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聚孤岛重温知青岁月—(赴兵团五十周年)20180915

秋实

<h1><b>  孤岛兵团——黄河农场 那片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土地,是当年我们追寻梦想,将青春奉献的地方。战友们期盼已久的赴兵团五十周年聚会 于2018年9月15日在东营、孤岛 举行。</b></h1> <h1><b>  大家如约而至从四面八方来到东营。激动和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我们当年离开家时正值青春年少而今已经满头银发。老连长为了见战友们,腿刚做了手术在女儿的陪同下来了,有的战友家人还在住院,有的战友本人和家庭都有事,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参加这次聚会。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知青 这个群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铸就的特有的情感和精神。这次聚会的规模和人数(参加聚会84人)是空前绝后的。难忘的知青岁月,难忘的战友情谊。</b></h1> <h3><b>战友窦学廉:策划这次聚会的具体内容</b></h3> <h3>战友们表演文艺节目</h3> <h3>连长和战友们在横幅上签名留念。</h3> <h3>战友们来吧!为我们半个世纪的友谊干杯,为了我们的未来干杯!干一杯再干一杯!</h3> <h3>男生合影</h3><h3><br></h3> <h3>女生合影</h3> <h1><b>第二天驱车前往黄河农场,寻找青春的足迹,畅谈和瞻望美好的现在和未来。蹉跎岁月近万名知青洒下的汗水泪水今生难忘。回想在兵团的经历,那几年的艰苦,困难、和挫折,锻炼了我们的身体,磨练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为我们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春无悔,无悔的青春!</b></h1> <br><h1><b>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年弹指一挥间</b></h1><h1>时隔五十年我们重新踏上了这块我们曾经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热土,走在这条熟悉又陌生了的路上,望着绿油油的庄稼地,体味着播种的希望,耕耘的艰辛,丰收的喜悦!一阵秋风徐来,心中泛起阵阵涟漪……</h1> <h1><br></h1><h1><b>往事历历在目……</b></h1><h3><br></h3> <h3>  看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营房。仿佛听到了起床的号声……</h3> 收麦<br><h3><br></h3> 晒麦<br><h3><br></h3> <h3>入库</h3> <h3>二营营部门前那条直通团部的灌渠……</h3> <h3>原先整齐的营房已成了残墙断壁</h3> <h3>此情此景令人浮想联翩……</h3> <h3>当年的小路弯弯曲曲,依旧还在……</h3> <h1><br></h1><h1><b>这里曾经有你有我,有过我们的苦乐年华。今天我们高高举起鲜红的连旗,在这一同走过的路上再走一回,重温青春岁月兵团战士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b></h1><h3><br></h3> <br><h3><br></h3> <h1><b>连旗招展 豪情万丈。“兵团精神”造就了我们这些亲如兄弟姐妹的好战友!</b></h1> <h1>站在曾经留影的地方,秀着当年的“英姿”人生旅途中的记忆长河向遥远的地方延伸……</h1> <h1><b>人当了一回知青,就像土烧成了陶,永远不会回到那土的状态。即便后来破成了碎片,但永远区别于土,每一个颗粒依然坚硬,依然散发着特殊的光彩!而土就算是捏成了形涂上炫丽的色彩,一旦受压又回归松散,其间的差距,就是一场火的历练。</b></h1> <h1>在知青展览馆前举行交接仪式</h1> <br><h1><b>  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啊!留守在农场来自青岛的佟卫军见到回农场的济南知青赵丽云(现在广饶)。 