼约七层,原为福州著名古园林小荔湾,1959年改建为华侨大厦。2006年,华侨大厦及其庭院被卖予香港上市公司开发房地产,小荔湾遗址被破坏。</b></h1> <h3><h1><b>  我村南华小学,我就读该学校,1972年7日我小学毕业,跟同学在一起有六年了,多少有一些感情,就要跟他们分开了,心里总是有一点难受。我无法忘记我的班级,我的同学,我的老师。</b></h1><h1><b>六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班级虽然不是非常的和睦。我们同学有时也会吵嘴,也会打架,但是我们的友谊,我们的感情再我们的心里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我爱我的同学,我爱他们,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顽皮、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感受,我永远会牢牢记在心中。</b></h1><h1><b>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我知道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深情是无法用语言表示出来的。我不渴望你们记住我,但是我会记住你们。</b></h1></h3> <h1><b>  1974年7月我福州七中分校初中毕业,初中学生生活画上一个不圆满的句号。该庆贺吧?可是泪水总是湿润眼窝,心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留恋,伤感,不相信就这样结束。记忆的闸门打开,往事一桩桩、一幕幕如放电影一般在脑海里浮现。</b></h1> <h1><b>  1974年11月我报名参军,这是入伍通知书是经人民武装部征兵办公室通过报名、政审、体检、家访录取的中国公民和年满18周岁的社会青年和在校学生,由人民武装部征兵办公室发放表示同意该社会青年进入部队的一种通知文书,具有法律效力。</b></h1><h1><b>入伍通知书上注明入伍人姓名、报到集合时间、加盖人民武装部征兵办公室公章。</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74年12月18日,我经体检,政审通过,我高兴的穿上新军装与父亲方依旺,哥哥方彦敏,在福州八一七路南街艺光照相馆合影,但很遗憾妈妈在农村厦坊村没有到城里一起拍个合影。</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74年11月初我报名参军,经体检,政审,家访通过,12 月18日我被部队录取啦!</b></h1><h1><b> 那天,天空蔚蓝,阳光明媚,即便在室内依旧能感受到室外空气的清新。12月24日下午我们福州应征入伍300百多人,雄师列队,从不同的地方汇集到福州火车站的壮阔场面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我的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身穿军装,气宇轩昂,屹立在国门前,我也成为了其中一员。就在那一天,“军装梦”就这样钻进了我的心房,播下种子,携笔从戎也成了我唯一的心愿。</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这是1974年12月20日,在福州市南街艺光照相馆拍照留影。</b></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74年12月24日下午从福州鼓楼红卫区列队出发去火车站乘坐闷罐货车,经4天4夜长途,27日傍晚我们到唐山火车站下大棚车,我们新兵乘坐部队的大卡车晚上约9点到遵化机场,在遵化机场新兵连,住在一个很大的房间里,睡在能够睡20多人的很长的通铺。新兵连的生活即紧张又有序,我们白天军训,晚上学习,新兵连早上军训是很苦的,整天立正、稍息、齐步走,列队列,走正步,练正步走时,到了晚上腿都抬不起来,晚上学习部队内务知识,还要开班务会,每个人都要总结发言。新兵连的生活虽然苦了点,但锻炼了我的毅力,训练两个月后,我们一小部分新兵被调到唐山机场新兵连继续集训,训练一个月后,我们被分配各个连队,我被分配到四站连冷氧站任冷气员,而后我被派往到遵化场站四站连冷气班学习专业知识3个月后回连队工作。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我们居住条件很差,住自已盖的简易房,冬天已没有暖气取暖,冬天天气很冷,晚上我们轮流值班烧炉子,经常是轮着轮着炉子的火灭了,我们冻得直哆嗦。