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培拉的时空

段小芊

<h3>跟随巴士往堪培拉的一路,我突然没有了拍照的兴致。和傻妮一边聊天,一边写美篇作业。已在大后方的巢,不时和我们说一两句话,就像她依然在对面餐台上认真地忙碌着一样。</h3><h3>到达堪培拉已是黄昏,格里芬湖一派静谧。</h3> <h3>第二天早上的游荡,从使馆区开始,中国使馆建筑长成黄黄红红模糊不清的一片,依然没有拍照的愿望,而是哈欠连连地看着所有的路过。</h3><h3><br></h3> <h3>一回头去,傻妮站在边上,被哈欠逼出的眼泪还没有收回去,对我噗哧笑到:我能想到的最有聊的事情,就是陪你一起无聊。顿时大笑。<br></h3><h3>墨尔本的时空还在延伸,所以眼前的景致无法真切起来。</h3><h3>好在被傻妮说破了,人也就活泛起来。</h3> <h3>不知道他们两个是不是也在享受无聊。</h3> <h3>走进战争纪念馆,看见这样一坛火焰,原谅我,先想到的居然是沸腾的小火锅和画家的烧烤炉。可见离开巢的我开始知道饿了。</h3> <h3>再看某妮拍的画面就微微震了一下。</h3><h3>时间在万事万物间掠过,无可例外,然而大多数的呈现是静止的。若能看见一缕飘动,苍老就会蓦然来临。</h3> <h3>好吧,无论如何,走进去看一看。</h3> <h3>两边的长廊刻着时间地点人物,那些兵士的名字静静的长长排列。</h3> <h3>教堂玻璃的即视感,细细看去,他们都从战争中走来的。或许正是他们眼里的战神。</h3> <h3>嗨,士兵</h3> <h3>地上的碑文写着:</h3><h3>He is all of them</h3><h3>and he is one of us</h3><h3>我并不知道这个He是实指还是虚指。</h3> <h3>参观的人群表情肃穆若有所思.....</h3> <h3>走进纪念馆,战斗便打响了。</h3> <h3>各种形式的造像非常注重细节,有情景再现的感觉。</h3> <h3>陈列馆里刀与枪依然明晃晃。</h3> <h3>一门小钢炮。</h3> <h3>太平洋战争中遗留下来的</h3> <h3>照片,日记本,压缩饼干,雕刻未完的小像,残缺不全的黑胶唱片...</h3><h3>再残酷的战场都是由有情感的人完成的,这才是最令人动容的部分吧?</h3> <h3>有几个人在聊着战争的因果关系,这应该是一个庞大的议题。</h3> <h3>这个老人静默地看着展品,突然与同行的人说起一段战争中发生的往事,他,就在其中。</h3><h3>可惜我的鹰文破破烂烂的,实在听不懂太多细节,然而,我可以从他的眼睛里看见他在讲述中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和场景中...</h3><h3>这让我莫名忧伤。</h3> <h3>这个老人带着两个孩子,一路讲解。</h3> <h3>这样的背景下看到孩子的眼神,心里不由感慨。</h3> <h3>这个孩子十分细致的抚摸着面前的炮筒,然后再抬眼看看对面的大幅照片。</h3> <h3>突然喜欢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拍参观的游人。</h3><h3>时空交错,是另一种画面感。</h3> <h3>安静的年轻女孩</h3> <h3>很多女孩都看得十分认真,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布展的艺术性很高。</h3> <h3>电影般呈现</h3> <h3>战争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往往是有力量感的。</h3> <h3>我原以为澳大利亚的是个和平独立国家,在一站二战乃至越战中都算是打酱油的,那么战争这个主题应该不是他们特别需要去呈现的,可是在战争纪念馆里却感受到他们对战争史的极大重视。<br></h3> <h3>从屋内走出来,阳光显得格外刺眼。</h3><h3>钩子跑过来给我看她拍的照片,我也拿出我拍的给她看,两个人就一同唏嘘起来。</h3><h3>如果说时空之间满是裂痕的话,在裂痕中所产生的对比有一种莫名的能量。</h3> <h3>钩子拍的。</h3><h3>这个画面极有质感。</h3><h3>仿佛他以这个姿势才能 回看一段历史。</h3> <h3>当他转身离开,那些时间的片段纷纷飞散。</h3> <h3>看见飞奔而来的孩子,画面重新轻盈起来。</h3> <h3>何况初生的婴儿</h3> <h3>这里的春天和那里渐渐浓郁的秋,莫不是交错的时空。</h3> <h3>到国会大厦,走个马</h3> <h3>游人不多,不过中国面孔依然是人群中最多的。</h3> <h3>红色的上议院</h3> <h3>绿色的下议院</h3> <h3>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my mama</h3><h3>好吧,我们可以带你一起去找。</h3> <h3>离开墨尔本后写字的心思散漫起来。</h3><h3>亲爱的傻妮说,那摆个造型给你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