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老师一缅怀老师刘耀俊

雨兰

<h3>  1970年我上初中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学校以连排建制,20几个班分为四个连若干个排,我们第二连有六个排,其实排就是班,同学们不喜欢说排习惯说班。我不是刘耀俊老师班里的学生,是五班的。刘老师没给我上过一堂课,但她却是我永远的老师。</h3><h3> 那时候二班的语文老师刘耀俊很是引人注目。一是年级唯一的女班主任;二是中等身材的她很多时候的打扮都是:乌黑齐耳短发,白衣黑裙外面套件枣红色绒线开衫。说话轻声细语吐字清晰,让人感觉即精明干练又和蔼可亲,像极了巜青春之歌》那个时代的进步中年教师;三是年级里只有他们班开展了课后兴趣爱好活动。那些学生或画面练书法,或唱歌跳舞朗读。我们放学路过他们教室总要站住羡慕地观看一会。</h3><h3> 我和刘老师的第一次交集是在年级组织的一次诗歌朗诵活动中。初二的时候学校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年级选岀了十多个学生朗诵叙事长诗《金训华之歌》,我有幸入选,而刘老师是总策划和导演。每个人分到了自己承担的角色,熟读之后由刘老师统一把关,她除了对大家普通话发音方面进行指导外,更注重内容情感方面的要求,每一次排练刘老师都一个个地认真纠正和示范。正式演出在那年暑假拉练的宿营地西南政法学院(即现在的政法大学)举行。那是一个仲夏夜的傍晚,学院高大茂密的树林摇曳着清风,全年级的同学坐在操场上,围着几张桌子搭成的讲台。我们在刘老师的安排下轮流上台,朗诵的同学满含浓浓的情感,把“金训华”正直勇敢、无私无畏、为抢救国家财产壮丽牺牲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展现了岀来。同学们完全进入了故事当中,几百人没有人走动,没有人说话,安静得只有朗诵者的声音。那一夜很多人被感动了,而从那一夜我对朗读更喜欢了,对刘老师更崇拜了。</h3><h3> 上高中了,我们初中六个班考上来的同学组成一个班,刘老师初中班上的学生好些成为了我的同学。可是再也没见到刘老师,听说她调回丈夫所在城市成都工作了。</h3><h3> 我和刘老师的再一次相见是在1998年的晚秋。刘老师离休后回重庆探访老朋友后,想见见她20几年前教的学生。她先是找到她的学生李长春的,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商量的,恩师罗斗光把我叫去说帮忙把我高中同学中刘老师教过的学生组织聚一下。当时我很诧异,李长春不正合适做这事吗?我虽然对刘老师印象极好,但她未必记得我呀!不过罗老师发话了,再加上对刘老师的喜欢,便愉快地接受了。那天在附近工作的易莉、倪新玉、付子兰、冯光秀、张光全、蒋光志、刘俊其、李长春我们好几个同学和刘老师在建设厂招待所见面了。近70岁的老师还是那样精神矍铄,说话还是那样有条有理口齿清楚,思维反应还是那样敏捷细致。只是体型没以前丰满,走路慢了些。见到她以前的学生老师很高兴,回忆起以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数家珍。这次见面她和大家互留了电话号码,因为这时基本上都有电话或手机了。</h3><h3> 没想到的是,那以后凡是重要的节假日总能听到来自成都刘老师的电话。于是我们的联系密切了起来。2009年刘老师80高龄了,国庆节后不久,易莉、付子兰、刘俊其我们几个和住在成都的唐永全、邓继伦同学一起前往刘老师家庆贺生日。老师和保姆独自住在成都东风大桥附近第三设计院她女儿家,女儿只在工作日回来午休。房子四室两厅很宽敞,书房里全是老师的书稿,老师一生笔耕不辍有很多文章诗词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这次刘老师明显老了很多,瘦了好多,但说话依然条理清晰吐字清楚回忆起往事记忆力超强。</h3><h3> 2011至2014年期间,我工作的单位每年都要在成都组织培训,通常都安排住在春熙路上的酒店里。那里离老师家很近,每次培训我都要去老师家聊天。有次和邓继伦同学在老师家聊晚了,就住在那里,夜里老师还起来给我们盖被子。每次老师送别我们的时候总要反复叮嘱,仿佛我们是她的孩子,给予我们母亲般的关怀。那时起老师成了我生命中很亲近的人。</h3><h3> 最后一次见刘老师是2015年的夏天,我们旅游路过成都,和周德辉专程去看望刘老师。那时老师已搬到成都东门外的一个别墅区居住,还是和保姆住在一起,她的儿女周末去陪她。我们到成都的那天老师打了好多个电话,怕我们找不到,到了小区她还在保姆的搀扶下来门口接我们。只是几年的时间老师比上次见面老多了,人瘦得穿衣服像衣架撑起的一样,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不过说话表述还算清楚。看到我们她很高兴,拿出她新出版的书每人送了一本。辞别的时候她依然嘱咐我们路上注意安全,保重身体高高兴兴生活。</h3><h3> 刘老师喜欢写作,发表的作品不计其数,还出版了巜如一斋集》和《如一斋续集》两本书。前一本出版于2011年,共选编老师离休后前十余年创作的300多首诗词,里面好多上乘之作,其深邃思想、浩然正气、恢弘气势、精巧构思,都在字里行间闪闪发光。这本书老师寄到我工作的店里,帮忙转送给了几十个同学。后一本书出版于2014年,选编的120多篇文章分为9个专题。“峥嵘岁月”讲述了建国前她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经历;“讲台春秋”记截了她35年教书育人默默耕耘,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并温暖着学生;“离休生活”、“亲情友情”、“不平则鸣”反映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尽责,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尽讴歌和希望国家管理更加规范完善的积极生活状态;其他如“创作.评论”,“杂论”,“专文”等对社会现象,文化活动均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其诗论文论表现了很高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这本书本来老师也是计划要送给她重庆的学生们的,可惜由于身体和其他原因没能如愿。</h3><h3> 刘老师一生硕果累累。四十年前我没能成为她班上的学生,近二十年有缘和她结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忘年之交,成为我的人生导师。“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夕我以此文缅怀刘耀俊老师。</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