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的句子太唯美,以致每当我想起撒哈拉,想起摩洛哥,这句子就会不停的在脑子里转,一遍又一遍,挥之不去。确实,想去摩洛哥看看的念头已经有好多年了,这次终于如愿。</h3> <h3>摩洛哥王国(The Kingdom of Morocco)是非洲大陆的门户,在许多媒体介绍中都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度所呈现的多样性让人目不暇接。在摩洛哥,有连绵不绝的山脉、历史悠久的城镇、一望无际的沙漠以及热情好客的人们。所以我相信,去摩洛哥是有的看,有的拍,有的玩,而且其色彩之丰富,也是少有的。因而最终我也把这个图文游记的标题定为《多彩摩洛哥》。下图是位于卡萨布兰卡大西洋海边的哈桑二世清真寺,那可是伊斯兰建筑史上的一件瑰宝。</h3> <h3>地处北非的摩洛哥也是五彩缤纷的,红色的马拉喀什、白色的得土安、蓝色的舍夫沙万、金色的撒哈拉,因此又被誉为“非洲的后花园”。下图是摩洛哥最具特色的美食“tajine”的缩小版,汉语翻译成“塔吉锅”,这些五彩小罐罐形状跟真正的塔吉锅一样,是大多数摩洛哥庭院民宿旅舍给客人用早餐时桌上都有的,里面放的是果酱、蜂蜜、黄油、起司、橄榄、方糖等。</h3> <h3>在经过几个月的仔细研究规划后,我们做出了一个顺时针行摄20天的深度游计划(见行程示意图)。顺时针走是因为这个夏末初秋季节,摩洛哥的天气还是比较热的,晚几天到撒哈拉可能会凉快点。另外还有两个重要节点,一是在撒哈拉拍星河,要凑农历月底月初;二是要拍小镇艾兹鲁的“星期二露天集市”。总共游玩20天的原因,是我们想在摩洛哥获得更多的体验。我们在卡萨布兰卡、舍夫沙万、菲斯、艾兹鲁等地都安排住两晚,在马拉喀什甚至住三晚,而且我们预订的住宿有80%都是庭院式民宿“里雅德(Riad)”;另外,最北端的“北非尽头”丹吉尔和“白色之城”得土安,一般旅游团都是不去的。</h3> <h3>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和确定行程的时候,我们特别重视摩洛哥的世界遗产地。摩洛哥至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9项,全部是世界文化遗产。下图为我们住的一家里雅德民宿的大堂。</h3> <h3>在摩洛哥的这些天,我们共参观游览了8项世界文化遗产,按顺序依次是:首都拉巴特的现代都市与历史古城(2012年入选)、得土安城(1997年)、菲斯阿拉伯人聚居区(1981年)、历史名城梅克内斯(1996年)、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1997年)、艾本哈度筑垒村(1987年)、马拉喀什阿拉伯人聚居区(1985年)、 索维拉城(2001年)。马扎甘(杰迪代)葡萄牙城(2004年)我们没去,是因为走海边没高速路,开车要六七个小时,最终遗憾放弃。</h3> <h3>拉巴特( Rabat )作为摩洛哥首都,其实只有60多年历史,但是他与菲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可谓古迹遍地。作为现代都市与历史古城的一份共享遗产,拉巴特于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拉巴特古城墙。</h3> <h3>得土安( Tetouan )现存的古城遗址上,有3面城墙、7座城门、36座清真寺和礼拜堂,199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老城的地标性建筑——“法蒂玛之手”大门。</h3> <h3>菲斯( Fes )老城,是北非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的中心,是摩洛哥第一个皇城,是现存世界上最大规模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菲斯于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和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h3> <h3>梅克内斯( Meknes )在中阿特拉斯山脉的北坡,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梅克内斯古城也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中,最古老的一座,有不少古罗马时代的文物古迹和中世纪清真寺、伊斯兰教学院等。梅克内斯古城于199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沃吕比利斯( Volubilis )考古遗址有千年历史,被称为“法老的宫殿”,199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艾本哈杜筑垒村(Ait-Ben-Haddou),是摩洛哥南部阿特拉斯山脉中的一个典型的撒哈拉居民聚居区,也是摩洛哥最美的古村落。