这些留守知青已经所剩无几,他们放弃了和父母团圆的机会,放弃了再做城市人的梦想,成了永远的知青……</b></h1><h1><b> 中下图:战友袁玉荣2003年去东营考察工作时,到农场看望了佟卫军。</b></h1> <h3></h3><h1><b>绚丽的青春之桨</b></h1><h1><b>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澜</b></h1><h1><b>一代人的追忆</b></h1><h1><b>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b></h1><h1><b>难忘那苍茫岁月</b></h1><h1><b>呐喊着温暖的春天</b></h1><h1><b>磨练伴随着无怨无悔</b></h1><h1><b>展开人生的风帆……</b></h1><h3><br></h3><h3><br></h3><h1><b>亲爱的战友们:</b></h1><h1> 一天很短,短的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一年很短,短的来不及细品初春的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战友们:相逢短暂,友谊永恒!我们一定会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时光不老,我们不散!</h1><h3><br></h3><h3>美篇照片由战友赵润生、冯兴国、冯建秀等提供。</h3> <h1><b>曾经的芳华</b></h1> <h1><b> 战友感言</b></h1><h1> 柏承成: 今年九月我参加“纪念赴黄河农场五十周年”活动,再次踏上了黄河农场这块熟悉的土地。</h1><h1> 五十年前我来到这里,和战友们挖水渠、清淤泥、扛大包、赶马车……贡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承受了那个年龄不应承受的艰辛,历经磨难,我对这片广袤的土地仍充满深沉的情感。因为这里曾留下我成长的印迹。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艰苦”,什么叫“坚强”……。兵团的经历,深深的影响着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黄河农场是我人生的第一所大学。</h1><h1> 这次活动见到了从各地赶来的满头华发的战友倍感亲切。当年我们只有十六七岁,远离父母从济南、青岛、淄博走到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手拉手度过了艰苦的岁月。</h1><h1> 虽然此后大家各奔东西,但战友的情谊已经深深烙在我们心中,如陈年老酒越老越浓。</h1><h1> 黄河农场我的第二故乡!兵团战友我的兄弟姐妹!往事如烟,友谊长存!</h1><h1><b> </b></h1><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1><b><br></b></h1><h1>袁玉荣:日月如梭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已过,借知青五十周年大庆,我又一次跟随连队战友来到了这片朝思暮想,撒满汗水,贡献青春的土地。</h1><h1> 虽然我的兵团生涯只有五年零九个月,但它却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来到49年前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土地倍感亲切。因为是兵团那艰苦的岁月,在部队首长的指引下,培养了我处变不惊遇事不乱的风范。是兵团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性格。有付出必然有收获,良好的个性使我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兵团精神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h1><h1> 我从不后悔自己在兵团吃过苦受过罪,</h1><h1>我为自己曾经拥有的兵团经历而骄傲和自豪。是兵团精神激励我奋斗一生,也是兵团精神造就了我们拥有这么好的亲如兄弟姐妹的</h1><h1>好战友。