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午十点半,在马不停蹄完成新城区的各项行程后,车队掉头向火车站方向进发,钻隧桥,穿村落,翻山越岭蜿蜒而上,行驶十多分钟爬上南瓜凹,眼前豁然开朗,梦牵魂绕的第二故乡——小通向我们张开了双臂。<br></h3><h3><br></h3> <h3>但见南瓜坳下来的道路两旁彩旗招展。<br></h3> <h3>平日寂静的村委会前顿时停满了大小车辆。</h3> <h3>等候多时的乡亲们拥上前来,久别重逢分外亲热,握手拥抱问长问短,拽着我们进村委会小楼休息。</h3> <h3>抓紧时间,拉开我们的会标,座谈会前招呼大家先拍一张集体照</h3> <h3>村委会三层小楼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早已布置一新,“热烈欢迎上海知青们回乡探亲!“的大红横幅悬挂门柱上方。</h3> <h3>门厅左侧墙上,刊登了知青名单,张贴了我们当年出发前的合影,来到小通劳动、生活以及离开小通后回家探亲等各个阶段的不少老照片,吸引大家驻足观看,或用手机拍摄留存,或在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前留影。</h3> <h3>右侧墙面和上下楼道,分别展示了袁晓赫近年创作的组画《水墨画小通,知青思故乡》和搜集撰写的《小通民间传说》。他因人在美国照顾孙辈而无法赶来参加探亲活动,特意通过网络联系打印和定制画框,并委托村委会协助装框和布置上墙,还送来了数十本他编著的《井冈老表》,希望藉此表达和寄托他对第二故乡的一往情深,同时为这次活动锦上添花。《水墨画小通》和《小通民间传说》,同样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和啧啧称赞。</h3> <h3>三楼会议室济济一堂,正在举行的“上海下乡知青五十周年回家座谈会”气氛热烈发言踊跃掌声不断。</h3> <h3>座谈会由副镇长李建林主持</h3> <h3>“尊敬的老哥哥老姐姐, 首先我代表小通村全体村民热烈欢迎您们回到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村支书邹晖的一番开场白,说得大家心头热乎乎。<br> 在为四五十年前的我们“评功摆好”时,邹晖说:” 从长辈那里,我听到过你们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和突出的事迹,也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七十年代初期,在你们的倡议和带头下,全村群众肩扛手提,建起了当年影响较大的水电站,小通从此结束了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你们还建起了气象观察哨,对农业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使群众生活、农作物生产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小通的每一块土地,都曾有你们劳动的身影,你们为小通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农耕机械的使用、科学种田、医疗卫生的发展、文化教育的传播等等,你们当中,有我们的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你们为小通的发展,洒下了辛劳的汗水,付出了全部的智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贡献了美好的青春。小通人牢记在心永远忘不了。我深知你们跟我们长辈们的感情是很深很深的,这种感情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br> 邹晖还用一连串数字来说明小通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br> 人口由五十年前的五百多人,增加到近千人;<br> 居住条件从原来的五、六十栋土坯房,发展到现在的砖混结构楼房一百七八十栋,还在外购买商品房近六十套;<br> 口粮从原先填不饱肚子,到现在每家每户有粮食往外出售;<br> 原先每个劳力一年累到头,年终分不到几十块钱,现在很多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和外出务工,家庭人均收入近万元;<br> 