在这个村子里,其建筑大多由赤红色生土夯实筑垒而成,虽然现在已很少有人住在里面,但村子里的高墙、箭塔、房屋都还很完整。艾本哈杜筑垒村已于1987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h3> <h3>马拉喀什( Marrakech )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城,也是摩洛哥重要古都,有“南方珍珠”之美誉。摩洛哥的国名,就是从当地柏柏尔人的“马拉柯什”演变而来。这个中世纪的阿拉伯人聚居区,如今的德吉玛广场集市,是不同民族艺人的聚集地;到了晚上,广场的灯光夜市,又有“不夜城”之美誉。马拉喀什于198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有“非洲风城”之称的索维拉( Essaouira ),是北非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自古,索维拉就是一个汇合了多民族和多种文化的“大熔炉”,阿拉伯人、非洲土著部落、柏柏尔人、犹太人都在这里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索维拉的老城区,作为北非18世纪末期有防御设施的城镇代表,于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到摩洛哥,不能不到世界三大蓝城之一的舍夫沙万( Chefchaouen )。“蓝色小镇”舍夫沙万的重要性,在许多女孩子眼中,甚至超过摩洛哥的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目的地。</h3> <h3>穆莱·伊德里斯( Moulay Idriss Zerhoun )小镇,是摩洛哥的圣城。国王伊德里斯一世死后被葬在这个叫瓦利利的小山头上。有传说在摩洛哥,很多穷人一生无法攒够去圣城麦加的钱,于是就来到穆莱·伊德里斯进行朝拜,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摩洛哥乃至伊斯兰教的圣城。</h3> <h3>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让许多人对撒哈拉沙漠有了无限的遐想。那个荒凉陌生的地方,如今似乎变成了一个朝圣地,一个人生中必游的地方,“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又来了。其实我们都不是三毛,所以真的体会不到三毛的那份撒哈拉情。</h3> <h3>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清真寺夜景,也是我到摩洛哥很想拍好的一景。</h3> <h3>怀揣着这些美好憧憬,9月1日零点,我们踏上了上海到摩洛哥的行程。我们买的是卡塔尔航空的往返票,在卡塔尔多哈转机,第一个目的地是摩洛哥大城市卡萨布兰卡,全程用了大约23个小时,真的很远,也很累。</h3> <h3>卡塔尔多哈新国际机场——哈马德国际机场中心里的大黄熊,是机场内诸多艺术品中最主要的一件。这只黄色泰迪熊高约7米,重约20吨,由瑞士艺术家乌尔斯·菲舍尔创作。它是一座彩绘青铜雕塑,官方命名为“无题(灯泡/熊)”。</h3> <h3>我们到达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已经是9月1日下午的16点,摩洛哥夏令时与北京时间相差7个小时。进入酒店,放下行李,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近在咫尺的第一个景点——哈桑二世清真寺。</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la Mosquee de Hassan II)是卡萨布兰卡最重要的一个景点。从地理位置来说,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最西端的一座清真寺。从规模看,它的设备之先进则首屈一指,它是西北非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大清真寺,也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被誉为伊斯兰世界的一大瑰宝。</h3> <h3>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岸边,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是建在海上,据说是为了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高200米的宣礼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宗教建筑。