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富阳素称文化之邦,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县城节日气氛之热烈,较乡间为甚。随着社会发展,节令风尚逐步发生变化,迷信色彩渐被废除。如“花朝”、“上巳”、“中元”等节日今已废弃;“清明”、“重阳”等节日,赋予了新的内容。1949年以来,又增添了“国庆”、“五一”等法定节日。旧时,每逢节令,大多以祭祖、祀神、合家共飨供食的方式来欢度节日,谓之“过节”。传统节令(月日均为农历)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月三十、中秋、冬至、除夕等。 春节即正月初一 人人换穿新衣、新鞋,家家大门上贴“春联”或“门神”。早起放鞭炮,祭天地神祗称“开门炮”。早餐吃汤团或年糕,象征新的一年团圆和睦,步步登高。然后,家中晚辈向长辈叩谒拜年;至亲族家燃香、点烛,叩拜祖宗遗像。初二开始,族人、亲友前来相贺,称“拜年”。凡来客先飨以炒米茶、糖拌黑枣或糖煮鸡蛋,后置酒肴款待。世家大户邀亲友聚餐,谓之“吃年酒”。商店于初五祭过“五路财神”之后,方开门营业。元宵即正月十五日 又称“上元”、“灯节”。在此前两天,凡宗祠、寺庙,均挂上红灯,称之谓“上灯”。至十八日“落灯”。在此期间,每户于每日早晚在祖宗像和灶神前点燃香烛;商店、富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四乡龙灯、彩狮、竹马竟相进城,欢度元宵。十八日中午,各户祭祖后,收卷祖先图像,撤去供品。春节至此基本结束。 清明前一日 ,以米粉和蓬蒿嫩叶制成青色团子作主食,称之谓清明果。清明前三天至后四天,家家先后备酒菜至祖坟祭扫,即在坟上除草、培土、插挂钱纸,然后点香烛、供祭食、烧纸钱。回家后置酒肴邀亲族聚餐,谓之“吃清明酒”。1949年后,各机关、团体、学校多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墓。 端阳节即五月初五 又称端午。前二三天,以鲜竹箬包糯米为“角黍”(即粽子)分送亲友,此为纪念屈原于是日自沉汨罗江之遗风。家家门上插菖蒲、艾叶,富家中堂悬挂钟馗画像,谓可“驱邪”;焚苍术、白芷,以烟薰室内,谓可除“五毒”,吃白切肉拌大蒜、雄黄炒蚕豆,饮雄黄酒,令小孩以酒浸雄黄涂面,佩带五色香袋,说可“御毒”、“解暑”。 中秋节即八月十五 俗称“八月半”。是日,例须祭祖。凡家有外出者须回家团聚,并以月饼馈赠亲友。入晚,置几案于庭中,燃香烛、供月饼,全家欢聚赏月,至午夜兴尽始归寝。冬至 又称“长至节”,简称“冬节”。时值秋收、冬种结束之际,故邑人有谓“冬至大如年”之说。节前,各家以糯米粉制成饼饵,有用豆沙、红糖,或肉丝、冬笋丝,或萝卜丝、腌菜作馅,其味鲜美可口。亦有于是日祭扫祖墓或迁葬祖坟的。 除夕 即年末之日,称“年三十”(月小为廿九),是晚谓“大年夜”。腊月中旬以后,家家户户洒扫门庭,谓之“掸尘”;添制新衣,打年糕,宰年猪,杀鸡鸭,备办果品、糕点、烟、酒、菜肴等“过年货”。年三十前,各家备供品(猪头或条肉及鸡、鱼等),择日祭神,称为“祈年福”,并去土地庙等庙宇祭神。“大年夜”,以红纸剪成“元宝”、“如意”等图案,分别贴在米桶(缸)、菜橱、水缸等家农具以及猪、牛、鸡栏门上,以示新岁万事“吉祥”、“如意”。入晚,先将新的灶君纸 ,贴在厨灶神龛中,设祭,放鞭炮,谓之“接灶”。相继设丰盛酒肴,合家团聚欢饮,惯称“分岁”。家宴之后,长辈以红纸包钱分送小辈,谓之“压岁钱”。有老翁之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这一节令风尚迄今盛行不衰。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