部队连队生活很苦,每天吃高粱米饭,冻白菜炖冻豆腐,连队食堂没有凳子要站着吃或蹲着吃饭,饭来了像抢斋似的。我们还要轮着帮厨洗碗扫地,拿着一把刀在菜板上剁着大冻白菜,现在我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时候不像现在什么都有,那时想买点饼干、面包要到军人服务部买,有时还没有卖。现在想来,真的挺怀念连队生活,想念那些曾经患难与共的战友。图片是1975年1月在河北省遵化县城关照相馆拍照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这是1975年8月在唐山市照相馆拍照的。</b></h1> <h1><b>  都说当兵后悔几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只是对没有参过军当过兵的人说的话,真正当过兵的人,对那一身军装,对军营,从无后悔。 一朝入军营,终生不后悔。</b></h1> <h1><b>  1975年5月到遵化机场四站连学习,连队组织新兵到遵化县砂石峪参观学习大寨精神,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坂上创高产。</b></h1> <h1><b>  1975年5月在遵化县北空冷气油机训练班,第三排右3为方彦炎,第二排左3为唐山机场四站连 副连长李国祥,第二排右5为空六军航材处王梅芝助理震亡。</b></h1> <h1><b>  难忘的唐山机场,我退役38年来,我直怀念着那如火如荼的军旅生涯。永远难忘那一望无际的唐山机场,那有着无数条飞机轮胎黑色擦痕的平直宽敞的跑道,那排列整齐的一列列闪着银光的战鹰,那些天之娇子、威武雄壮的飞行员,那些整天围着飞机转,围着机场转的地勤和后勤官兵们。</b></h1><h1><b> 想起那个时代,就好象回到了38年前的外场飞行保障情景中。机场那些飞机在地面试车时震耳欲聋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机场飞行保障工作的一幕幕还清晰地展现在脑海中。啊!我的唐山机场!你现在还好吗?真想再回来看看机场熟悉的环境,真想回来再摸摸你那些银色的战鹰,真想再一次回到我熟悉四站连看看我的工作房间,操作我的制冷送冷设备再一次给战机灌充高压气体;真想再一次到机场漫步,真想再一次躺在那绿油油的草地上仰望那万里无云的蓝天,真想再一次体会那热闹的飞行场面,真想再一次看那呼啸着起飞的战鹰那划破升空的雄姿!</b></h1> <h1><b>原唐山机场生活区</b></h1> <h1><b>1977年4月中央军委,授予唐山场站抗震救灾模范场站</b></h1> <h3></h3><h1><b>左起1排:1,刘瑞太2 ,赵秀平3,孙振东4,罗福康5,龙占荣6,周祖清7,段清贵8,王邦华9,胡双喜10,黄有和11,潘亚明12,杨维泉</b></h1><h1><b>2排:1,黄贤富2,彭家全3,吴学维4,付中国5,陈言生6,刘关平7,xxx 8,侯跃武9,莫定远10,莫锦民11,刘左兴12,何永华12,吴鲁臣</b></h1><h1><b>3排:1,程双峰2,梁进书3,柯昌锋4,苏景阳5,李春喜6,张占民7,刘风江8,闵令臣9,李国祥10,赵五臣11,陈金表12,姚必政13,唐斌14,陈增国15,李少平16,方彦炎</b></h1> <p class="ql-block">1977年5月,四站连全家福视频</p> <h1><b>这是1976年11月在唐山场站司令部大院内拍照留影。当时被连队派到场站修建队修建简易房。</b></h1> <h1><b>曾经当过兵</b></h1><h1><b>不是一段缥缈的梦幻</b></h1><h1><b>因为,那是一生难忘的体验</b></h1><h1><b>那是一种生命深处的眷恋</b></h1><h1><b>当兵: 是荒漠,是飞机,是大炮</b></h1><h1><b>当兵,是吃苦,是流汗,是流血</b></h1><h1><b>当兵,是忘我,是牺牲,是奉献</b></h1><h1><b>当兵,是高温熔炉里的矿石,</b></h1><h1><b>出炉后成了当当作响的钢铁</b></h1><h1><b>当兵,是辽阔大海里的浪潮,</b></h1><h1><b>一排排,卷起无比壮阔的巨澜</b></h1><h1><b>曾经当过兵就是一种生命的机缘</b></h1><h1><b>曾经当过兵就是一种永远的怀念。</b></h1> <h1><b>唐山机场大礼堂</b></h1> <h1><b>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机场倒塌房屋下留影。</b></h1> <h1><b>难忘的从军岁月!珍惜的黑白影像!战友们,晚年保重!