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原因</h3><h3>⑴道岔前后存在曲线。</h3><h3>⑵组装时护轨缓冲段范围内轮缘槽宽递变尺寸及递变率误差过大,护轨“方向”不良,使列车通过道岔时与护轨发生不均匀冲击式靠贴,加重了护轨磨耗。</h3><h3>⑶道岔本身或前后线路状态不良,尤其是护轨前端8m范围内,道岔直股存在连续小方向、钢轨硬弯、轨距及轨距变化率不良、钢轨交替不均匀磨耗、水平和轨向的逆向位复合不平顺、基床不平稳等诸多病害,这些病害的存在激扰列车产生了蛇行运动,造成通过道岔时轮缘与护轨发生不均匀贴靠,加重了护轨磨耗。</h3><h3>⑷出现正常磨耗后,护轨调整片使用不当。</h3> <h3>2. 整治作业方法和防治措施</h3><h3>加强道岔前后曲线的养护,调整好曲线超高及超高顺坡,拨正曲线方向,尤其要注意缓和曲线内正矢差之差的变化,尽量缩短列车振动周期的波长,使列车平稳进人道岔。</h3><h3>加强道岔转辙部及护轨前端8m范围内轨距及轨距变化率的改正,尤其要注意道岔顶铁的缝隙是否合适,跟端直曲股轨距框架尺寸是否合适,以免造成道岔内直股钢轨的交替不均匀侧磨;加强轨道复合不平顺的控制,通过上述办法尽可能地减少晃车激扰,使列车平稳通过道岔。</h3><h3>调整护轨轮缘槽宽尺寸时,一定在全长度范围内测量护轨轮缘槽宽尺寸,保证平直段轮缘槽宽度一致,缓冲段轮缘槽宽变化率不超设计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