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西藏之旅(三)林芝行

晚秋(张克勇)

<h1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进藏的第四天,特以如下几行诗句描述我们的此次林芝之旅 :</h1><p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20px; text-align: center;"> 林芝行</b></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 七 律</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拉萨东南八百里,</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林芝直降两千米。</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墨竹工布不同天,</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米拉山划两条河。</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两河奔腾伴我走,</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国道高速任吾行。</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阅尽雪山看丛林,</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方知春夏与秋冬。</h1> <h1>  今天,我们将暂离拉萨,去游览人称西藏小江南的林芝,遗憾的是8月份已经过了林芝桃花盛开的季节,少了一份江南韵味。但是,318国道的最后一关一一米拉山口、神秘的卡定沟、历史悠久的藏南历史文化、神奇险峻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仍然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驱动力。导游介绍,今天我们的行程较长,要行车40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口,经历两千多米的海拔高差起降。天一放亮,大家早早起床收拾好自己的行囊,吃罢早餐,乘车沿着宽广的拉萨河谷一路爬升,拉萨河谷两岸风光壮美,河流与田园在眼前快速闪过,山脊曲线与山脚直线并行延伸,每秒都在变幻,象在上演一部风光片,给人予强烈的视觉冲击。大家都把视线投向窗外,欣赏沿途的变幻景色,时而注目,时而兴奋,用愉快的表情书写游程心得。</h1> <h1>  水量丰沛的拉萨河,宽阔的河面上旋涡相连,河水翻滚,不时吐露出一串串白色浪花,河中沙洲上树木繁盛,绿草荫荫,场景深远,在兰天白云衬托下,犹如一幅幅气势如虹的风景画。</h1> <h1>  拉萨河谷宽广而平缓,丰沛的河水从上游和两岸高山上冲下大量泥沙,在两岸形成大面积的长形冲积平原,两岸高山在深远的平原天际线衬托下显得相对矮小。平原内土地平坦、土壤肥沃,盛产青稞和油菜,就像一个巨大的高原粮仓。</h1> <h1>  已经成熟的青稞,个别田块已经收割,田野一派秋收景象。</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继续前行,随着海拔升高,云层越来越厚,好像要向我们压下来,田园景观也变成了高山草场,眼帘充满寒冷与荒凉。</h1> <h1>  爬上米拉山口,我们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雪山,打开车门,冷风即刻袭来,寒意驱身,让人感觉瞬间进入了冬季。</h1> <h1>  到达米拉山口上,我们下了车,顿时狂风呼啸,毫不客气地掀动着每个人的衣襟,吹乱了每个人的头发,更吹得山上的风马旗呼呼作响。虽然空气流通较好,但我们总感觉呼吸有点加快,头脑有点晕痛,可能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高寒缺氧吧!</h1> <h1>  这是叠立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上拉萨与林芝两市的边界界碑,拉萨市墨竹工卡和林芝市工布江达两县的分界线,也是拉萨河与尼洋河的分水岭,两河在此分道扬镳,一滴雨摔碎了,一半向东,一半向西,各自去体验自己的坎坷历程。