原来出行靠两条腿,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和摩托车代步;<br> 原来脏乱差的各个村的猪圈、牛栏、旱厕和危旧杂房,现已基本拆除;<br> 新农村建设已在全村全覆盖,村民过上了清洁、卫生、优质的生活------<br> 邹晖坦言目前小通还存在不少差距,村委会也绝不满足于现状,”一个和谐、美丽的新农村,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中实现,同时真诚希望你们老一辈建设者,能继续发挥你们的优势为小通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希望你们常回来看看,小通是你们永远的快乐老家!“<br></h3> <h3><p>刘屹烈在发言中动情地讲到:“五十年前,我们非常有幸来到井冈山,来到小通,当时我们都只有十多岁,小通人淳朴勤劳的品质,给我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小通的经历,给我们的人生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离开小通后,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不管在茨坪,还是调到吉安、南昌,井冈山的精神、小通老表的品质,永远激励着我,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真正和老百姓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比较坚定地走过这五十年一路走到今天,能够保持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我衷心感谢小通的父老乡亲,感谢井冈山革命大摇篮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食量和支柱。我也永远以自己是一名井冈山人,以小通是我的第二故乡而骄傲。今天我们相约回到小通,要永远保持这样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为井冈山、为小通的建设发展,能出谋就出谋,能献策就献策,不能出谋献策的,就为我们家乡的建设发展鼓掌、点赞!”<br>刘屹烈的发言,搏得阵阵掌声。</p><p><br></p></h3> <h3>徐鼎茂将发言概括为四句话,第一句:回家的感觉真好!第二句:感谢市政府、拿山镇、小通村各级领导对我们这次活动的关心支持。第三句:当年我们敬仰井冈山而来到小通,回到上海后我们一直怀念井冈山,井冈山精神永远是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第四句:井冈山精神指引我们,我们永远不忘是从小通走出去的井冈山人。<br></h3> <h3>杨桂良、张棋豪的发言简短但情真意切</h3> <h3><br></h3> <h3>小通知青中的”草根音乐家“孙华吹拉弹唱都有一手,下放年间曾有幸得到赴小通开门办学的上海音乐学院名师指点,作曲也上了台阶,创作了很多歌曲。为小通写首歌,是他多年的心愿,并早已写就歌词。不久前他灵感突发旋律徘徊耳畔,“小通,美丽的家乡”一谱而就。</h3><h3>座谈会发言前,他先将镜框装帧的歌谱和演唱录音的U盘赠送给村委会,并一展歌喉声情并茂演唱了这首歌。</h3><h3><br></h3> <h3><p>孙华发言中建议村委会考虑将这首歌作为小通的村歌,并自告奋勇表示回上海再做修改并请高人演唱,同时请从事广告设计的儿子为小通制作一个宣传片,将村歌作为全片的主旋律,以便今后对外宣传和招商时更好地推介小通。</p><p>邹晖代表村委会接受了这件特别的礼物并表示衷心感谢</p><p><br></p></h3> <h3>探亲团抵达前曾两进小通打前站的王友良,谈及耳闻目睹拿山镇、小通村方方面面为探亲活动所做的精心准备,认为充分体现了对老知青的深情厚谊,并表示深深感谢。他也谈到这次进小通的观感,“从上到下走了一遍,感觉与前几次有很大的不同,近年来小通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我们当年插队时相比更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名小通知青,我感到由衷的高兴”。