</b></h1> <h3></h3><h1><b>亲历唐山大地震《亲手清尸30多具光荣入党》</b></h1><h1><b> 19</b><b>76年7月28日凌晨42分,突然间地光闪射,狂风呼萧,在强烈的摇地中房倒塌,地裂山期。数</b><b>秒之内,百年城市唐山被化为平地,</b><b>早上我们连队还没有吃早饭,就被部队领导派到市内执勤,维护社会治安。此时,我才看到灾情比机</b><b>场严重得多,全市看不到一座完整的楼房,残墙断壁奇形怪状,屋内家居东倒西歪,天花板和预制板凌空</b><b>斜挂,废墙下到处能见死伤者,在很多地方尸体来不及收埋,仍然埋在瓦堆里,有的伤员被水泥板压着</b><b>倒挂在倒塌的房子里喊救命,我们费了很大力气,却没能把他们救下来,我们巡逻到市区空六军军部,看到</b><b>军部有百分之八十的房完全倒塌,我1975年5月参加北空冷气油机员培训近时的教官,空6军助理王梅芝,</b><b>住在军部家属区,也在这次地震中遇难。</b></h1><h1><b> 震后第3天,我被派往机场卫生队搬运伤员和遇难者的尸体,卫生队靠近大礼堂,伤员和尸体随地都是,尸</b><b>体僵硬惨不忍睹,夜深了周围安静了许多伤员的呻吟声也逐渐减少,灾民们失去了白天的活力,默</b><b>默地忍受着饥饿和伤痛。抗震救灾初期,因大量重伤员死在机场,时间短促,尸</b><b>体突击掩在机场跑道周围,更有个别灾民把自己的遇难亲人,埋在机场生活区内,这不仅不乎合卫生要求,</b><b>还给部队官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到了1月份,我参加了清理尸体的工作,清尸使用的工具,</b><b>防护用品也很简单,每人一套旧军装、一双高筒胶靴,一副布手套和用酒精漫过的口罩,当时唐山市</b><b>气温已低至零度以下,尸体还是很臭,极其恶心,每当挖到掩理较深的尸体时,需要跳到尸坑里,踩着</b><b>尸体用铁掀先把泥士铲上来,再用双手把尸体托出来,不一会儿布手密就被尸液漫透了,3层口罩仍抵御</b><b>不住尸臭的侵袭。清尸工作,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有极大的献身精神。我们共清理机场跑道</b><b>周围尸体500多具,重新掩埋在离市区较远的公慕,本人清户30多具,由于在抗震救灾中工作突出,受到场站和师嘉奖,</b><b>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b></h1><h1><b> 1980年1月,我退伍了,被安置到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1987年10月,我回到唐山参观,亲眼看到</b><b>军民全力抗震救灾的情况,今仍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b></h1> <h1><b>这是在四站连队地下车库边上果园留影</b></h1> <h1><b>为保卫人民的幸福安康</b></h1><h1><b>为保卫祖国的岁岁平安</b></h1><h1><b>我们这些情同手足的兄弟</b></h1><h1><b>我们这些生死与共的伙伴</b></h1><h1><b>把生命中最壮丽的青春</b></h1><h1><b>留在了军营把成长中</b></h1><h1><b>最美好的时光镌刻在心间</b></h1><h1><b>曾经当过兵你就会一生引以为荣</b></h1><h1><b>曾经当过兵你就会永远意志弥坚</b></h1> <h1><b>四站连冷氧站战友从左起刘金生(南京)、姚必正(常德)、方彦炎(福州)、董国新(常德)、王小东(山东</b></h1> <h1><b>唐山市标志性唐山凤凰山公园</b></h1> <h1><b>1977年4月父亲出差北京,专程到唐山机场看望儿子。</b></h1> <h1><b>这是在唐山机场机窝内我给飞机充高压气体留影。</b></h1> <h1><b>四站连队操场,远处是飞机场停机坪</b></h1> <h1><b>  在安-2运输机下留影,据说该机制造简易、成本低廉,采用双翼结构让飞机翼载荷很小,升力很大,有利于提升飞行性能。安-2运输机舱内能搭乘12人,运载能力适中;富有特色的向两侧突出的驾驶舱设计让飞机向下视界良好。安-2运输机最大飞行速度为258公里/小时,有效载荷2.1吨,航程845公里。</b></h1> <h1><b>这是我的部队制冷送冷车工作岗位。</b></h1> <h1><b>  我在部队唐山机场四站连冷气站工作。冷气站是一个小车间,主要设备是制冷送冷车、空气压缩机拖车、电动空气压缩机、电动冷气拖车等几种,它们分别由汽油发动机,电动机和汽车发动机等作为动力,带动空气压缩机进行工作,获得高压压缩气体,任务是给飞机生产供应质量合格的冷气(即压缩空气)。冷气站还负责安装站内设备,保管和维护冷气瓶,并负责气瓶的送检工作。