这里同时也是川藏公路(318国道)进入西藏拉萨的最后一道关口,过了这里,从川西到拉萨就进入了宽广平坦的拉萨河谷了。由于海拔较高,山梁阻挡,东西两侧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东面温暖多湿,西面干燥寒冷的气候差异。从东南方向尼洋河谷吹上来的暖湿气流到此温度会降低 ; 漂过来的云彩,在这里速度会减慢,或许打一个旽,形成雨雪降下来。我们从西面慢慢的爬上去,顿时感受到冷风嗖嗖,风雨交加,往东面的林芝方向下了山口,温度明显升高,天空也放晴了。我们下了山口,看到拉一林高速米拉山隧道正在紧张施工中,听说今年要贯通,届时从林芝到拉萨的路途将会缩短,如果不走老道,行走高速穿过隧道,就不能目睹山口风光了。</h1> <h1>  感觉有点冷,赶快把手揣兜里。</h1> <h1> 无论有多大的风寒和高山缺氧,还是要在这镇山铁牛面前留个影,留给以后作回忆。</h1> <h1> 在标有高程的巨石前留个影,说明我到此一游。</h1> <h1> 正在施工的拉一林高速公路米拉山隧道,由于还未完工,让我们有幸翻越山口,体验高寒缺氧和雪山风光,那半山上的公路是我们刚刚经过的318国道。</h1> <h1> 看到了吗?刚从山口上往东下来不到10分钟的路程,山上的灌木植被就多了起来,颜色也更加翠绿。与拉林高速并行的窄公路就是318国道。</h1> <h1>  下了山口,我们的旅游车又从318国道拐上拉一林高速公路,行进在拉一林高速公路上,可看到318国道时而从我们的左右两边轮流闪现,时而又从我的脚下钻出来。</h1> <h1>  随着行程增加、海拔下降,河中的水量也大了起来,山上的植被逐渐茂密,乔木也越来越多,将沿途装扮得满山苍翠,郁郁葱葱,展现出一派亚热带丛林风光。河谷两岸山沟里的溪流从翠绿的林子里钻出来,汇入到这欢跃奔腾的尼洋河流队伍中,使河水流量越来越大。</h1> <h1>  沿途两边的村落与田园也多了起来,驱散了我们从山口上带下来的荒凉与寂寞。</h1> <h1> 从米拉山雪峰下出发的尼洋河,就像与我们赛跑,脚步很快,撞击在河床的乱石上,激起一串串漩涡,同时翻起一层层白色的浪花,它好像是在说,我挣脱了雪峰和冰川的束缚,已经自由了,咱们来比赛比赛看谁跑得快。在行程中它时而出现在我们的左边,时而又闪现在我们右边,就像一个不离不弃的旅伴,形影不离。</h1> <h1> 天空放晴,可以看到河漫滩上种满了防止水土流失的树木。</h1> <h1>  行程在继续缩短,尼洋河的河面慢慢的变得宽广起来,河水少了一分暴跳,多了一分温柔。白云抚摸着山峰,兰天也出来凑凑热闹,给这位变得温柔的姑娘抹上一缕蓝色的胭脂,使她泛黄的脸上变得蔚蓝,充满青春活力。</h1> <h1>  这深远的景观,它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前面的路途还很长嘞。</h1> <h1>  不时泛起的浪花显示出前行的路途仍有暗礁和坎坷。</h1> <h1>  频繁出现的河湾告诉我们,曲折与我们相随,人生何仿不是这样。</h1> <h1>   在变化的行程中,壮丽的地质景观也展现在我们眼前,眼帘中那陡峭的悬崖显示出垂直地面的岩层层理,这种沉积岩诞生在远古时代,应该是亿万年前在大海中沉淀形成的,形成初期一般呈水平状态,随着青藏高原隆起抬升,经历造山运动,变成了陆地,在抬升过程中,由于褶皱、断裂、挤压和风化,营造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种岩层垂直于水平地面的地貌景观。其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推移挤压、抬升下降、电闪雷鸣、雨雪风霜和冲刷风化,才展示出今天的壮丽尊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像爱护一个亲人一样去爱惜它嘞。</h1> <h1>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张图片上面的岩石层间线几乎与地平线成九十度垂直。</h1> <h1>  这张图片可以看到明显的断层,那山谷凹进去的地方是断层线,两边的岩层层理断裂后经挤压合拢呈V形,一个向左倾斜,一个向右倾斜。</h1> <h1>  客车忽然下了高速,拐进一条林荫公路,来到卡定沟风景区,这里巨石矗立,古木参天,瀑布飞溅,溪流潺潺。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也想不到这个山沟里还隐藏着一个与众不同的人间仙景。