</h3> <h3>拿山镇党委书记王笛代表镇党委、镇政府热烈欢迎上海老知青回家探亲,并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拿山镇的发展现状、地理优势与美好前景,我们听了倍受鼓舞,特别听到规划中经过井冈山的高铁车站也将建在拿山,从拿山经过小通直达遂川的公路正在招标开工在即,大家更感兴奋。</h3> <h3>在“为小通建设发展建言献策”环节中,大家紧扣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课题,围绕污水处理、一村一品、恢复油茶树等议题竞相发言,并与镇、村领导互动探讨。<br></h3> <h3>陆云龙发言</h3> <h3>丁国梅建言</h3> <h3>王建新发言</h3> <h3>陈永安发言</h3> <h3>座谈会开到12点,众人仍意犹未尽,村委会和乡亲们忙碌好几天,已为我们备下家乡风味浓郁的丰盛午餐。</h3> <h3>不少乡亲闻讯赶来看望我们</h3> <h3>小通地形呈狭长型,从东到西相距十里之遥。当年,我们就分散在其中的七个自然村落里,组成集体户或落户到农家。</h3><h3>今日回家探亲,大家最迫不及待想去的自然是曾经插队落户的村组,但左邻右村、东西两头,小通的山山水水也都想去看一看。</h3><h3>村委会非常理解我们的心愿,村部午餐后,三辆面包车载着大家,自下而上“跑马观花”,喜看小通今朝新面貌。</h3><h3><br></h3> <h3>百足寨水库是小通农田的灌溉之源,不远处的母亲水窖则是小通大部分村组的饮水源头,上到百足寨,水库不可不去!</h3> <h3>位于小通与遂川小湖交界处的大片山林,现已建成相当规模的黄桃园,取名“桃花谷”,品质优良名声在外,网上线下销路都很好。</h3> <h3>狮形坳停车,登上最佳观景台,居高临下俯瞰小通村全貌。</h3> <h3>车队每经过一个村组,都会停下来,让大家下车走走看看。</h3><h3>每到一个村落,都有等候已久的乡亲们迎上来,或紧紧握手,或相拥而泣,或合影留念,场面温馨感人。</h3> <h3>热情好客的老表表嫂争着拉我们去家里品尝刚刚打出来的米果</h3> <h3>自下而上跑马观花转了一圈,集体行动告一段落,下午和晚上的时段,安排大家回到当年插队落户的村组去走亲串户。并和父老乡亲共进晚餐。</h3> <h3>驱车自下而上,跑马观花转了一圈,集体行动告一段落,下午和晚上的时段,留给大家回到当年插队落户的村组去走亲串户。并和父老乡亲共进晚餐。<br></h3> <h3>只有几户农家的百足寨,今天比过节还要热闹<br></h3> <h3>云上村还没有走到,就听到鞭炮响,唢呐吹,乡亲们老远迎了上来,争着把我们拉进各家去喝茶吃米果,看看新家新面貌。</h3> <h3><br></h3> <h3><p>看到孙华夫妇和孟云山向村里走来,檀树下村民也老远就吹起唢呐敲响锣鼓,欢天喜地将亲人接回了家。</p><p><br></p></h3> <h3><p><br></p></h3> <h3>面包车还没有在田南村停稳,鞭炮就噼噼啪啪炸响了</h3> <h3>探望小通老寿星、九十多岁的老书记邹桂信,有的送上“熊抱”,有的塞上红包,徐鼎茂还带来了上海香肠给老领导,真诚祝福老书记长命百岁!</h3> <h3>新屋里和下通两个村组,当年接纳了15名知青,组建了两个集体户.这次因各种原因,只来了徐峰江一位,两头乡亲都要去探望,显得格外忙碌,就连晚上分村组共进晚餐,也要赶两个场子,但他分身有术两头兼顾,把未能回乡探亲的同伴们的问候带给每一位父老乡亲。</h3> <h3>当年我们初到小通,多半借住老表腾出来的房屋,以后也有在政府补助和乡亲帮助下盖了新房。今日回到第二故乡,都很想看看当年安家的旧居是否还在,遗憾的是,多数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或轰然倒塌或在新农村建设中被拆除。例如新屋里集体户当年住过的这幢老宅,早已不复存在。</h3> <h3>唯有下通集体户住过的这幢老屋还安然无恙,大门上方“勤俭持家”四个大字仍清晰如昨。</h3> <h3>我们赶紧招呼徐峰江在旧居前留个影</h3> <h3>晚上以村组为单位与乡亲们聚餐,除我们探亲团的成员外,家家户户都派代表参加。</h3><h3>人逢喜事精神爽,把酒言欢千杯少。,</h3> <h3><p>井冈山常务副市长也专程进小通看望上海知青。</p><p>我们曾与村委会“有言在先”:回乡探亲不扰民不张扬,不增加乡亲们负担,就餐和租车费用自负。但村委会坚辞不收,乡亲们的盛情我们领了,但早已定下的“规矩”不能破,商量之下,我们改用向小通村捐款的方式表达了大家的一点心愿和深切谢意!</p></h3> <h3>祝第二故乡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