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天门县东乡史考·陆羽传》之二——陆羽年谱

胡德盛邦维文化

<h3><h3>图为张德善恩师1985年书皎然《寻陆鸿渐不遇》。</h3><h3><br></h3>陆子的生卒年,是第二个争论点。陆子生年有公元728年、729年、733年等说法﹝1﹞,一般根据《自传》最后一句倒推为733年。陆子的卒年,《新唐书》记载为“贞元末”,也有804年、805年之争,丁克行先生﹝2﹞考证得很详细,认为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3﹞冬天,葬于浙江省湖州市南门外九公里的金盖山南端下菰城。<h3>好在围绕陆子留下的史料极其丰富,现在就按照陆羽生卒年为733年—805年的说法,综合周靖民、朱自振、欧阳勋、熊源祺、周志刚等先生﹝4﹞的相关研究资料,列出陆子的年谱如下:</h3><h3></h3><h3>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一岁</h3><h3>出生于复州竟陵,即今天的湖北省天门市。 </h3><h3>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三岁</h3><h3>被遗弃于竟陵城西湖水滨,被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拾归,抚养于寺院中。稍长,积公让他祈祷占卦,根据《渐》卦的系辞给他定为陆姓,名羽,字鸿渐;又教他识字,念颂佛经。耳濡目染僧徒们煮茶、品茶,尝试操作,对茶产生了兴趣。</h3><h3>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九岁</h3><h3>积公亲自教他写作和佛法。偷偷自学了一些儒家著作,执意喜好儒学,被罚作苦役。</h3><h3>天宝元年(742年),十岁</h3><h3>不堪委屈和责打,逃离寺院,流落江汉一带,被杂戏班收留,学会表演滑稽戏,创作了《谑谈》剧本三篇。积公找到他,同意他学习儒教,劝他不再演剧,没有听从。</h3><h3>天宝五年(746年),十四岁</h3><h3>竟陵郡举行乡饮酒礼,受邀表演戏剧,刚刚被贬为竟陵太守的李齐物赞叹不已,赠予诗集。</h3><h3>天宝六年(747年),十五岁</h3><h3>在李齐物的推荐和资助下,到火门山拜邹坤老先生﹝5﹞为师,学问精进。</h3><h3>天宝十一年(752年),二十岁</h3><h3>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与陆羽一见如故,结下厚谊,有酬唱诗歌合集流传于当时。</h3><h3>天宝十三年(754年),二十二岁</h3><h3>远行考察茶事,临行受崔国辅赠送乌犎和文函。到过义阳(今河南信阳)一带和巴山峡川(今四川东部直到湖北西部的长江南岸地区),见到特大的古茶树。</h3><h3>天宝十四年(755年),二十三岁</h3><h3>秋,回到竟陵,崔国辅已经离开竟陵(或说“枉死贬所”,待考)。结庐于乾镇驿东冈,自号“东冈子”,整理考察记录,酝酿撰写《茶经》。</h3><h3>天宝十五年、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二十四岁</h3><h3>夏,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玄宗逃往四川,悲愤之下作《四悲诗》。加入难民队伍逃到长江以南,首先到达鄂州(州治在今武昌),结识了刘长卿,不久迁至黄州(今黄冈市),听到智积禅师圆寂的消息,不胜悲痛,感念积公养育之恩,作《六羡歌》。</h3><h3>至德二年(757年),二十五岁</h3><h3>漂泊到蕲州蕲水县(今浠水县),又分别到过洪州(南昌)、江州的庐山、彭泽县,再迁徙到江苏延陵县(今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的茅山,游历了江苏升州(今南京)、扬州、润州(今镇江)、常州等地,沿途访问茶区和寺观,采茶品水。在洪州结识了柳澹,在润州拜见了颜真卿、戴叔伦,在镇江丹阳遇到了皇甫冉,都结为知交。</h3><h3>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二十六岁</h3><h3>寄居南京栖霞寺,研究茶事,时常外出采茶。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频频来访,有诗为纪。</h3><h3>乾元二年(759年),二十七岁</h3><h3>旅居丹阳,皇甫曾恰好回到家乡居住,常相往来。</h3><h3>乾元三年、上元元年(760年),二十八岁</h3><h3>皎然前往丹阳拜访未遇。秋天,到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访皎然,共度重阳节。结庐于湖州苕溪之滨,自称“桑苎﹝6﹞翁”,潜心读书,钻研茶道,与皎然结为僧俗忘年之交,切磋经史,研习佛理,饮酒赋诗,交情至深。冬天,节度使刘展叛乱,江淮燃起战火,陆子痛恨战乱,作《天之未明赋》。</h3><h3>上元二年(761年),二十九岁</h3><h3>陆羽在湖州隐居读书,闭门著述《茶经》,并作《自传》传世。</h3><h3>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三十岁</h3><h3>秋,袁晁率众造反,刘长卿送陆羽到镇江丹阳茅山避乱。 763年,“安史之乱”平定。</h3><h3>广德二年(764年),三十二岁</h3><h3>陆子展示了自己发明的煮茶风炉,炉脚上铭有“圣唐灭胡明年铸”,以庆祝天下重归太平。