</h3> <h3>据说哈桑二世国王在世时就表示:“我要在穆斯林世界的最西方建造一座巨大的清真寺,让北非拥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就如同北美有自由女神像一样。”</h3> <h3>而后哈桑二世发动举国捐建,自己也出了很多钱。据介绍:哈桑二世清真寺于1987年8月动工修建, 3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日夜奋战,共用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经过5年的施工建设,于1993年8月30日建成启用,总耗资5亿多美元。</h3> <h3>主体大殿可同时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礼拜。</h3> <h3>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是摩洛哥唯一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h3> <h3>清真寺通体用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屋顶呈金字塔形,装饰着绿色的琉璃瓦。就清真寺建筑的现代化而言,哈桑二世清真寺无疑是排在第一的。</h3> <h3>清真寺大殿的地面用摩洛哥自产的防滑大理石铺就,大理石下面铺设着电热供暖装置,当冬季气温降低时,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可以自动加热升温,使脱了鞋祈祷的人们不致受凉。</h3> <h3>巨大的中央屋顶可电动启闭,不仅有利于采光,当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大殿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遥控打开散热。据说祈祷大殿屋顶开启后,举目眺望,只觉蓝天当空,脚踩水上,果然有哈桑二世所说的那种空灵神圣和飘飘欲仙的曼妙感觉。</h3> <h3>祈祷大殿的装潢,也堪称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大殿内悬空的多台枝形吊灯,气派宏大,雍容华贵,据说是从意大利进口的。</h3> <h3>枝形灯和壁灯一打开,大殿里顿时呈现出静谧祥和的气氛。大殿正中,悬空建起两条平行的长廊,这是专供穆斯林妇女祈祷的位置。</h3> <h3>长廊的柱子和壁板用本色的杉木雕成。髙大的墙壁集中了阿拉伯的马赛克镶嵌艺术。</h3> <h3>清真寺共有25道电动门,一律用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盐分的腐蚀。正门重35吨,开启不用钥匙,而是使用一组密码,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h3> <h3>下到清真寺的地下层,可以看到供穆斯林信徒小净的莲花喷泉,其数量之多足以满足来此聚礼的人们适时净手、净面。需要净身时,还可去沐浴大厅一侧的浴室,那里依次有土耳其浴室和摩尔浴室,供人们自由选择。</h3> <h3>入夜,当清真寺的照明灯开启,从远处望去,这里水天一色,清真寺仿佛是由蔚蓝色的流体托向天空的一件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格外引人注目。</h3> <h3>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8年,在摩洛哥老百姓心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国王品行端正,勤政爱民。在其执政期间,摩洛哥国泰民安。</h3> <h3>哈桑二世国王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于是决定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端建造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的恩典,并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h3> <h3>清真寺周围还有宗教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附属机构。</h3> <h3>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其实是原名,这个城市现在应该叫达尔贝达(Dar el Beida)。据说两者都有“白色房子”之意。卡萨布兰卡位于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是全国最大的现代化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但市中心的传统景点少之又少,必到的景点似乎只有两个,一是哈桑二世清真寺,第二就是那家Rick's Cafe了。