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池鹭(学名:Ardeola bacchus)是鹭科池鹭属的鸟类,俗称:红毛鹭、穿背心、中国池鹭。系典型涉禽类,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三五只小群活动觅食,多以小鱼为食。</h3> <h3>池鹭的外形特征
在鹭科中池鹭的体形略小,47cm,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雌雄同色,雌鸟体形略小。繁殖期鸟羽发生变化,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h3><h3> <br></h3> <h3> 冬羽以及亚成鸟: 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尖端黑色;腿及脚——绿灰色。<br></h3> <h3>食性
主要为小鱼、蟹、虾、蛙、小蛇和蚱蜢、蝗虫、螽蜥、蟋蟀、蝼蛄、蜻蜓、鳞翅目幼虫和蝇类等昆虫及幼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br></h3> <h3>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迷鸟至日本。<br></h3> <h3>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华中及华北地区。偶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北低洼地区。迷鸟至台湾。
迁徙<br></h3> <h3>迁徙
池鹭的部分种群为留鸟。部分迁徙,特别是在中国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数都为留鸟。在长江以北繁殖的种群全为夏侯鸟。春季通常在4月初到4月中旬迁至北方繁殖地。秋季多于9月末10月初开始往南迁徙,通常呈分散的小群果或家族群往南迁飞。越冬于长江以南广东、福建、海南岛、台湾和东南亚国家。<br></h3> <h3>生长繁殖
池鹭的繁殖期3~7月,营巢于水域附近高大树木的树梢上或竹林上,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等组成,巢内无其它铺垫物。常成群营巢于同一片区域,也常与白鹭和牛背鹭在一起营巢。<br></h3> <h3> 每窝产卵2~5枚,多为3枚,卵为蓝绿色,形状为椭圆形,卵的大小为37~49*28~31毫米,平均为38.9*29.6毫米,卵重16.5~20克,平均18.1克。5月上、中旬产卵。日产或隔日产1枚卵,产卵期6~9天。孵卵期20~23天,育雏期30~31天。雌雄共孵,19~23天出雏。<br></h3> <h3>保护现状
本物种未列入濒危,近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恶化,种群密度已明显下降,需要进行严格保护。该鸟类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