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锦州太和区杏山镇故地重游

梦成

<p class="ql-block">  我是1968年下乡的,下乡到辽宁锦县杏山公社四家子大队。现在杏山公社已划为锦州市的一个镇。 </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下乡50周年,据说全国下乡的有1700万,都在搞一些纪念活动。 </p><p class="ql-block"> 我下乡前在抚顺老虎台矿中学一年二班读书。读了一年就参加了文化大革命。 所以没有什么知识,也算不上是知识青年。没有知识也没什么大有作为。 </p><p class="ql-block"> 蹉跎岁月,磨难经历,终身难忘。所以早在半年前,我和同学们就一起策划这次纪念活动。</p> <h3>  我现在是一年二班的群主。有一定的建议权。 &nbsp;</h3><h3> 建议任命我们原来的班长韩勇志为这次活动的总指辉。副班长和我为副总指挥。还任命了财务部长,后勤部长。文艺部长,各负其责组织好这次活动。</h3> <h3>  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合影</h3><h3> 我们决定。大事由我们商量拿出意见,交大家讨论。这次我们合作的还是挺成功的。</h3> <h3>  这是指挥团队的合影。韩勇志 董树芬 李秀琴 李凤珍 张吉秀 孟繁盛<br><br><br></h3> <h3><br>  凤珍负责服装,彩旗,条幅。任务完成的很好。打着旗,穿着整齐的服装,很打眼。 &nbsp;</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我穿着服装去送郭素琴回北京。在杏山街道路边等车。路边卖东西的人都说,你们是知青纪念下乡五十周年回四家子的吧。我很惊讶!啊!全乡的乡亲们都知道了。</span></h3> <p class="ql-block">鲁广珍 沈慧兰 孟繁盛 冯玉华 郝桂香50年前。我们一起下乡到杏山公社四家子大队。</p> <h3>  这是现在的四家子村村委会。挂的是党支部的牌子,看起来还是党是领导一切的。</h3>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班当年下乡到四家子大队部分青年和大队支部书记和领导青年负责人的合影 </p><p class="ql-block"> 刘永芝党支部书记,沈加宇副主任已经故去,但我们没有忘记,开会时我们为支持帮助过我们,现在已经故去领导,贫下中农,为下乡到四家子英年早逝的朱同来。范廷河,王长友,陈建祥,高广生默哀一分钟。</p> <h3>  四家子大队刘屯小队下乡青年 前排孟繁盛 范学厂 朱同来 后排范廷和 王长友</h3> <h3>这里面我们的同学有朱同来 沈慧兰 郝桂香 冯玉华 鲁广珍</h3> <h3>1968年我当时的照片。</h3> <h3>在农村时冯玉华。鲁广珍当年的照片。</h3> <h3>  这次我们是以一年二班为单位组织的活动。除了四家子村的同学外,还有下乡到杏山村,周家洼子村和其他村的同学</h3> <p class="ql-block">  9月18日,我们自驾两台车,做活动的提前的准备工作,和符书记,妇女主任商量会议的议程。</p> <h3>  四家子村的符书记对这次活动很重视。组织了当年对我们比较熟悉的部分父老乡亲迎接我们。</h3> <p class="ql-block">  会议由我来主持 </p><p class="ql-block"> 我阐明了这次纪念下乡50周年,回到故乡我们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革了我们学习文化的命,只能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说我们是知识青年。其实我们没啥子知识,也没有大有作为。</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说的农村不满意,孩子不满意。孩子家长不满意的三不满意,实践证明上山下乡是错误的运动。</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错误的运动。我们没什么还要纪念呢?</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是我们命运的转折点,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块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了解了农民,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业。我们学会了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改造了世界观。懂得了脚踏实地,学会了怎样做人。 </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当地的老乡在艰苦的岁月当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给我们的厚爱。使我们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这块土地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人们是我们的父老乡亲。</p><p class="ql-block"> 踏上这块土地,我们就往事历历,浮想联翩。啊!我们回来啦!</p> <p class="ql-block">  符书记代表村委会致欢迎词。</p><p class="ql-block"> 热烈欢迎当年的下乡青年回到第二故乡。乡亲们没有忘记当年的你们。</p><p class="ql-block"> 你们当年为这片土地洒下了汗水,做出了贡献。