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1968年8月,我们告别黄浦江,下放井冈山,插队小通村。</p><p>星移斗转日月如梭,不经意间,半个世纪过去了。</p><p>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我们来说,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何况是在小通、在井冈山度过的那一段难忘岁月!</p></h3> <h3>记得2008年5月,我们为纪念下放40周年重返故乡探亲,当时大伙就相约:2018井冈山下再聚首。</h3> <h3>去年10月,部分老知青结伴回小通,邹晖书记代表村委会和小通父老乡亲向我们发出了2018回家看看的盛情邀请。</h3> <h3><p>今年新春伊始,一年一度的上海知青聚会上,9月回井冈山探亲的倡议获得热烈响应,行程安排也呼之欲出。</p><p>阳春三月,井冈山机关事务局、拿山镇领导及小通村委会班子联袂赴沪浙考察,特来看望老知青并与我们商讨探亲活动安排事宜,还搭建了微信联络群,频繁沟通具体落实。</p><p><br></p><p><br></p></h3> <h3><p>数载酝酿半年筹备,精心策划集思广益,共同拟定了为期六天的“小通上海知青下放50周年回井冈山探亲活动日程安排”,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安排紧凑环环相扣,时间精确到十分乃至分。</p><p>通知一经发出,不到一周时间,报名人数就接近四十,有夫妻双双报名的,有召唤儿子儿媳等小辈同行的,有邀约弟妹、同学参团的。有的兄弟姐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拄着拐杖拉上老伴“保驾'来参加。临近出发日,又有两位民立中学老同学夫妇加入探亲团,总人数超过四十,其中,夫妻档就有15对。</p><p>小通上海知青56名,目前健在52人,这次就有21人报名,加上配偶多达30人。小通上海知青中,陆行中学占大头,14人中这次来了13人,几乎实现大团圆。</p></h3> <h3><p>9月10日清晨,大队人马分乘两趟火车,与先期抵达或在茨坪度假的兄弟姐妹们胜利会师井冈山火车站。</p><p>拿山镇领导、小通村委会班子成员和父老乡亲早早赶来,举着”欢迎上海亲人回家“的横幅,守候在车站出口处,还为我们租好了车辆。</p><p><br></p></h3> <h3><p><br></p></h3> <h3>行李放一放,先来车站广场上拍张”全家福“</h3> <h3><p>迎着晨曦披着朝霞,三辆面包车载着我们和乡亲们,直奔井冈山高科技农业博览园。</p><p><br></p></h3> <h3>接待我们的拿山镇副镇长刘南先结合大屏幕投影给大家做了详细介绍:这是一个集有机蔬菜种植、种子种苗培育、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博览园。<br></h3> <h3><p><br></p><p><br></p><p><br></p></h3> <h3><br></h3> <h3>项目总投资6亿元,规划用地1000亩。去年9月1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6万平方米的智能观光大棚和12万平方米连栋生产大棚建设。</h3> <h3>项目投产后,每年可生产优质蔬菜1200万公斤,产值4500万元,免费培训种植户2000户,示范带动蔬菜种植1万亩。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了农民可持续增收。</h3> <h3>穿梭在现代化的智能温室内,一排排A字栽培架整齐排列,集聚了300多种奇异果蔬,采取立柱栽培、A字架栽培、螺旋式栽培等多种立体模式,长势正旺,工人不多,但智能化程度很高。</h3> <h3>昔日的低产农田,一跃变成了花园式生产基地,规划中的海洋馆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一艘农旅一体化的“航空母舰”正在我们熟悉的拿山土地上启航。眼前所看到的这一切,发生在一年挂零的时间内,创造了新世纪的井冈山速度,令我们震撼,令我们惊艳,目不暇接争相拍照,并和村委会领导探讨小通可从中借鉴什么。</h3><p><br></p> <h3>拿山镇副镇长李建林和朱家德夫妇毕业于同一所院校,只是相差二十届,以往从未谋面。