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紫阳贾氏宗史编纂工作从2015年底启动来,得到了紫阳贾氏宗亲的大力支持,并受到了全县贾氏宗亲的高度关注。经过这几年来不懈地努力,前期的走访调查、历史资料收集、人员信息录入校对、勘察墓志等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br></h3> <h3>方案引领</h3> <h3>一、顺势而为,人心所向,宗史编纂工作受到广泛关注。 紫阳贾氏家族是一个人口相对较多,分布较为集中的大姓之一,从明朝迁徙紫阳以来,勤劳、智慧、善良、团结的贾氏家族得以繁衍壮大,目前贾氏族人已遍布全县十七个乡镇以及汉滨、宁陕、镇巴等县。2015年底,在贾耀举、贾耀华、贾学国等族人的倡导下,提出编纂贾氏宗史的总体设想和思路,得到了紫阳广大宗亲的积极响应,并与2015年12月26日召开了贾氏宗史编纂动员会,标志着紫阳贾氏宗史编纂工作正式启动。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项关乎贾氏历史和未来、关乎后世子孙的创举是顺应贾氏宗族发展和历史潮流的,是紫阳贾氏宗族众望所归的一件大事,并得到了紫阳每一位宗亲的积极响应。</h3> <h3>第一次筹委会</h3> <h3>环城路居委会召开的两委会</h3> <h3>近五十余族人参与的培训动员大会</h3> <h3>阶段性的两委会联系会议</h3> <h3>高滩镇关庙村召开的两委会</h3> <h3>向阳镇贾家坪村召开的两委会</h3> <h3>2018年9月22日召开的两委会宗史编纂工作推进会</h3> <h3>二、追根溯源,收集历史资料。编纂家谱必须尊重历史,追根溯源,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辈负责的态度,我们在收集贾氏宗族在紫阳的历史资料过程中,先后走访了德高望重的老辈族人,组织筹委会有关人员参加了山西、河南中华贾姓文化研究会,与山西、四川、河南、湖北孝感等地的贾姓宗亲进行了广泛交流,收集了贾氏渊源有关历史资料。为了进一步弄清紫阳贾氏宗族的起源和分布,我们先后组织人力实地查勘了渔溪河、绕溪河、瓦房沟、贾坪、荷叶寨等有关祖坟墓志10多座,其中五次到贾坪探访有关人士,寻找记载贾氏历史的有关墓碑,先后召开了绕溪会议、贾坪会议等20余次大小会议,收集了贾耀春(已故)、贾耀茂等族人对紫阳贾氏追根溯源所形成的历史资料。对贾氏渊源来自于湖北麻城孝感的说法进行了初步认证,目前尚无可推翻此论断的历史印证资料。<br></h3> <h3>寻根走访</h3> <h3>碑文</h3> <h3>珍贵的历史资料</h3> <h3>三、采集人员信息,确保不漏户不漏人。一是做好宣传动员和信息采集。从2016年1月份开始,历时两个多月,安排40余人,分28个片区进行入户调查,分发“一户一表”共3000余份,于同年3月20日进行了第一次采集信息汇总。为了确保这次信息采集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使全县贾氏族人都能知晓编纂贾氏宗史这件功在当今,惠及子孙的大事,我们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宣传动员,力求信息采集覆盖所有贾氏族人。同时,我们确定了每个片区的信息采集负责人,并召开了培训动员会,印制了信息采集通知单,对每家每户的家庭成员和已故族人进行逐人登记,并按各支系进行分类归集和整理,形成了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为后一步信息录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扎实做好系统录入和信息校对工作。为了提高编纂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购买了家谱编写软件,确定专人对采集信息进行分片区、分类整理,在对纸质资料进行第一次校对后,再在系统录入,录入系统后再打印纸质资料返回各片区进行第二次校对。在此期间,贾耀举、贾学新、贾学坤等人克服了工作条件差,冒酷暑、斗严寒、赶进度,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整理和校对工作,从2016年7月到2017年9月基本完成了电子版的录入和校对工作。通过这次信息采集和录入,把全县贾姓族人进行了一次普查,目前最高辈分“文”字辈,尚有11人健在,最低辈分“昌”字辈,我们贾氏家族已经是一个八世同堂的大家族。</h3> <h3>领取任务</h3> <h3>辛勤耕耘</h3> <h3>借鉴学习</h3> <h3>典故依据</h3> <h3>家训家范</h3> <h3>硕果累累</h3> <h3>回顾我们几年来的编纂工作,在筹委会、编委会及全体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最大的成绩是把全县乃至迁徙外县的贾氏族人基础资料已经收集整理出来了,并录入了系统,这是我们做好编纂工作的基础。同时我们收集了贾氏渊源以及贾氏家训、家规、家范等有关资料,查勘了有关墓志,对我们编纂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两委会全体成员的辛勤付出,得益于贾氏族人对我们编纂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关注。<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