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外公黄家祯。</h3> <h3> 根据《李存德堂》家谱,日前,在上海举办的本家族各地成员大聚会,老照片及陈年往事,引起了亲友们的极大兴趣。大家回忆旧事,气氛热烈,血脉之亲情溢于言表。正可谓:时光虽经洗练,但往事并不如烟。<br></h3> <h3>▲ 我的外公黄家祯、外婆张吉轩。</h3> <h3> 据我妈妈黄佩珍生前回忆,她的父亲黄家祯一生好善乐施,谦和而敦厚。上世纪二十年代,黄家祯在江苏省扬中县县官府做大法官。每次出门,他总要在家门口留下一把碎铜板,并再三嘱咐保姆夏奶奶,这是给乞丐们的要饭钱。而到了夏季,对于乡间瓜农挑来的一担担西瓜,他不仅当场付清西瓜钱,还给足送力费,从不亏欠任何人。<br></h3> <h3>▲ 我的妈妈黄佩珍(左)及其大姐黄淑珍。</h3> <h3> 妈妈黄佩珍告诉我,1926年,9岁的她在江苏扬中县立小学读书,曾和大姐黄淑珍及同学们,在县衙门对面的老戏台上,演出三幕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见上图,妈妈根据回忆手书的剧本),她领衔主演“小麻雀”一角,在小县城引起了轰动。随后,其老祖母黄郑氏80大寿,一向尊崇孝道的黄家祯,又请人在家中院内搭戏台,连续几天演出了这台儿童歌舞剧。“小青豆、小虫儿我要吃个饱,我和小孩是个好朋友”。当时,一群小孩子演得活泼唱得甜美,为老祖母寿诞增添了喜庆气氛。<br></h3> <h3>▲ 1937年抗战爆发,我爸妈在逃难中组成家庭。抗战胜利后,1947年12月12日,爸妈在上海补拍的结婚照。</h3> <h3>▲ 1954年8月1日,五个月又十天的我。</h3> <h3>▲ 1954年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卫生局生命统计室,为我颁发的 “ 54 第 006558 ” 号出生证。</h3> <h3> 据我爸爸的文字记载,1954年2月20日清晨4时,由南京市助产医院蒋函芳医师接生,我在南京游府西街83号家中呱呱落地,重七磅,付接生费二万元。之前,专从山东济南奔赴南京,准备照料妈妈坐月子的外公黄家祯、外婆张吉轩均甚欣喜,特地去集市买来三斤半的肥母鸡及猪肚肺煲汤,给妈妈滋补身体。二老送给我的一只金锁片,虽经文革风雨,但我护爱有加,一直珍藏在身边(见图)。<br></h3> <h3> 除此之外,我的名字也是由外公及我爸爸共商取定。外公还嘱托爸爸去中央商场,花一万元请“登甲奇门王庚北”为我算命,结果算出了一个我能活到 81 岁的未知数。算命先生哎,风物长宜放眼量,我觉得,你应该多算一点点嘛。现在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足了,我活得有滋有味,呵呵……我还想长命百岁呢!<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