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陆子,是人们对陆羽的尊称,“子”是指道德和学问都堪为师表的人。</h3><h3>陆子是唐代复州竟陵人﹝1﹞,号“竟陵子”;乾镇驿松石湖畔的东冈,是陆子结庐并开始写作《茶经》的地方,因此又自号“东冈子”。了解陆子,就从他那篇以第三人称撰写的《自传》开始吧。</h3><h3>“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道他的生身父母是谁。也有人说他名鸿渐,字羽,也不知道谁说得对。他的相貌像三国时的王粲、晋朝的张载那样难看,说话时还像汉代的司马相如和扬雄那样口吃,可是偏偏才思敏捷,性情急躁,喜欢与人争论,还有些固执己见。不过,要是别人说的很有道理,也能心悦诚服。有时候与人闲坐着,忽然想到有什么事情,不打招呼就离开了,于是就有人说他气量狭小,容易动怒。可是,一旦与别人有所约定,就算是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也不会失约。</h3><h3>肃宗上元初年(760年),在湖州的苕溪﹝2﹞边搭了一间茅屋,读书写作。不与无聊的人往来,而遇到志趣相投的名僧、隐士,却可以畅谈痛饮,不知疲倦。时常坐着小船去到深山古寺,随身只带点简单的衣物。有时候独自一人行走在山野中,念诵佛经,吟咏古诗,时而用手杖敲打树木,时而用手指拨弄流水,流连徘徊,从早到晚。天快黑了,游兴尽了,才号啕大哭着回去。他的性情就是这样子,早先在家乡时,人们就说:‘春秋时,我们楚地就有一个叫接舆(姓陆,名通)的狂人,连孔子和楚王都不理不睬的,陆子恐怕就是现在的楚狂吧。’</h3><h3>陆子三岁时被父母遗弃,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把他捡回寺院里收养。九岁开始学习写作,积公(对智积禅师的尊称)向他传授佛经,讲些脱离世俗苦海的道理。他回答说:‘我本来就没有兄弟,如果出家为僧,也就不会有后代,在儒家看来,这是大不孝吧?我还是想学习儒家的经典,您看行吗?’积公说:‘你知道行孝,很好!不过,佛教的法力,可比儒教的大得多呢!’积公要求他信奉佛教,陆子执意要研习儒学,两个人僵持不下。积公觉得以前对他一味地溺爱,才使他这样任性,就开始要他做各种又脏又累的杂役:打扫寺院,清洁厕所,用脚和泥后涂抹墙壁,背着瓦片上屋顶捡漏,还要负责去西湖放牧三十头牛。</h3><h3>没有纸笔用来练习写字,就用竹片在牛背上比划。有一天,向一位学者问字,学者送给他一册张衡的《南都赋》。陆子并不认识书上的字,就端坐在放牧的草地上,模仿小学生读书的样子,其实也就是嘴巴动动罢了。积公知道了这件事,担心陆子受到儒教的影响越来越深,离佛法会越来越远,就把他关在庙里,叫他修剪灌木,清除杂草,还派了一个年长的徒弟看管他。陆子的心思都在书本上面,神情呆滞,像根木桩,自然忘了干活。看管的人怪他懒惰,用鞭子抽打他。陆子心里叹息说:“日子一天天过去,还是不能理解那本书啊。”难过得泪水直流。看管的人以为他怀恨在心,下手更加狠毒,直到鞭子抽断了才住手。陆子再也无法忍受,就卷起衣服逃离了寺院,投奔戏班。他写了三篇《谑谈》,自导自演,无非是木偶、假吏和藏珠这类滑稽戏。积公追来对他说:‘看来你的佛道是学不成了,可惜啊!不过佛祖说过:我的弟子十二个时辰中,允许用一个时辰了解佛教以外的知识,好让他去制服旁门外道。我弟子众多,现在顺从你的愿望去学习儒道吧,戏就不要再演了。’</h3><h3>玄宗天宝年间,竟陵郡的人在沧浪水边大办宴会,地方官吏把陆子找去,请他搭班演戏助兴。曾当过河南尹的李齐物当时被贬为竟陵太守,见识了陆子的才华,赞叹不已,握手拍背,十分亲昵,还亲手把自己的诗集送给他。汉水、沔水一带的百姓见了,也都觉得陆子很神奇。热闹过后,陆子背着书箧来到火门山邹夫子的别墅读书问业,又遇到被贬为竟陵司马的礼部郎中崔国辅,两人一见如故,倾心交往了三年。崔郎中送给陆子头白体黑、力大健行的牛一头,文槐做的书函一枚,说:‘这牛,是襄阳太守李憕送给我的,文槐书函,是黄门侍郎卢怀慎的故物,我都十分爱惜,可是它们更适合爱好游历的隐士骑坐和使用,所以特地赠送你。’</h3><h3>肃宗至德初年(756—757年),淮河流域的难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过长江,陆子也随之过江,辗转到了吴兴郡,与诗僧皎然结成僧俗忘年之交。</h3><h3>陆子从小就爱写文章,针砭时事,劝人向善。看到别人做了好事,高兴得好像自己做了好事一样;看到别人做了错事,羞愧得像是自己做了错事一样。明知道忠言逆耳,却从不回避,因此也招来很多人的忌恨。</h3><h3>安禄山在中原作乱,他写了《四悲诗》,刘展在江、淮地区造反,他作了《天之未明赋》,社会动荡、百姓悲苦使他伤感至极,痛哭流涕。陆子还写了《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一起装在粗布袋里。</h3><h3>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先生年方二十九岁时作。”</h3><h3></h3><h3>这篇《自传》现在的篇名为《陆文学自传》,还有依据它改写的《新唐书•隐逸•陆羽传》等。有学者指出陆子不应该自称为“陆文学”,《自传》中某些作品的著作年代应该在二十九岁以后,因而怀疑是后人伪托,这是有关陆子的第一个争论点。我赞成朱自振先生在《陆羽著作补遗》﹝3﹞中的说法,明嘉靖《沔阳志》有关记载、晚唐僧齐己的《过陆鸿渐旧居》一诗都证明陆子的确写过《自传》。至于现存文章中出现的疑问,我认为是《自传》在后来的抄录、改写、刻印等流传过程中造成的,这种现象在中国古籍传承中十分常见。</h3><h3></h3><h3>﹝1﹞本书《天门县建置考》载略:唐贞观七年(633年),州治再迁沔阳,属山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再改复州为竟陵郡,属山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复州。宝应二年(763年),州治迁至竟陵。</h3><h3>﹝2﹞苕(tiáo条)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由于流域内沿河各地盛长芦苇,进入秋天,芦花飘散水上如飞雪,当地居民称芦花为“苕”,故名苕溪。</h3><h3>﹝3﹞《陆羽著作补遗》,刊载于1986年第一期《陆羽研究集刊》。</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