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长林: 浅说文化

上善若水-长林

<p class="ql-block"> 浅说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善若水-长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词汇当数“文化”二字。识字的与不识字的人都会谈说“文化”,夸一个人就说他“有文化”,贬一个人就说他“没文化”。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没上过学的人就是没文化的人,上过学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学历文凭越高的人就是有文化程度越高的人。似乎有无学历文凭等于有无“文化”与“文化程度”的高低。</p><p class="ql-block"> 现实社会生活中,“文化”一词被误解、被歪曲的现象遍地皆是:譬如什么“文化产业化”等等。其实,这是人们对“文化”涵义认识上一个误区。“文化产业化”纯粹是恶意歪曲文化涵义的瞎扯淡与伪劣货。一些所谓的“文化名流”对“文化”含义给予了他们歪曲的解读。“特色作家”梁晓声说: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对于梁晓声的说法,附和的认同的在社会上还有相当多的人。但我认为,梁晓声对文化涵义的说法则属“特色”文痞们糟蹋斯文的瞎咧咧。</p><p class="ql-block"> 固然,文化与书本知识有密切关系,但是,文化并不完全等于书本知识。它既有其有典的一方面,还有其非典的一方面。正所谓:道之道,非常道。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活动中,大谈奢谈文化的人比比皆是,然而,就文化而言,对文化的定义、概念和内涵真正弄懂弄通的人(包括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上流社会、精英阶层)并不多。</p><p class="ql-block"> 我对文化的定义与解读:“文化”用最简单、最通俗语言,可以概括为“人化”,即人类和其它动物之间根本区别的特有之范畴,是一个与人类历史等长度的始终延续持续积淀绵绵无尽期的历史过程。</p><p class="ql-block"> 自人类社会起始以来,人类在生存、生活、生产(三生,毛主席对此总结概括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主题领域)学习、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对其经验与教训的系统化总结、积淀、传承、延续。它包括人生之道、之德、之理、之论、之知、之识、之智、之慧、之言、之行、之技、之术、之能、之品......等等。任何个体人对于“文化”的学习领会和掌握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和终极的。对于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人们,可以说人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差别就在于:平凡人的文化状态只是对生存、生活、生产的认识,处于初级、感性的认知层面,智慧型人的文化状态则是上升到了理性认知的精华境界。世间之人在文化上只不过是存在着低层次与高层次、丰富与缺少、渊博与匮乏、深厚与浅薄、灵活与僵化、智能与教条、优良与低劣、高尚与丑陋、圣洁与龌龊、文明与邪恶的种种差异而已。</p><p class="ql-block"> 查阅中国的辞海字典和百度,我们得知:“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与“质”、“实”对称,所以《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p><p class="ql-block">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p><p class="ql-block">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p><p class="ql-block"> 文化的载体是多元化、多样化的,譬如:文字(文章)、语言、音乐、形体、表情、书籍、图像、雕塑、影视、网络、信息,等等。</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p><p class="ql-block">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为的代称,大自然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导师和启蒙者。我们几乎没有一样科学发明是凭空想来的,莫不受自然的启示。人类的文化是大自然的恩赐。”</p><p class="ql-block">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p><p class="ql-block"> 因为文化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将文化给出一个准确地,清晰的分类标准。因此,这些对文化的划分,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的,它是一种尝试。</p><p class="ql-block">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p><p class="ql-block">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p><p class="ql-block">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p><p class="ql-block">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p><p class="ql-block">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p><p class="ql-block">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p><p class="ql-block">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p><p class="ql-block"> 人类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各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整个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数千年来,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它的传播更加迅速,影响也更加广泛。</p><p class="ql-block">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p class="ql-block"> 辞海和百度对于文化的定义与注解,虽然较为繁琐,但基本上是系统的准确的科学的。</p><p class="ql-block"> 就世界范围而言,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内容,既有普遍的共同性和通融性,又有各地区各民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各地区各民族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一直是在相互交流,相互通融、相互借鉴,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不断发展。</p><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对文化的解读,我们还能相信“特色骗子门”“文化产业化”的惑众妖言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生活中,文化与文明交织,运用极为广泛。文化与文明一字之别,二者在内涵上,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侧重点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一是在内容上,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时间上,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p><p class="ql-block"> 三是在表现形态上,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p><p class="ql-block"> 四是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它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一个褒义概念。</p><p class="ql-block"> 正确认知文化的准确涵义,对于人们树立良好的人生世界观,正确把握人生规则与尺度,不受形形色色“特色文化”的误导,大有益处与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