制冷送冷车制出的冷气用于飞机轮胎充气和飞机除尘检修。冷气站设日常值班员,负责充灌冷气和收发冷气瓶。值班员由冷气站同志轮流担任,并建立各种登记和严格的交接手续。为保证安全,冷气站有许多规定和要求,例如,值班员不得超压工作,禁止带压检修机件,定期校验仪表和安全阀,站内禁止吸烟,油机排气管必须通向室外,电器设备应安装接地线,禁止带电检修和排除故障等。</b></h1> <h1><b>我在制冷送冷车上面工作。</b></h1> <h1><b>1978年10月北京空军后勤岗位练兵汇报表演获得24师嘉奖。</b></h1> <h1><b>1978年3月回家探亲,路过杭州下车到杭州游玩,图为杭州西湖公园平湖秋月</b></h1> <h1><b>1978年3月回家探亲,路过杭州下车到杭州游玩,图为杭州西湖公园天下景。</b></h1> <h1><b>这是1979年10月在唐山市照相馆拍照的,准备作退伍证用。</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0年2月22日,福州市环城区退伍军人安置介绍信</b></p> <h1><b>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b></h1> <h1><b>1980年1月退伍时,经北京在北京游玩,这是故宫一角。</b></h1> <h1><b>在毛泽东纪念堂留影</b></h1> <h1><b>1980年1月,在北京地铁留影</b></h1> <h1><b>1980年1月,北京站留影</b></h1> <h1><b>1980年1月,在北京动物园留影</b></h1> <h1><b>1980年1月,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留影</b></h1> <h1><b>1980年1月在首都北海留影</b></h1> <h1><b>1980年1月,在南京长江大桥下留影</b></h1> <h1><b>1980年1月,在南京长江大桥下留影</b></h1> <h1><b>1980年1月,在南京长江大桥下留影</b></h1> <h1><b>南京长江大桥下留影</b></h1> <h1><b>1980年1月退伍回来时,到上海游玩,在黄浦江上留影,手上带着手表是当时花120元在上海购买上海牌手表,是当时奢侈品,跨的真皮包也是上海购买的。</b></h1> <h1><b>制冷送冷车是我在部队工作的设备。</b></h1> <h3></h3><h1><ul><li><b> 我1974年12月入伍到北京空军唐山场站四站连,当兵干的是保障战机安全飞行,给战机充高压气体,觉得挺好的。虽然退伍已经三十八年了,然而,每当八一建军节时,总不免想起当年在部队时的生活。入伍被分派到唐山场站四站连冷氧站工作。这一干就是足足五年。工作内容,丰富而单调。工作要求,高质而无错,严谨而无疏。工作雷厉风行,纪律严明,团结合作。从学校到部队,从学习到工作,军队的要求和纪律就是这样。生活比工作和学习间单,一切都由部队安排,衣服该发时则发,该换时则换,吃饭时到食堂即可,有什么吃什么,主食不定量,生活上无忧无虑,专心致志干好工作。我可以无愧的说,我把我的青春献给祖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说实话,我很想念军队的工作和生活,我很想念我们一起战斗多年的老战友。我无悔我的五年奉献,无悔的工作,无悔的努力奋斗,无悔的生活,无悔的青春。现在,我时不时的和老战友通个电话,有时到战友那里去看一看,会一会老战友,谈谈我们的部队生活,说说我们现在的情况。过年过节我们相互通话道个平安,都说,老战友胜过亲兄弟,这话我真相信。</b><br></li></ul><b></b></h1> <h1><b>1987年10月在唐山飞机场与战友合影左起:蒙传迁,吕修妥,方彦炎,邱奇福</b></h1> <h1><b>1987年10月我怀念部队回连队参观,在我的冷气站工作车间,蒙传迁与方彦炎,在制冷机留影。</b></h1> <h1><b>1987年10月我回唐山场站到航材股看望老战友,方彦炎与姚必政合影。</b></h1> <h1><b>1987年10月我回唐山在唐山地震纪念碑留影</b></h1> <h1><b>闽候县林祥谦纪念馆</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尊敬的优待证持证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方彦炎您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祝您幸福美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