</h3><h3>永泰元年(765年),三十三岁</h3><h3>《茶经》初稿完成,远近倾慕,竞相抄阅。</h3><h3>永泰二年、大历元年(766年),三十四岁</h3><h3>住在湖州,与卢幼平、潘述、李冶(季兰)、严伯均等交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到达扬州,召其煮茶。陆子的穿着一如山野村夫,李季卿不能以礼相待,陆子羞愤难当,又写了《毁茶论》。</h3><h3>大历二年(767年),三十五岁</h3><h3>向常州刺史李栖筠建议进贡阳羡(今宜兴市)茶,以后阳羡茶成为贡茶。</h3><h3>大历三年(768年),三十六岁</h3><h3>春,赴丹阳探望病中的皇甫冉,两人依依不舍,吟诗互赠,竟成永别。赴越州(今绍兴市)一带游历,作《会稽小东山》诗,在剡溪﹝7﹞遇到隐士朱放。经婺州(今浙江金华市)的东白山、太白山返回湖州,与皎然等诸友泛舟唱和,送卢幼平离任。</h3><h3>大历五年(770年),三十八岁</h3><h3>在湖州,与朱放等人评鉴各地茶品,以顾渚紫笋茶为第一,著《顾渚山记》。给远在京城的国子祭酒杨绾寄去两片顾渚茶,有《与杨祭酒书》。朝廷此后就在顾渚山设置了贡茶院。771年,与皎然同游无锡。</h3><h3>大历八年(773年) ,四十一岁</h3><h3>受颜真卿资助在杼山妙喜寺侧建“三癸亭” ﹝8﹞,颜真卿题匾并有诗记此事。</h3><h3>大历九年(774年),四十二岁</h3><h3>颜真卿主编《韵海镜源》,陆子同皎然、肖存等人参与编撰,利用大量翻阅文献的机会搜集历代茶事,增补修订了《七之事》。秋八月,张志和来湖州,与陆羽、皎然共唱《渔歌》。</h3><h3>大历十年(775年),四十三岁</h3><h3>《茶经》定稿,分为上、中、下三卷。随李纵游览无锡、苏州等地,在吴兴县青塘门外另建新宅,名为“青塘别业”,作长住之计。</h3><h3>大历十二年(777年),四十五岁</h3><h3>游婺州、睦州(今杭州市淳安),至东阳县探望县令戴叔伦,久别重逢,欣喜异常。颜真卿离开湖州赴朝廷,陆子著《吴兴图经》。</h3><h3>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四十八岁</h3><h3>居湖州,《茶经》出版。戴叔伦寄诗相酬。探病“女中诗豪”李季兰。</h3><h3>建中三年(782年),五十岁</h3><h3>春,旅居苏州虎丘,将虎丘山泉评定为“天下第五泉”,主持在山上开凿一井,引水种植出苏州散茶(“碧螺春”前身)。秋,应戴叔伦之请赴湖南作其幕僚,朋友们云集作别,权德舆在其列,有诗存世。到湖南不久,戴叔伦蒙冤入狱。权德舆、陆子等人多方营救。</h3><h3>贞元元年(785年),五十三岁</h3><h3>移居信州(今上饶市)茶山,孟郊有诗题陆子新开山舍。</h3><h3>贞元二年(786年),五十四岁</h3><h3>冬,移居洪州(今南昌市)玉芝观,并到庐山考察茶事。</h3><h3>贞元三年(787年),五十五岁</h3><h3>正月,戴叔伦赴抚州答辩,冤案得以昭雪。陆子在洪州,此事前后均有诗赠戴叔伦,以示安慰和鼓励。</h3><h3>贞元四年(788年),五十六岁</h3><h3>受裴胄邀请,从洪州赴湖南入幕,权德舆作诗相送。</h3><h3>贞元五年(789年),五十七岁</h3><h3>应故人李齐物之子李复之请,由湖南赴岭南节度使(驻今广州)幕府,经郴州品评园泉水,将其列为“第十八泉”;经过韶州乐昌县泐溪﹝9﹞,题名‘枢室’二字。在容州(今广西玉林市),与病中戴叔伦相逢。</h3><h3>贞元九年(793年),六十一岁</h3><h3>由岭南返回杭州,与灵隐寺道标、宝达大师交往,作《道标传》。</h3><h3>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七十三岁</h3><h3>三月,携伴游湖州金盖山,取白云泉,煮茶品茗。冬, 卒于湖州。</h3><h3></h3><h3>﹝1﹞认为陆羽的生年,认为是728年的有周靖民先生、《茶叶全书》作者威廉•乌克斯等;认为是729年的有庄晚芳先生。</h3><h3>﹝2﹞丁克行著《陆羽卒年和墓地之我见》,刊载于《陆羽研究集刊》1986年第一期。</h3><h3>﹝3﹞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政局多变。正月,唐德宗李适病逝,唐顺宗李诵继位,推行“永贞革新”,颁布了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但夺取兵权的计划未能实现。宦官集团于三月逼迫顺宗立李淳(后改名纯)为太子,八月,顺宗被逼退位称太上皇,太子李纯即位,即唐宪宗。“永贞”是唐顺宗预定改元的年号。</h3><h3></h3><h3>﹝4﹞周靖民著《唐陆羽生平系年略》,刊载于《陆羽研究集刊》1986年第一期;朱自振、欧阳勋、熊源祺合著《陆羽诗踪》,刊载于《陆羽研究集刊》1985年第一期;周志刚著《陆羽年谱史迹考辨》,刊载于《农业考古》1999年04期。</h3><h3>﹝5﹞《乾隆县志•卷二十四余编》假借倪元璐之言曰:邹夫子,名坤,字户郎。</h3><h3>﹝6﹞苎(zhù注):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纺织夏布的重要原料。</h3><h3>﹝7﹞剡(shàn善)溪: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境内主要河流。</h3><h3>﹝8三癸亭:因为竣工之日,恰好是癸丑年、癸卯月(十月)、癸亥日(二十一日),陆子题名为“三癸亭”。</h3><h3>﹝9﹞泐(lè勒)溪:水名,在广东乐昌县西北。</h3><h3></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