</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 苏文勇:难忘的兵团生活</h1><h1> 1971年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来到了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二营一连,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七年的兵团生活,使我终生难忘。每当我想起八干清淤的场面,那是何等的艰苦,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我们男生住在马棚里,地上铺上草睡在上面。没有电只能用马灯照明。一干就是半个月。工地上水送不到时,我们就只能吃冰块,就这样我们还是按时完成任务。更难忘的是麦收情景。我们连每年要收60万斤粮食,也只能用几天的时间抢收完成。60万斤小麦要进行晾晒、装包、用肩膀扛着入仓。有的战友累倒了,稍休一会儿,爬起来继续干。这就是我们兵团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相隔近半个世纪后我们又相聚在这里,看见营房已被拆除……但是兵团生活终生难忘,这里曾是我的第二故乡。</h1><h1><b> </b></h1><h3><b><br></b></h3><h3><b><br></b></h3><h1>赵寿源:《难忘岁月》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我们重温重忆那段岁月,会重新闪现出新的认知与感触,尤其是看到兵团的老照片,我百感交集,特别是看骑马和赶车的照片,又勾起一段回忆。</h1><h1> 在农场几年里经常和马打交道,因此对马特别有感情。在兵团学会了赶马车,从不会拿鞭子,到成为一个老把式。马是人类的朋友,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它就听你的话。掌握每匹马的习性。那时候天天给马匹整理鬃毛,有时间就去马棚给它添草加料。</h1><h1> 记得那是一个寒气袭人的一天,我赶着马车去新安副食店给伙房进食材,穿过友林集快到副食店时,有一辆受惊的马车由西边向我们冲来,我们的马车看到前面的受惊的马车也掉头往回跑,车上坐着5、6个战友也被甩下了车,两辆受惊的马车狂奔着向友林集冲去。我坐在车上拼命挽住缰绳,喊声惊动了集上所有人,他们像潮水纷纷向两边躲闪。在非常危急的时刻,我用缰绳将辕马绊倒了,车滑出几十米后停住了。另一辆惊车也停住了,避免了一场重大伤亡事故。为此我还受到了团里的嘉奖。现在想起来我还有点后怕。</h1><h1> 一切总是在回忆的海洋中洋溢,兵团经历和战友之情将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无价之宝。</h1><h3><br></h3><h3><br></h3><h1>王伟: 我的青春留在了这里———我的兵团之歌</h1><h3><br></h3><h1> 这支歌,是我心底的歌。</h1><h1> 营房的北面,有一条小河,</h1><h1> 浅浅的河水,</h1><h1> 那么的清澈,</h1><h1> 它连通着大海,从不干涸。</h1><h1> 清清的河水里,</h1><h1> 鱼儿慢慢地游,</h1><h1> 虾儿们在追逐。</h1><h1> 蓝天上,白云在缓缓地飘过,</h1><h1> 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笑着,</h1><h1> 欢快的鸟们唱着歌,</h1><h1> 林带里随风飘出的槐花香吆,</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让我的心儿醉了……醉了。</h1><h3><br></h3><h1> 这支歌是岁月的歌,</h1><h1> 清清的河水里,</h1><h1> 流淌着我们的故事,</h1><h1> 有你、有他、还有我……</h1><h1> 七八排整洁的营房,</h1><h1> 五六座高高的草垛 ,</h1><h1> 硕大的水池边,</h1><h1> 菜园里结满了累累的瓜果。</h1><h1> 伙房高高的烟囱里 ,</h1><h1> 传出了炊事班曹班长的歌。</h1><h1> 一排牛马棚,两三排猪舍。</h1><h1> 猪娃们的欢叫声,</h1><h1> 伴着饲养员广兰的吆喝。</h1><h1> 夕阳下,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歌声里,</h1><h1> 我们的队伍收工啦。