</h1> <h1>  看那巨大的花岗岩像撑天柱一样拔地而起,这里的岩石景观没有明显的分层,与我们沿途看到的分层岩层外观截然不同。</h1> <h1>  高大挺拔的花岗岩直插云天,气势如虹。</h1> <h1> 飞流直下的瀑布,好像要将这巨大的花岗岩切成两半一样。</h1> <h1>  这是本人在路边拍摄的从山体上破碎下来的花岗岩岩石,岩石上有密密麻麻的黑色结晶颗粒。这种岩石一般是由地壳下层的岩浆通过地壳裂缝上涌冷却变质而成,所以不像沉积岩那样有分层现象,敲碎以后会出现明显的锋口。</h1> <h1>  这挂在半山的瀑布,像一匹洁白的哈达,配合岩隙中长出来的灌木,将冰冷的岩石装扮得更有灵气,更具活力。</h1> <h1>  不要说我温柔,我也来一个跌水,展示一下力量。</h1> <h1>  潺潺的溪流,摇着浪花唱着歌,从长满灌木的岩缝中流出来,好像是在欢迎游客的到来。</h1> <h1>  这里是一处翠竹掩道、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景点,何不在这如意桥上留个影。</h1> <h1>  走累了,歇歇脚,喘口气。</h1> <h1>  舍不得这美景,俩老在此留个影。</h1> <h1>  最后大家来一张合影,准备告别这个让人魂消流涟的景点。</h1> <h1>  两个小时后,我们乘车到达林芝。饭后,大家悠闲漫步在尼洋河畔的河堤上,以此方式来消除一天的行程劳顿,以便回到酒店睡个好觉,向明天更美、更精彩的的景点前进。</h1> <h1>  (进藏第五天)</h1><h1> 晨曦退去,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游览的第一站是林芝城南的尼洋阁,登上尼洋阁的小山上,可以观赏林芝城区风光,同时,这里也是藏东南历史文化博物馆。经过1小时的概览,我们初步了解了藏东南藏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敬畏自然、适应环境的漫长历程,他们那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让人肃然起敬!</h1> <h1>  伙伴们在尼洋阁藏东南博物馆前合影。</h1> <h1>  尼洋阁大门广场上刻有藏族文字及图案的大鼎。</h1> <h1>  这里是娘乳泉,颇具一番历史传说。</h1> <h1> 这里是尼洋阁博览园简介碑文。由于尼洋阁珍藏的藏东南历史文化内容太多,不是此篇游记能够详细诉说完的,只能告知大家我们游览过此地。</h1> <h1> 告别了尼洋阁景点,我们乘车南行一个半小时,来到雅尼国家湿地公园,虽然天气不太理想,云层较厚,少了一份天高云淡的壮观景致; 但空气的透明度较高,远近景观历历在目,场景细节清晰可见,少了一些繁杂与喧哗,多了一份清新雅致。</h1> <h1> 雅尼湿地公园规划图。</h1> <h1>  看这场景,是瞑思遐想的好地方吗?</h1> <h1> 坐在这里,这个深远、幽静的环境是不是可以抹去我们过去的不快与烦脑,忘记过去的痛苦与悲伤。</h1> <h1>  雅尼湿地公园简介。</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这里是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两江交汇之处,发源于米拉山的尼洋河,经历无数的起伏跌宕、曲折反转,终于在此与雅鲁藏布江亲密拥抱,此时,两河的脾气也温和平静了许多,流速平缓,水质清渍,相互融合。他们共同在此孕育了许多河床沙洲及小岛,上面上长满了许多水生植物和耐涝植物,鱼儿游翔浅底,水鸟也在此栖居生活,给这里带来勃勃生机,让人们有幸将此开辟成湿地公园,造福于民众。</h1> <h1>  天空的云层虽然较厚,光线较暗,但有这些衣着花花绿绿的美女点缀一下,此时此景,仍不失明亮光彩。</h1> <h1>  这观景台确是一个照相留念的好地方。</h1> <h1>  来一张闺蜜照。</h1> <h1>  最后来一张全景图。</h1> <h1>  游罢雅尼湿地公园,我们的队伍就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发,随着行程进展,道路两岸的河谷与高山落差越来越大,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旅游车在道路上时而向右急转弯,一会又向左急转弯,把人摇得晕头转向。</h1> <h1>  我们的脚下是旋涡滚滚,浪花飞溅的雅鲁藏布江,两岸矗立着陡峭墨黑的高山,汽车沿着山脚开辟的公路前行。</h1> <h1> 跨过雅鲁藏布江大桥。