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明月今又圆

姚竹梅

<h1><br></h1><h1> 默默地站在中秋节前夜的窗前,看着行走的圆圆明月,寂然穿行在浓郁的云层里,时隐时现,渐渐从天边掠过头顶,在我心头掀起了无名的涌动,明天便是中秋节了,这个万家团圆的美好日子,也是父亲的生日,母亲活着的时候,每年都会烙好多团圆馍,大的小的,圆的半圆的,上面贴上雪蒿叶和黄菊花叶,又用顶针压上圆,代表桂树和月亮,然后做一桌菜,和团圆馍一起,摆放在月光下,点香跪拜,我们则眼巴巴地看着桌上的美食,一边咽口水,一边渴盼焚香快点燃尽,然后在快乐的祝福声中,全家团圆,为父亲过生日。</h1> <h1><br></h1><h1> 而今,圆圆的月亮依旧明亮,只是这样美好的日子,没有了母亲的操持和父亲的参与,冷清了好多,孩子们已不再稀罕贴着花草的团圆馍,他们热切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乎这圆圆的明月,也没有人像我一样,透过深邃的云层,深深地思念着我的父亲母亲,表达着一个孤独的女儿内心对父母深深地眷恋。父母亲,曾经用贫瘠的双手,艰难地支撑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支撑了一个清苦艰辛的年代。</h1> <h1><br></h1><h1> 父亲和千万个私心的父母一样,喜欢儿子,虽然我从小聪明伶俐,爱唱爱跳,但他却更钟爱和他一样朴实无华、沉默如金的儿子,事实上,他的偏心一点都没错,在他晚年身体不好的时候,是弟弟一直陪伴着他,背着他走过追赶着时光的脚步。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有三件事深深地刻在脑海中。</h1> <h1><br></h1><h1> 小时候,生活很清贫,漫长冬天到第二年春天,就饭的菜都是酸菜,每到秋季成熟的时候,母亲会用萝卜英淹一大缸酸菜吃上半年,为了调节这种寡淡的饭食,母亲会时不时地在玉米粥里放一些黄豆,这对于视土地如生命的父亲来说,简直是最浪费时间的事,他会把拨到碗沿一边,等喝完粥再拨到我们碗里,然而,每次都是在我热切的渴望中,委屈地看着父亲走向弟弟。有一次,父亲无意中看到了我没控制住的眼泪,他歉疚地对我说:“你弟弟小,你让着他,下次给你。”而我的弟弟,只比我小不到两岁,那时候,我特别恨自己不是男儿身。直到我结婚有了女儿,父亲终于把欠我的所有爱,全部无余地给了我的女儿。</h1> <h1><br></h1><h1> 女儿小的时候,我城关派出所上班,群众办户口时,会经常送给我们一些瓜子、花生和喜糖,我便会拿回老家给女儿当零食,从小为人大方的女儿经常带着小伙伴到家里分给他们,有一次,和零食放在一起的包里丢了几十块钱,我当时很生气,狠狠地骂了女儿一顿还不解气,又打了她一下,于是,父亲不依了,他批评我不该打孩子,孩子太小不懂事,是因为我没有把包放好造成的,我一听更生气了,说:“我是在教育孩子,打一下是为了让她长记性。”父亲针锋相对地说:“你小时候犯再大的错,我都没打过你,女孩子是能打的么?再说打能解决问题么?”说的我一下子哑口无言了。女儿小的时候,就是父亲的心头肉,谁也不许碰一下,那时候,父亲常说:“这个孩子从小懂事、努力、仁义,将来你一定会跟着她享福,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那时候。”最终,父亲还是没能活到我女儿参加工作的这一天,这也是我和女儿最大的憾事。</h1> <h1><br></h1><h1> 父亲七十多岁的时候,种了一片葡萄园,为了打理好园子,热爱土地的他白天晚上长在了园子里,吃饭都是母亲按时间送去。