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天门县东乡史考·陆羽传》之三——陆羽的成就和遗迹

胡德盛邦维文化

<h3><b><font color="#167efb">《茶经》的成书时间</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这是第三个争论点。像这样一部开创之作,是不可能在一个较短时间集中完成的。我认为不必拘泥于现存的《陆文学自传》中的文字,抱守“成书时间不晚于761年”的陈说。兹据上文《陆羽年谱》,提出《茶经》成书时间如下:</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酝酿写作:</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755年,考察巴山峡川归里,结庐乾镇驿东冈。<b></b></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初稿完成:</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765年,远近倾慕,竞相抄阅。</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定稿时间:</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775年,分为上、中、下三卷。</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刊行于世:</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780年,广为流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font color="#167efb"></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陆羽的主要成就</font></b></h3><h3>《茶经》为历代人所宝爱,陆子也被后世尊称为“茶仙”、“茶圣”。早在宋代,宋陈师道﹝1﹞为《茶经》作序时就说过:“<b>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b>!”陆子对茶的贡献就不必赘述了。</h3><h3>陆子在世时,他的《茶经》已经广为流传,但他还是<b>首先以隐士和文人的身份受到世人尊崇</b>,权德舆在一篇文章中就说过:“太祝陆君鸿渐,以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馈。”周愿称赞他:“<b>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交</b>。”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惋惜“陆羽著述颇多,岂止《茶经》而已哉,然其他书皆不传。”《广信府志》则分析原因为“<b>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也。</b>”,就是说,《茶经》的光芒遮住了陆子的其它著作,使它们没有流传下来。</h3><h3><br></h3><h3>朱自振先生将陆子著作的资料整理如下:</h3><h3><b>现存的陆羽著作:</b></h3><h3>诗两首,《六羡歌》、《会稽东小山》;残句三句,散存在他人名下的联句十四句;文章四篇,《游慧山寺记》、《论徐颜二家书》、《陆文学自传》、《僧怀素传》;书一部,《茶经》。</h3><h3><b>过去已知的陆羽佚著:</b></h3><h3>《四悲歌》,《天之未明赋》,《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h3><h3><b>新考证的陆羽佚著:</b></h3><h3>诗集:《陆羽崔国辅诗集》、《渔父词》、《陆羽移居红轴玉芝观诗》;</h3><h3>地志:《杼山志》、《吴兴记》、《吴兴图经》、《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h3><h3>其它,《五高僧传》、《教坊录》、《全品》、《陆羽集》。﹝2﹞</h3><h3><br></h3><h3>因此,对陆子的准确描述是:<b><font color="#167efb">陆羽,唐代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世界茶文化的奠基人。</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h3><h3>﹝1﹞陈师道(1053年—1102年),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人,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著有《后山先生集》和《后山词》。</h3><h3>﹝2﹞引自《陆羽著作补遗》和《论陆羽》,朱自振著,均刊载于《陆羽研究集刊》1985年第一期。</h3><h3><br></h3><h3></h3><h3><b><font color="#167efb">竟陵陆羽遗迹</font></b></h3><h3>陆子的足迹遍布长江以南的东南半壁,留下了大量遗迹。在故乡竟陵,历代文人雅士都有倡修陆羽遗迹之举,留下无数诗文。著名的遗迹有:</h3><h3><b>西塔寺</b>(即西湖覆釜洲龙盖寺,因积公圆寂后甃塔﹝1﹞其中而更名)、<b>桑苎庐</b>(西塔寺侧)、<b>陆公祠</b>、<b>文学泉</b>(为晋高僧支遁所开凿)、<b>涵碧堂</b>(文学泉北)、<b>陆羽亭</b>、<b>文学第二泉</b>、<b>陆子井</b>、<b>陆子泉</b>(位于火门山)、<b>火门山陆子读书处</b>、<b>古雁桥</b>(陆子被遗弃处)、<b>雁叫关</b>(古雁桥南50米堤街上)、<b>鸿渐关</b>(南熏门外河街)、<b>东冈岭</b>(乾镇驿)。﹝2﹞</h3><h3><br></h3><h3>千余年间,几多天灾,更复人祸,破坏最疯狂的年代当属“文革”时期。到了1980年代,古迹本已所剩无几,近三十年大兴土木,真迹毁之殆尽。竟陵城这些年做足了“茶圣”的文章,至于乾镇驿,几年前听说有人要修建“东冈草堂”,我对现代仿品兴趣不大,不知今况如何。</h3><h3>陆子一生鄙夷权贵,珍视友情,酷爱自然,崇尚自由。在我看来,除了《茶经》、名泉、诗文和遗迹,陆子留下的同样可贵的东西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清逸好义的品格。</h3><h3><br></h3><h3> 南渡之后,陆子再没有回到竟陵。有人说,陆子因为幼年的遭遇而对故土心存芥蒂,这是无稽之谈,也是我想澄清的第四个争论点。《六羡歌》既是陆子表明志向,也是感念积公恩德、怀念家乡的肺腑之作;明嘉靖《沔阳志》还记载了陆子的一句话:</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风俗之美,无出吾国”。</font></b></h3><h3>一位漂泊异乡近半个世纪的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深情,尽在于此了。</h3><h3></h3><h3>﹝1﹞甃(zhòu宙)塔:用砖砌的佛塔,亦称“浮屠”。</h3><h3>﹝2﹞引自《陆羽遗迹巡礼》,欧阳勋著,刊载于《陆羽研究集刊》</h3><h3>1985年第一期。</h3><h3><br></h3><h3><b>《陆羽传》终</b></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