乡亲们对你们抚顺青年夸奖说,”很仁义”</p><p class="ql-block"> 你们和社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还记得你们当年的情况。还记得你们的名字。 </p><p class="ql-block"> 希望我们保持联系,你们要常回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  班长韩勇志代表我们一年二班致答谢词。</p><p class="ql-block"> 谢谢四家子村领导和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到来给予的欢迎。你们大量的准备工作很细致周到。说明了你们对我们的厚爱。</p><p class="ql-block"> 当年风华正茂又涉世不足的我们,没有为农村,农民做出什么大的贡献。却为当地增加了负担。谢谢乡亲们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年近70的人,走过了风风雨雨。但我们思念着这片土地,思念着众多父老乡亲。 故地重游,了却一生当中的一个夙愿。 有生之年我们还会来的。</p> <p class="ql-block">  我汇报了我离开农村后的经历。回顾了当年的一些往事。</p><p class="ql-block"> 刘屯的生产队长和乡亲们,看我盖的军被非常薄,几位大姐大嫂就用生产队的棉花给我的被子加厚。真是棉絮白,线儿长,此情此景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有两个下乡青年因误会到我们刘屯要打我,社员们听说后。干完活和我一起拎着锄头齐刷刷地回到了我们住的队部,站在院子里,站脚助威。驾虽然没有打起来。可是老乡们保护了我。</p><p class="ql-block"> 在我在青年点当点长的时候,刘屯的生产队长侯万全动员我去当负责政治工作的副队长。说明了老乡们对我的信任。 </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烟,可这些经历我是一生当中都不会忘的。</p> <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儿,革资本主义的尾巴。半夜被大队干部叫醒,去勾夹子小队搜缴社员起早贪黑编的炕席。是一件不得人心,可恶的活动。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我向勾家子的老乡鞠躬致歉。</p> <p class="ql-block">  四家子村的冯玉华,郝桂香也向老乡回顾了当年在农村的往事。介绍了离开农村后,自己的工作家庭情况。</p> <h3>  当年负责青年点儿工作的勾主任,史连喜和老乡都纷纷发言。</h3><h3> 下乡50年。你们还能回四家子看看老乡。很是激动,谢谢大家。</h3><h3> 当年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和现在没法比,家家户户如此。你们受了很多苦。也得到了锻炼。老乡对你们的评价是很好的。</h3><h3> 许多老乡还打听当年下乡在他们生产队的青年的情况。就是二年一班的同学。没能见到他们感到很遗憾。让我们带话。欢迎他们有机会回到第二故乡看看。<br></h3> <h3>这是四家子村部分老乡和我们在座谈会后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  李秀琴 董淑芬下乡地点是周家洼子大队靠山屯小队。</p><p class="ql-block"> 李秀琴说。当时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几个女青年,生产队烧的吃的。随便儿我们用。享受了当地社员享受不到得优厚待遇。生产队从海边儿拉回来的毛蚶,分给社员要论斤称两,剩下十来斤儿也不重分,全给青年了。对待我们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样。</p> <h3>这是四家子村。街道宽敞,十分干净。</h3> <h3>  这是当年我们的青年点。但是房子有的已经卖掉翻盖了。</h3> <h3>这是下乡到杏山村。周家娃子村青年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回到了杏山村合影留念。美丽的家乡,美丽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  董桂琴 潘成新夫妇俩看望老乡的合影 </p><p class="ql-block"> 他俩下乡都在杏山村,董桂琴现在杭州帮助女儿看孩子,和一部分同学已有近五十年没见面,这次专程回来看看同学们,看看老乡。</p> <h3>  这是下乡前在老虎台矿参加劳动时的合影。 &nbsp;</h3><h3>后排左一是董桂琴。右一是董淑芬。</h3> <h3>到当年的生产队副队长武景春家看望</h3> <h3>  在刘屯,我们当年一起劳动的哥们儿正在盖房子,他们放下手中的活。和我们亲切地交谈起来。</h3>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我们当年洒下汗水的果园,大部分苹果树,梨树都砍掉了,只剩下了一些枣树,山楂树。但它们也是果实累累。</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曾经挖过的水库。那里的水清澈透明,碧波涟漪,让我们想起了当年以天斗其乐无穷,以地斗其乐无穷。学大寨改天斗地的情景。</p> <h3>  这是四家子村部分下乡女青年劳动间歇时读报的情景。我当时是青年创业队队长</h3> <h3>鲁广珍看望沟家子老乡</h3> <h3>  在勾家子遇到一位老乡90多岁。他还记得冯玉华 郝桂香 鲁广珍。</h3> <h3>同学们回到周家洼子看望老乡</h3> <h3>李秀琴在老乡家</h3> <h3>  这次见到多年想念老乡,他们是紧紧拥抱,泪流满面。</h3> <h3>李凤兰 王玉珍 张群仙在周家洼子看望老乡</h3> <h3>  这位老乡骑摩托车带着郝桂香在暂短的时间里,去了好几位老乡家。</h3> <h3>  在四家子村村部院里,大家亲切交谈。