</h1><h1> 脱下绿军装,冲向篮球场,</h1><h1> 生龙活虎的球赛开始了。</h1><h1> 我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欢乐……</h1><h3><br></h3><h1> 这支歌,是年代的歌。</h1><h1> 清清的河水知道,</h1><h1> 兵团战士的峥嵘岁月。</h1><h1> 引黄稻改,我们的血汗浇灌出稻花飘香</h1><h1> 清淤筑坝,风霜严寒里我们是用命在搏</h1><h1> 记不清:磨破了多少手套垫肩,</h1><h1> 抬烂了多少筐箩。</h1><h1> 多少委屈彷徨藏在心中,</h1><h1> 多少苦难咬牙挺过。</h1><h1> 风雨如磐年年月月,</h1><h1> 我们苦痛并快乐着……</h1><h1> 美丽的大孤岛啊,</h1><h1> 我的青春献给了你,</h1><h1> 那是我最宝贵的岁月。</h1><h1> 几度春秋血与火,</h1><h1> 大孤岛我的苦乐年华。</h1><h3><br></h3><h3><br></h3><h1> 这支歌是思念的歌,</h1><h1> 清清的河水吆你听我说…… </h1><h1> 多少次:我的梦在孤岛巡逻,</h1><h1> &nbsp;常常被起床哨叫醒。</h1><h1> 常看见,</h1><h1> 战友当年灿烂的笑脸。</h1><h1> 还看见,</h1><h1> 玛丽摇着尾巴在营房门口等着我,</h1><h1> 多想多想 摸一摸那清凉的河水,</h1><h1> 抓一只肥肥胖胖的大毛蟹。</h1><h1> 忘不了呀,</h1><h1> 二营一连这片火热的土地,</h1><h1> 忘不了呀,</h1><h1> 这条浅浅的小河。</h1><h1> 只因为,我的青春留在了这里。</h1><h1> 化做了,我的兵团之歌!</h1><h3><br></h3><h1> </h1><h3><br></h3><h1>窦学廉: 《聚会》 人世间的聚会题目多多:有家庭亲人聚会,同学聚会,同事聚会,战友聚会。我生活60多年的经历感悟最深的,除家里亲人相聚之外就数我们兵团战友的聚会了。因为我们相识在初踏社会的人生苐一步,那时候我们才16.7岁,按现在的国家法规好多战友还是未成年人!六年的兵团生活我们天天干活吃饭顽皮在一起,艰苦的体力劳动和严格组织纪律锻炼了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身体。我们发扬了毛主席所提倡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战友们之间也结了深厚战友情。75年开始战友们陆续的离开农場各奔前程,分别时的埸景到现在历历在目,大家相互握手挥泪道别,一句话就是别忘了我!願我们的友情天长地久。</h1><h1> 分手后大家天南地北各自忙碌工作。但到闲暇之余我总想起在一起生活战斗了多年的战友,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曰日夜夜,我的这种思念之情是今生今世也不可消失的。于是90年我通知了一连几位热心的战友商量成立了战友联谊会。联谊会成立后我连举办过记不清的各种大小聚,由开始的战友结婚宴到儿女婚宴,外地战友来济南,济南战友去淄博,青岛,滨州的聚会,大家越聚越亲密。其中我们搞了几次伤心的聚会。是为我们故去战友送行吿别,这也是大家最不喜欢的聚会。记得几年前永森战友发了一个短片,意思是同学们分手苐一次聚会人是满满的,之后的聚会也是有各种题目人越来越少了。当时看后我说这一天早晚也会来到我眼前。</h1><h1> 此次50年聚会大家商定好了要制作一连的相册畄到知青博物馆,我想起已故战友陈维玉曾经在田间劳动的照片。我和秀芹特意去他家,(维玉夫人)找到了维玉、老八、国华,承城在农场的照片。看到大玉在田间高兴劳动镜头我的泪流不止,让我们的记忆都放在知青博物馆留给后人吧!</h1><h1> 这次赴兵团50年庆,战友们个个精神焕发喜气洋洋千言万语说不够。尤其是到了农场个个都像回到了当年的小姑娘,小伙子那么活泼可爱我心里格外高兴,覚着聚会就是我的事。因为我爱你们想你们。目前我们的组委会更加完美了,有摄影的制作相册的採购的,今后聚会我们更有底气了。战友们请放心只要大家身子骨沒问题我们一连聚会继续聚下去。为聚会干怀!想念你们亲密的战友!