有一年暑天,大中午时我回到家里,便代替母亲给父亲去送饭,三暑天的田地里蒸腾着难耐的高温和湿热,让人感觉头昏脑胀,拔不出气来,极为不舒服,我汗流浃背地打着伞到了地边,喊了父亲几声,没有应声,于是便走到小房子前推开门,一眼就看到父亲昏倒在小床上一动不动,我轻轻的推着喊他,父亲依然没有回应,吓哭的我赶紧给弟弟打电话,十分钟后,弟弟骑着摩托车急匆匆赶来,慌忙地背起父亲就往村里的卫生所方向走,看着父亲耷拉着头和手臂,我心疼得犹如被刀割,不知怎办好,只能心慌意乱地跟着弟弟,到了村卫生所,医生检查之后说是中了暑,幸亏送来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并且很快给父亲插上了吊瓶……</h1> <h1><br></h1><h1> 随着时光的变迁,年老的父亲患上了再生性障碍贫血症,经常昏倒,全是弟弟衣不解带地尽心侍奉着,带着父亲到处求医看病,背、抱、搀、扶、喂,一直照顾着多病的父亲,让他老人家欣慰地活到了八十四岁。那时候,我方明白,生个儿子的重要性,父亲一生特别钟爱儿子,最终也是儿子为他养老送了终,我这个女儿,却总是在身不由己的自家生活的忙碌和奔波中,落得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和遗憾。</h1> <h1><br></h1><h1> 看着眼前广阔的云空下,高楼林立,万家灯火,想象着家家清享天伦、快乐团圆的幸福情景,无不让我心生感动和向阳。时代的发展,再也没有了吃不饱的时候,人们所担忧的无非是是所赚的钱永远不够花,担忧的是孩子怎么能够赢在起跑线上,担忧的是情感的归宿到底以孩子为重,还是以自我为重?看着明晃晃的月亮一寸寸跃过云层,犹如父亲温情的面庞,时隐时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我知道,在我苦苦思念父亲的时候,身在天国的父亲,一定也在倾情牵挂着自己的儿女,心意相通,情至永远。</h1> <h1><br></h1><h1> 想到深沉的父爱,我默默回过身,对孩子们说:“我们今年中秋节能不能吃素啊?”女儿一听就有意见了:“为什么啊?没有肉怎么过节啊?”我说:“明天是你们姥爷的生日,为了表示思念和敬重,我们能不能不吃肉,你姥爷姥姥信奉观音菩萨,我们回报他一份善念吧。”一向喜欢肉食的女儿犹豫了一会儿,欣然接受说:“好吧,为了姥爷,我就忍痛茹素一天。”望着懂事的孩子,我忽然感动得泪盈眼眶,如今,我不能回报父母亲深沉的爱,只能用微微的善念为他送去一份清净和安然,愿父母亲在遥远的天国能够获得一丝慰籍。</h1> <h1><br></h1><h1> 和女儿说了一会儿话,我不知不觉地重新走到窗前,天空中的云彩已经全部褪尽,晴空如洗,万里清明,清辉中的月光菩萨静静地注视着我,洒下清净柔美的光华,慢慢抚平了我深深的思念和忧伤。祖祖辈辈,生生世世,一代代延续着生命不尽的血脉,延续着浓浓的人间亲情,纵然沧海桑田,亦永远改变不了父母刻在儿女心中的厚爱,改变不了父母给予儿女善良的品德,改变不了父母和儿女永远不尽的血脉恩情。“明月千里寄相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h1> <h3>作者简介</h3><h3> 姚竹梅,中华诗词协会理事,陕西诗词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人物专访作家,西北书画交流中心总编,西部都市网记者,蓝田沐心阁文化社副社长,大唐文化艺术社秘书长,西安金领书画院秘书长,沣西墨林书画家协会秘书长,长安开发报等固定作者。作品发表于《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华诗词》月刊、《陕西文艺界》、《神州•时代艺术》专刊、《诗文荟萃•艺斋漫话》、《耀辉文苑》、《幸福南城》、《美篇精品》等多家刊物和网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