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款梅瓶小探

福长

<h3>断代是古玩收藏的乐趣及魅力所在,没有高科技机器,还得靠传统眼学。</h3> <h3>藏品不仅见学品,更见人品。</h3><h3>真精稀品考的是学识和悟性。</h3><h3>东西对错跟金钱和数量关系不大,甚至跟权威(砖家和伪书)也没太大关系。</h3> <h3>该小梅瓶,入藏价位不高。</h3> <h3>高20厘米,底7.5厘米,肩5厘米,小型梅瓶。</h3><div><br></div> <h3>白釉莹润,宝气十足,养眼养心。</h3><div><br></div> <h3>型可爱,流线型美,且规整有力。</h3><div><br></div> <h3>修胎规整,底胎有护胎釉,有北宋官窑胎釉特点。</h3><div><br></div> <h3>瓶满身有三次开片,一黑,二膳血红,三无色。</h3> <h3>回到断代吧,不用打赌,咱们轻松点,没学术的严格公式,在此当个喝茶闲聊。就个人来说,虽她价不高,我也没把她当现代工艺品买,都知道宋官在拍卖会上都是上千万的(拍卖会和民藏关系不大),说真心话,我就把她当南宋官窑买的。如果把南宋官窑局限在杭州修内司郊坛下和龙泉官窑,这个瓶确实早被枪毙了,可惜我不是砖家,不会满囗瞎话。这瓶是有北宋官窑的特点,我个见为南宋初期。</h3> <h3>顺便我也猜猜窑囗吧,猜错当笑话。民间收藏品几乎是不知道具体出处的,这也是行规,买家不会问,卖家也不会说。不知道也不能说不对呀,咱们要客观点。据说北宋官窑当年有四处烧,目前只有鲁山段店窑作为其一被发现,虽未被体制内认可,且段店窑在金代依然作为官家御用窑囗依然在燃烧(小编在另一小篇论证过这观点),北宋官窑的窑工们一部分去了南宋官窑囗,另一部分留在了金代官窑囗,而金代与南宋也是有文化和商业交流的(这类物证民藏也不少),金人对汉文化无比崇拜是真实的,当今我们对金代文化的了解太片面和狭隘了。这个瓶的窑口可能就是金代当年的官家窑口所烧,落“南宋官窑"有怀念纪念之味,当然落“北宋官窑"也有思念无奈之情。关于“南宋"和“北宋"概念并不是后朝或现代人的定义,早在南宋建立之时便已产生,需重新认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