</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br></h1><h3></h3><h1> 部队连长李情言 《 难忘的第二故乡》</h1><h1> 50年前,4600多名济南、青岛、淄博等地的青年学生,响应毛主席保卫祖国边疆、接受再教育、锻炼自己的号召,先后来到位于山东半岛渤海湾畔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在这里战天斗地,辛勤耕耘,用无悔的青春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青年人都变成了苍苍老者,但是那段并不算长的经历却深埋在心底,刻骨铭心、终生难忘。</h1><h1> 2018年9月15日,84名原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二营一连的老战士,从济南、青岛、滨州、、淄博、广饶等地汇集东营,故地重游,共祝“赴兵团五十周年”庆典。看着曾经劳动战斗过的这片广阔土地,我不禁感慨万千,当年兵团的一幕幕场景,有如电影般历历重现眼前。</h1><h1> 记得当时组建连队时连营房都没有,连队干部带领这批从城市来的青年学生,硬是凭借一双双稚嫩的手,拉砖、拌灰,在瓦工的帮助下,用了三个月时间盖起几排青砖红瓦的大瓦房,平整土地修建了营区道路,篮球场和排球场,建好了能晾晒几十万斤粮食的大场院,还有解决连队人畜饮水的100立方大水池,连队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我们的汗水。</h1><h1> 麦收时节,全连要收60-70万斤小麦,晾晒、打包入库,那是要命的活,但战士们全力以赴,毫无怨言,他们知道这是连队一年的劳动成果。当时兵团冬天要到防洪大坝清淤,任务要七天完成。清淤全靠人抬肩扛,全连上下一条心,鼓足干劲加油干,每天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天,手上全是泡,左肩磨破换右肩。当时每天抬筐平均里程60里,男女战士一天平均吃2.3斤口粮,工程结束后每人肩上长了2个大肉瘤。</h1><h1> 虽然工作很苦很累,但军营生活多姿多彩。节假日连队经常举办篮球比赛,文娱组吹拉弹唱搞的是生动活泼:王喜辉的山东快书,袁友珍、徐建军的表演唱,二排四班的二句半,五、六班的班组小合唱,一排男生的诗朗诵,都很受战士欢迎。连队的黑板报也办的有声有色。</h1><h1> 这次重返二营营部,当初的建筑几乎荡然无存,满目都是废弃的砖瓦石块、断壁残垣。我们这些老兵看到如此景象,抚今追昔,心头难免生起一丝凄凉。</h1><h1> 虽然兵团的短暂岁月在我们的一生中并不算长,但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增长了阅历,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有因为共同奋斗结下的深厚战友情谊,都成为我们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时间过去了那么久,每每午夜梦回,想到那激情如火的年代,仍让我情不自己。那段经历也深深印刻在脑海中,成为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h1><h1>再见了兵团!</h1><h1>再见了,这片让我魂牵梦绕的土地!</h1><h1>愿兵团精神永存!</h1><h1>愿我们的战友情谊地久天长!</h1> <h1><b>李情言</b></h1><h3>2018年10月5日</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br></h1> <h1>  王希辉: 世上友 情有很多,然而我总是喜欢兵团一连战友情。这次50 年大聚会一天就象回到了当初,人还是那个人。连长没变,排长没变你我似乎都没变。说话还是那个味,动作走路还是原样,还有那笶声......。彼此间直来直去,心心相印。都老了!但我没觉着,都变成了顽童,还能开个“过分”的玩笑。说不完的活,留不够的影,回忆不尽的当年.....。 这就是战友情啊!每人的朋友都很多,为什么唯有战友情这么深而又永生难忘?我想了想、还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就了我们一连战友情。这个友情是纯洁的,没有私利,没有名利,是在投报国家的基础上,是在滿滿正能量满满红色染缸里建 立的,是在青春中抱团取暖中建立的,我们单纯,看到是那片宽广的土地,是我们当时的胸怀。做的是我们超出自身力量的工作,承受了承受不起的艰难,我们做到了,承受了!尽管影响到了我们的后半生...但我们无悔!我们得到别人没法得到财富,那就是兵团战友情和 祖国同令人的精神。珍惜她吧!爱护吧!延续她吧!这样的感情和经历、知青的精神只有我们拥有,今后不会再有了。为兵团战友情干杯!为知青干杯!