这次有缘相逢井冈山,李建林又参与探亲活动的策划组织,师兄师姐一行受到师弟的热情接待。</h3><p>感谢拿山镇政府为我们精心安排的这一参观,使我们见证了新世纪的井冈山速度,看到了小通和拿山美好的明天!</p> <h3>早餐安排在拿山镇政府隔壁的“实惠酒家”,请我们享用当地“舌尖上的美味”——脑子肉,选用当天凌晨宰杀的新鲜猪脑、猪前腿肉和小肠等精华烹饪而成,其味鲜美无比,离开井冈山几十年了,我们还是心心念念不忘这道佳肴,点名想要回味。第一次来井冈山的亲友们品尝了也称赞名不虚传,众人风卷残云大快朵颐,一夜旅途疲劳一扫而光。</h3> <h3>拿山镇政府办公楼就在我们当年常去开会办事的拿山人民公社的小院里,四十年前,戎惠伟、杨星卫的结婚证书就是在这幢小楼里领取的。五十年过去了,小楼建筑外貌依旧,楼前大树更加枝繁叶茂,院外变化却是天翻地覆恍如隔世。</h3> <h3>饱餐后前往长路村参观井冈山知青纪念馆</h3> <h3>2013年知青纪念馆筹建时,曾派员到上海向老知青征集史料,我们也尽己所能提供了不少照片和资料。开馆后布陈的展品中,相当部分是我们支援的,包括这一张小通气象哨的照片被放大展示。</h3> <h3>今天前来纪念馆参观的,不管是老知青还是亲友团成员,都能在展品中找到不少当年的“你”“我”“他(她)”或者所熟悉的亲人,并在展品前留影,不过年代相隔久远,加之放大照片的清晰度有限,有的照片还需脑筋急转弯才能辨认出来。</h3> <h3>1968年8月中旬,我们在茨坪集体瞻仰”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陆行中学丁国梅、陆丽云、耿燕、姜伟敏、孙兰贞和钱谊纯等六位女同学,在纪念塔前拍了一张合影,被知青纪念馆选用。</h3> <h3>眼尖的孙兰贞在展厅里看到了这张照片,连忙上前用手机拍下。</h3> <h3>陆丽云则唤来众姐妹,按照五十年前的排列队形队型和姿势,在老照片前请人按下快门,只是每人手持的不是小小”红宝书“,而是成天不离手到处拍拍拍的智能手机。<br></h3> <h3>小通上海知青的最后留守者、在井冈山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定居新城区的胡启坤,因身体原因平日深居简出楼都很少下,听说兄弟姐妹们都来井冈山探亲,打起精神在孝顺女儿陪伴下赶来纪念馆与大家欢聚,</h3> <h3>她还是第一次来纪念馆参观,并一下子在展示的照片中找到了当年的自己。</h3> <h3>长路村支书、纪念馆创办人刘足华向小通上海老知青表示欢迎和感谢。</h3> <h3>参观知青纪念馆,当然要合影纪念。</h3> <h3>离开纪念馆,赶往下一站,参观井冈山民俗馆</h3> <h3>井冈山机关事务局副局长王刚迎上前欢迎大家</h3> <h3><p>民俗馆位于井冈山市民中心二楼,分井冈人家、民风古韵和老街印象三个部分,按照古朴、厚重、典雅、传承、鼎新的陈展理念陈列布展,再现和还原了井冈山人民的古朴风情,帮助我们找回了一些当年在井冈山生活的记忆,也帮助我们的亲友集中浓缩了解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景观,值得一看。</p><p><br></p></h3> <h3>下放四十周年前夕,我们组团回小通探亲,下车伊始首先来到新落成的井冈山市政府大楼前,留下这张合影。</h3> <h3><p>下放五十周年回井冈山探亲,组织者特意安排了一项行程”市政府大楼前合影“。</p><p>同一幢大楼,同一个角度,前后相隔整整十年。细数照片人头,前一张38人,后一张40人,两张合影均”片中有影“的14人。</p><p>依然容光焕发老当益壮,只是岁月不留情,片中人两鬓都频添了不少白发。</p></h3> <h3>井冈山市委副书记杨春霞也来拍照现场和上海老知青见面,表示欢迎和敬意,并应邀和大家一道合影。</h3> <h3><p> 9月10日</p><p> 6:10 到达井冈山火车站<br> 6:30 参观九丰农业科技园<br> 7:30 早餐(实惠酒家)<br> 8:30 参观井冈山知青纪念馆(长路村)<br> 9:30 参观井冈山民俗馆<br> 10:20 市政府大楼前合影<br> 今天的日程安排,从早上6点10分火车接站开始,4小时内完成四项议程五件事,我们一直担心时间不够,但由于拿山镇政府和小通村委会准备充分安排紧凑衔接到位,上午的行程严格按照日程表逐项推进,每一项的误差都被控制在十分钟之内。<br></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