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时都很小(十二至十六七岁)文革将全班50人分为两大派,这是其中的一派</p> <h3>全班十五个女生,差我们仨人</h3> <p class="ql-block">不知为何两次合影我都缺席</p> <h3>两位形影不离的好朋友</h3> <p class="ql-block">我与李惠芳,号称“老鼠和猫”,不过我很喜欢这个外号,因为我的名字里有毛,而她很机灵,尽管猫与耗子本来是敌对的,可我俩好的如胶似漆,也就是猫与耗子的反义词吧</p> <p class="ql-block">当年最时尚的服装!与谢三姓,头戴军帽,身穿军衣,手捧红宝书,腰扎军皮带,多神气呀!现在想想,那一身装扮大概是借穿的,并非自己的……</p> <p class="ql-block">延安栆园原貌。此照来源于那时我们大串连从西安回到延安后照的,也是第一次到延安!</p> <h3>五十二年后才相聚</h3> <h3>说不完的话</h3> <p class="ql-block">拍不够的照</p> <h3>留不完的影</h3> <p class="ql-block">此次聚会共计10人,在李惠芳家中集中的</p> <h3>团聚的午餐,一切尽在不言中</h3> <p class="ql-block">饭后我们来到了宝塔山下</p> <h3>宝塔山下来一张</h3> <p class="ql-block">同样拍不完</p> <p class="ql-block">照不够</p> <h3>如今的我们</h3> <h3>年龄最大的近七十岁,最小的六十六</h3> <h3>尽管如此,每个人多少都有那时影子</h3> <p class="ql-block">延河边上再来一张</p> <h3>我俩来一张</h3> <h3>咱仨来一张</h3> <h3>我俩</h3> <h3>我俩</h3> <h3>还有我俩呢!</h3> <p class="ql-block"> 在此要感谢组织人,张俊兰同学,感谢东跑西颠订歺人,樊志玲,感谢为大家聚会提供方便在她家的李惠芳,还要感谢为大家拍了一张又一张合影的张志荣,更要感谢为大家买单的谢瑞香,李淑梅,欢聚是短暂的,而留在大家心里的同学情,兄弟姐妹情是永久的,愿我们携起手来,翘首期盼再次的相聚!再见了,初中的老同学,再见了兄弟姐妹们……</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18日补充</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4日修改</p><p class="ql-block">今天回头看当时的美篇很不完善,所以今天又做了改动,因为那是我的第一个美篇,有许多不足,尤其文字叙述很简单,没有表达清楚,为此补充一下…… </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在延安,长在延安,延安大桥,延安宝塔山,都记不清拍过多少照了,可此次合影的感觉感受是空前的,终生谁忘的,半个多世纪的分别再相聚,很难用文字来描述,啊,这就是同学情,说也说不清楚,岁月摧人老,无人能抵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