</h1><h3><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少卿: 魂牵梦萦五十载,</span><br></h3><h3></h3><h1> 心系孤岛战友情。</h1><h1> 2018年9月15日,原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二营一连近百名老战士,从济南,滨洲,淄博,青岛等地汇集东营日新大酒店,共祝山东建设兵团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次日又分乘两辆旅游大巴,重返孤岛故地重游,去寻觅当年那段令人终生难忘、刻骨铭心的不凡经历。</h1><h1> 随着车轮在公路上不停地颠簸,两旁的树木急速地从窗外闪过。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浮现眼前…</h1><h1>大孤岛_</h1><h1> 座落在山东半岛渤海湾畔黄河入海口,4600名热血青年曾在这里战天斗地,辛勤耕耘,用无悔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h1><h1> 曾记的_我们刚刚踏上这片土地,风凄凄草枯寒,芦苇丛生荒无人烟。我们硬是凭借一双稚嫩的手,推土合泥,脱坯砌砖,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一排排崭新的营房拨地起,平整土地修建了营区道路,蓝球场和晾晒粮食的场院。</h1><h1> 连队的生活如火如荼,共同的经历让我们心心相连。我们一起挥镰割麦战酷暑,抬筐清淤斗严寒。防潮大坝是最好的的见证:人抬肩扛举步为艰,轻伤不叫苦,重伤不下火线,手上全是血泡,左肩磨破换右肩,鲜血粘连着衣襟似刀割,牙一咬心一横,抬起大筐直到大坝筑成的那一天。</h1><h1> 曾记的_初春乍寒三月天,冰水刺骨心彻寒,腰酸背疼插秧忙,拼死拼活奋战在稻田。孤岛的春天寒冷无比,为了能提高粮食的单产,大片麦地改成了水稻田。战士们冒着寒风,不顾冰水刺骨,高挽起裤角奋战在冰冷的稻田中,每插一分地,背也疼腰也酸,蹲不能蹲站不能站,只有直起腰杆捶几下,然后再接着插秧继续干。一双腿变成了深紫色,那弓背弯腰的身影今生今世永记心间。</h1><h1> 曾记的_清晨踏着晨曦出,归来太阳落西山。为割草,肩扛一把大扇镰,田间地头到处转。灌木丛中、沟沟坎坎,哪里茅草最茂密,哪里就有战士的身影在闪现。渴了捧起一捧河水润润干裂的嘴唇,饿了咬上几口硬棒棒的馒头就是一顿美餐。蚊虫叮咬全不顾,从早一直干到太阳落西山。你看那收工归来的大道上,独轮小车吱吱响,马车垛草堆成山。大家虽已浑身无力心疲惫,确是欢歌笑语彩霞满天。</h1><h1> 这就是兵团战士的高贵品质,傲骨英风不惧艰难。这就是兵团传承的精神,挺拔屹立隽刻山巅。</h1><h1> 曾记的_多彩多姿的军营生活,使我们的连队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开饭前食堂门前把歌唱,节假日蓝球场上比输赢。《钢铣是咱的好伙伴》《我们连队的八大员》,文娱组吹拉弹唱,自编自演,说的全是真人真事,道的全是战士的真实心声。</h1><h1> 曾记的_二十年前第一次重返连队,我们的营房已变成农家小院,田间已不再是麦地,一望无际的棉田呈现眼前,当时正值秋收季节,朵朵棉挑含苞待放,颗颗棉枝随风摇摆。好像欢迎我们这群归来的老兵,又像倾诉农场多年的变迁。而今归来,农场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眼前,我们的营房已荡然无存,到处是废弃的砖瓦石块,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唯有一条泥泞的小路尚在,两旁已是污水纵横茅草丛生。望着这凄凉的景色,我们心中不免泛起一絲酸处一絲隐痛。</h1><h1> 悠悠岁月,时光荏苒,五十年风雨,弹指一挥间。那激情如火的年代演绎了我们七彩的人生,岁月如歌,苍桑如梦。她培养了我们坚强的意志,铸就了一代兵团人的永恒。</h1><h1> 我们为在兵闭拥有共同的生活经历而骄傲自豪,为我们共同奋斗结下的战友情而辛慰终生!</h1><h1> 再见了孤岛,</h1><h1> 再见了黄农,</h1><h1>愿这不老的故事永远不老,</h1><h1>让兵团精神世代传承!</h1><h1> 李少卿</h1><h1>草写于2018年9月30日</h1><h3><br></h3><h3><br></h3><h1>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