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月的科学思考文/歌斐木

歌斐木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人对月的科学思考</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歌斐木</div>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朗,普天光明,最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今人如此,古人更甚。 翻阅古代文献,涉月文字记载浩如烟海,但大多数是神话传说,什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蟾蜍之类,让人读不胜读。但在古代文献著作中也有些记载了古人对月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这也许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但因其稀缺,更显得珍贵,应当给以关注与弘扬。 战国末期,楚辞奠基人屈原的《天问》曰:“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顾兔在腹?”译文:“月亮有什么德性,为什么能死而复生?月亮为了什么好处,让兔子在自己的腹中呢?”诗人的疑问中饱含着追求真理、绝不盲从的探索精神。 到了三国时代,杨泉的《物理论》中引用西汉京房的话说:“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光。如以镜照日,而有影见。”译文:“月亮和星星,是最阴的,有形体而没有光芒,太阳照耀它们才发出光来。就像用镜子照太阳,而有太阳的影子出现在镜中一样。”好一个“日照之乃光”!这短短五个字的描述,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月的科学思考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的。 有了对月的科学思考作为前导引路,后世有为的诗词作家的作品才有了一定的科学含量。如南北朝南朝宋人鲍照《玩月诗》有句曰:“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北宋大词人苏东坡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受了鲍诗的点化而更上一层楼的。明月之光,普照天下,举头望月,天涯与共,文人们对月的这种物理性质已有了科学的认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9.23</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