</h1> <h1>  我们乘车来到一个河谷转弯处,看到一个白色的大沙丘,这里是雅鲁藏布江丹娘沙丘,这种奇特的地貌景观是河水下降之后,峡谷风从河床沙洲上搬运上去堆积而成的,它让我们认识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h1> <h1> 河谷两岸座落着零星村落。</h1> <h1> 行车半小时,我们来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h1> <h1>  进过午餐,为了安全和环境保护,景区要求统一换乘景区观光中巴,我们坐上观光车,沿着挂在半山上那狭窄的景区公路,弯弯曲曲,歪歪扭扭的爬升,看着一面是陡峭的高山,一面是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顿感背痒痒、心慌慌的,真有点命悬一线的感觉,只好闭上双眼,假装一回勇士。</h1> <h1>  回头看看那半山上我们走过来的公路,还真是有点后怕。</h1> <h1>  这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标志界碑,跨过这个界碑,我们就正式进入大峡谷了。</h1> <h1>  在这平坦的河道梯地上,人们在上面开垦农田种植庄稼和果树,修建公路和房屋,建成村落,使荒凉的峡谷充满生机。</h1> <h1>  波涛汹涌的河水日夜不停地奔腾,就像一把大刀把这峡谷越切越深。在视频和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两层河床梯地,上面的一层深达百米,下面的一层在20米以上,这梯地就是水流这把利刀,在千万年前的古河道上冲刷切割留下的遗迹。</h1> <h1> 生机盎然的河床梯地。</h1> <h1> 这是历史遗迹一大渡卡。</h1> <h1>  大渡卡遗址,这遗址记载了雅鲁藏布江沿河两岸藏民族千百年来的兴衰和发展史。</h1> <h1>  这梯地上有的地方还挂满了风马旗,主要是藏族同胞用来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保护雪域的安宁与详和。</h1> <h1> 山上古木参天,山脚繁花似锦。</h1> <h1>  这棵上千年的老桑树上挂满了洁白的哈达,据说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亲手种下,远处云雾缭绕的高山是南伽巴瓦峰。</h1> <h1>  好希望这神山头上的云彩尽快散去,让我们一睹他的芳容。</h1> <h1> 要是白云能够散去,南迦巴瓦峰在这花草的簇拥下肯定更加壮美!</h1> <h1>  这南迦巴瓦峰总是不肯露面,只好以他头顶的白云作背景,照一张像作纪念了。</h1> <h1>  南迦巴瓦峰简介碑文。</h1> <h1>  站在观景台上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h1> <h1> 翠绿的树木和远处山上墨绿的丛林,加上近处草绿的花草是不是有点春意盎然的感觉。</h1> <h1>  我们的脚下江水奔腾。</h1> <h1>  如果没有白云遮挡,那远方白色的南迦巴瓦雪峰,像一把利剑直刺蓝天,配上近处的繁花草坪,肯定会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h1> <h1>  来到大峡谷游览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观赏大峡谷河流与高山惊心动魄的巨大落差,这段景观应该是在∪形大拐弯处,距离景区入口还有20一30公里,且道路异常艰险,为了安全,我们没有了确心愿; 二是观赏南迦巴瓦峰雄姿,可能是因为我们的造化不深,福报不到吧,那南迦巴瓦峰总是趾高气昂地躲在云端后面,不肯让我们目睹他的尊容,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在审美心理学上,往往存在一种观点,缺失也是一种美感,他就像断臂维纳斯那样,留给了人们遐想的空间,给人们带来千姿百态的个人体验,我们正是带着这种体验结束这段旅途的,让我们各自在梦中描绘一座五彩缤纷、千姿百态、雄伟壮观的南迦巴瓦峰吧!</h1> <h1>  南迦巴瓦峰是林芝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高峰,海拔7782米,峰顶常年积雪不化,它在阳光的照射下,早、中、晚反射出不同的色彩。</h1> <h3>未完待续。</h3><h3>2018年孟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