</h3> <h3>由于我们进出摩洛哥都走卡萨布兰卡,所以肯定是住两晚。但实际上我们头一天到达已是下午,留给我们的时间,最多只能拍摄哈桑二世清真寺的日落和夜景,否则就必须再多住一晚。所以我们决定只抓重点,不及其余。至于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和一些清真寺和博物馆等,后面行程中还有更值得看的。下图是清真寺漂亮的拱券。</h3> <h3>为了在卡萨布兰卡确保参观和拍摄好哈桑二世清真寺,我们把酒店也订在了清真寺边上,而且来回两次都订了同一家酒店。下图就是从我们住的酒店房间窗户看出去,哈桑二世清真寺近在咫尺。<br></h3> <h3>我们摩洛哥行程规划的最后一站,是回到卡萨布兰卡,然后必须赶在下午15点的哈桑二世清真寺一天中的最后一次开放机会,进入清真寺内部参观。这不仅是摩洛哥唯一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而且清真寺大殿的经典花窗剪影精美绝伦,相信所有女人到此都会迈不开步,所以也是我们计划中必须要拍到和拍好的一个重点。</h3> <h3>走进清真寺礼拜大殿,最吸引眼球的就是这一排花窗。通常大殿天窗没有开启,灯也不会全亮,大殿内部是暗的;而花窗之外就是天水一色通明透亮的大西洋,从里往外看,两者之间极大的光线反差,只能使花窗成为剪影。透过伊斯兰建筑特有的“法蒂玛之手”精美花纹装饰,那种神秘绝美的光影效果,跃然眼前,令人惊叹。我不知道这是否建筑设计师的潜心安排,我见过西班牙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内饰极尽奢华的繁复精美,但哈桑二世清真寺的花窗剪影效果如此宏达明艳绝伦,真还是第一次见。</h3> <h3>进入清真寺大殿参观的人数和时间都是有限制的,时间好像是40分钟,我真的没时间仔细打听,随我们一起进殿的还有两个团队,要想拍好这张片子,只有等到最后,等到所有人都拍完后,你才有机会安安静静的仔细构图拍摄。而且几个花窗前都铺有地毯,只有这一扇花窗留下了倒影。太美了,当你站在期间,真有身处水边的感觉,就像这座建在水上的大清真寺。</h3> <h3>而且这倒影有意思的是,清真寺大殿的大理石地面,并非若镜面般平坦,而是真的像极了水中倒影,我想建筑设计者似乎就是想印证,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的这一历史典故。真的太巧妙,太美了!</h3> <h3></h3><h3>下图是我们回到卡萨布兰卡,参观完哈桑二世清真寺内部后,出来趁退潮而且是傍晚光线好的时候,拍摄的一张清真寺倒影。</h3><h3>我在国内时就研究了何时何地拍摄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倒影,但当我趁退潮到达防洪大堤的堤坝下时,真的很难找到一块能完全而清晰地反映清真寺建筑倒影的水面。为了拍好这张片子,我花了不少时间等水面平静下来,以至最后还是因开始涨潮,被海浪打湿了脚。<br></h3> <h3>对于哈桑二世清真寺这座伊斯兰世界的建筑瑰宝,我想既要拍出清真寺的恢宏和精美,又要能体现出在我们非穆斯林眼中的那份神秘和尊重。有了想法,就去找机会,当然光影和构图也不能马虎。</h3> <h3>上下两图都是在清真寺拱廊下拍摄的。上图我试图体现伊斯兰在我们非穆斯林眼中的那份神秘,而下图则完全是我被如此的和谐与美好感染了。</h3> <h3>拍摄这张哈桑二世清真寺夜景片子的背后故事,其实也挺有意思。清真寺侧面新建了一条防洪大堤,但似乎还没有完工,四周有铁丝网拦着,一般不让外人进。当我走近铁丝网,脑子里转着怎么才能进去找到好的拍摄角度时,门卫小哥却主动向我们招手,还为我们打开了大门,"中国人,朋友,请进!”哈哈!真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与清真寺广场人满为患相比,大堤上几乎没人,这给我们拍摄带来了极大方便。于是我拉开架子,准备细细构图,没想到刚走出一百多米,只听得一声口哨,还见那门卫紧着向我挥手。原来,这小哥真的是太尽心尽责了,他说既然放我们进来,就要为我们的安全负责,如果我们走得太远,走出他的视线之外,那是绝对不行的。得,就是这样一张构图,是在他允许的最远之地拍摄的。</h3> <h3>人们用“向电影《卡萨布兰卡(北非谍影)》致敬的酒吧”来形容这个Rick's Cafe,原因很简单,这部曾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故事确实发生在卡萨布兰卡,但实际上,影片拍摄于二战期间,那时候兵荒马乱,根本没有到卡萨布兰卡拍外景,全片全部在摄影棚内完成。也就是说,电影中瑞克酒吧并不存在。</h3> <h3>2004年,被一名精明的美国退休外交官看到商机,按照摄影棚里的样子在卡萨布兰卡复制了一个瑞克酒吧,延续这部经典之作的传奇。所以说,Rick's Cafe真的不是非到不可的地方。如果你到了卡萨布兰卡,有时间去一趟Rick's Cafe坐坐也不错,可以重温这一经典隽永的爱情故事;如果实在挤不出时间,那不去也就罢了。</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