</h3> <h3>我与刘屯老乡</h3> <h3>  这是四家子村当年的还乡青年史玉清 刘金城。 史玉清娶了我们的下乡青年沈慧兰。</h3> <h3>这是现在的我和刘金成留影。刘金成是史玉清的姐夫。岁月悠悠,我们都老了。</h3> <h3>  这次纪念下乡50周年既是故地重游,又是同学相聚。&nbsp;</h3><h3> 程福荣从北京来,董桂琴从杭州来,赵凤仙从山东来,张群仙从锦州来,郭素琴从无锡来,冯玉华从天津来。还有抚顺的沈阳的,可以说是四面八方,重聚杏山。<br></h3> <h3>  沈慧兰患了腰脱病,本不想参加这次活动。&nbsp;</h3><h3> 看到同学们联系宾馆,住宿十分困难。舍身忘我,毅然决定我们都住在他家。韩勇志班长自驾专车接送沈慧兰。保证了我们这次纪念活动的顺利进行。</h3><h3> 因为吃住都在沈慧兰家,史玉清忙前忙后,把姐姐,弟弟的房子都腾出来,收拾干净,准备好被褥,他们为这次聚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功不可没。</h3><h3> 沈和史这才是城乡结合的模范夫妻。为庆祝他们俩夫妻恩爱,我们都没有参加他们在农村举行的婚礼的婚礼。让他俩喝一次交杯酒以示庆祝。<br></h3> <h3>  王玉珍因为看孙子脱离不开,没有报名参加的这次聚会,却定了服装,要给自己留个纪念。 &nbsp;</h3><h3> 在同学们出发的前一天,她毅然决然对孩子说,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必须参加同学的聚会。她真的来了!</h3> <h3>  前排右二是李丽君&nbsp;</h3><h3> 当年因为家庭困难,没有下乡,这次也来参加纪念活动。看看同学们当年下乡的地方,看看老乡,感受感受同学们下乡的滋味。</h3> <h3>  三个美女的合影儿。右一是郭淑琴,在北京的一个机构做大老板,在无锡有他的分部,她十分忙碌,放下了大把挣钱的机会,急急忙忙来参加了同学的聚会。<br></h3> <p class="ql-block">  张吉秀不光是火头军。也是我们的大厨。20多人的饭菜,举重若轻。不长时间,十个菜上来了,好看又好吃。</p><p class="ql-block"> 当然冯玉华 李秀琴 郝桂香 董树芬 也都赤膊上阵,忙前忙后,不辞辛苦,享受着为大家服务的快乐。</p> <h3>  我班这次活动的同学是阴盛阳衰。本来王家顺的车票都买好了,表演的评书也准备好了。临出发的前几天,突发心脏病住院了。很遗憾没能参加同学的机会。我们大家祝他早日康复!</h3><h3> 为了和女同学套近乎,趁着班长不在,我和女同学合个影吧!<br></h3> <h3>  前左一是李凤兰,为了我们找到没有联系上的同学。居然在潘成新他家的楼下蹲坑几天,终于找到了潘成新。要来了董桂琴的电话号码。</h3> <h3>  相聚的酒啊,千杯万杯也不醉,程福荣还带来了北京的特色小吃。李国友背来了自己种的豆角窝瓜。大家吃的喝的很尽兴,你看是不是喝的前仰后合。</h3> <h3>  这是我们班的二仙,张群仙 赵凤仙。 他俩也是和大部分同学50年没见了。同学们在锦州下车,他俩又是找车,又是接站,起早贪黑。把同学们送到了四家子村。表达了他们珍视同学情谊的深厚感情。</h3> <p class="ql-block">  我校三年一班的曹长春家住锦州,在天桥也有房子。听说一年二班的同学到笔架山来,特意赶来看望大家。</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了锦州著名的景点,”笔架出海”一面纪念下乡五十周年的红旗,鲜艳夺目,许多游客坉足注目,聊上几句。还有远道而来的山西老知青向我们表示问候。我们一起下乡命运相同,也祝愿他们保重身体,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难得我们又巧遇到了二年一班也是纪念下乡五十周年的宋凤常夫妇,周立东夫妇 冷树迅。还有我们一个青年点的郭殿财 闫书玲。 合影留下未来美好的回忆</p> <h3>  凤珍做了好几个相册,挺好的。我的美篇就是再加点文字。还要感谢大家提供的照片摄像。</h3> <p class="ql-block">  董淑芬50年前是我们的文艺委员。这次聚会还是文艺委员。他组织的晚会,有相声.小品.诗朗诵,独唱.二重唱.合唱。热闹非凡。我们还演唱了自己编写的歌曲。尤其是李秀琴董淑芬表演的小品,当年的花咕嘟。笑得大家肚子都疼。哎呀!50年啦,从来都没有这样的笑过!</p> <p class="ql-block">水调歌头</p><p class="ql-block">重回杏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久怀故乡情</p><p class="ql-block">今日回杏山</p><p class="ql-block">千里来寻故地</p><p class="ql-block">旧貌变新颜</p><p class="ql-block">到处丰收在望</p><p class="ql-block">更有大路敞宽</p><p class="ql-block">大湖水涟漪</p><p class="ql-block">静卧高速边</p><p class="ql-block">不见花果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业难</p><p class="ql-block">求发展</p><p class="ql-block">心相连</p><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过去</p><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 魂牵梦绕山杏</p><p class="ql-block">又见沧桑笑脸</p><p class="ql-block">怎不忆当年</p><p class="ql-block">悠悠故乡情</p><p class="ql-block">伴我到永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