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章</h3> <h3>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号令。在共和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上山下乡的大运动。一千七百多万知青奔赴全国各地农村接受再教育。</h3><h3><br></h3> <h3>各地热烈欢送知青</h3> <h3>知青洪流滚滚轰动各地</h3> <h3>这是汕头市欢送知青的场景!</h3> <h3>在这洪流中,我们,小小的一小股来到西培农场培沐队。</h3> <h3>西培农场培沐队</h3> <h3>最先来到培沐队的是天津知青</h3> <h3>天津知青吴碧芬当年的学生照</h3> <h3>陆可成和孩子</h3><h3>陆可成当年在培沐队参演京剧《红灯记》的折子戏,扮演剧中的鸠山,很成功。</h3> <p class="ql-block">雷淑渝在培沐队时间不长,后调往场部宣传队。</p><p class="ql-block">赵玉宏当年在培沐队时参加演出京剧《红灯记》折子戏,在剧中扮演李玉和很成功。后调往农中队。</p> <p class="ql-block">吴碧芬当年在培沐的留影。当年吴碧芬的相貌很象《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女主角,私底下有人称她“古兰丹姆。”</p> <p class="ql-block">刘智竟吴碧芬伉俪</p> <h3>紧接着潮州知青在一九七零年一月四日到了培沐队,共有十六人之多;后来再增加陈楚银。是到培沐队最多的一批知青。</h3> <h3>这是潮州知青中的八个男生。其中五个在培沐才三个月便被调往武装连。</h3> <h3>这是五人调往武装连后与其他队友的合照。</h3> <h3>陈柳明在培沐林段的留影。</h3> <h3>张平在培胜队某处留影。</h3><h3>留着倩仔头,当年的张平可是倩仔一个。</h3><h3>满脸笑容望着远方,一付信心满满,踌躇满志的样子。</h3> <h3>这是杨松钦不同年龄的相片,看岁月这位杰出的雕刻师将他雕琢得成熟稳重,眼光中透着智慧。</h3> <h3>刘宗煌从培沐调往武装连后,再经挑选当兵成为解放军。</h3> <h3>邱镇浩当年是男知青中的老大哥,调武装连后再调到场部中学当教师。培沐队有些职工子女可是他的学生哦。</h3> <h3>颜永秋做饭炒菜手艺不错,当年招待其他队知青做的菜都出自他的手艺。后来成为培沐队的饮事员。</h3> <h3>何春智、李志中是没被选调往武装连留在培沐的“佼佼”者。李志中七二年离开培沐调到农中队。虽然在培沐队时间不是很长,但这是下乡经历的第一站,对培沐的感情却是深厚的。因为在劳动生活中能感受到培沐人的关怀和宽容!</h3> <p class="ql-block">到达培沐队不久潮州知青大多在胶林中留影,在食堂后面坡上,应该是85号林段。</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中另二人,一个是培连队,一个是培安队的,都是潮州知青。</p> <h3>这是潮州知青中的八个女生。聚在一起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当年她们结伴到小溪旁洗衣服,水井边挑水;到小卖部买东西,所到之处都能听到她们的欢声笑语。也拉直了不少欣赏的目光。</h3> <h3>这三人名字可用‘’春秋两花同向荣‘’来概括。</h3> <h3>沈佩兰七一年调场部医院当护士,也曾回培沐队当卫生员。</h3> <h3>这张照片是沈佩兰和其他队的知青到培沐做客。放到哪一看就是知青主题的相片。照片中女知青手上玩的可不是手机哦!当年还没有手机这个名词哩!她们分享的可能是一封信或是一张照片,当时收到一封信照一张相都是一件乐事。</h3> <h3>潘丽珠当年留着一条大辩子,参加演《红灯记》折子戏,扮演剧中李铁梅很是形象。</h3> <h3>沈佩兰回访农场参加场部大楼落成庆典。</h3> <h3>2014年11月潮州、揭阳知青回访西培场。</h3> <h3>培沐回访知青和培沐队老工人合影。</h3> <h3>回到久别的第二故乡,看到久违的水烟筒,虽戒烟多年也要吸上一口。</h3> <h3>看看这吸烟的模样,一点没忘。</h3> <h3>手痒痒也来上一刀,当年的“飞刀手”可不是白练的。</h3> <h3>磨起胶刀来还是挺熟练的。</h3> <h3>找到当年住过的房子,感情依旧在!</h3> <h3>当年种下的菠萝蜜树已经长成大树了。跟它来个合影。但不知当年种的时候有没有许个什么愿。</h3> <h3>找到当年的房子,房子虽小,可它是当年的爱巢哦!来张照片先!</h3> <h3>当年住房依旧在,往事厉历又记起,只是有点人去屋空人事非的感觉!</h3> <h3>永远忘不了第二故乡木薯的味道!特意煮上一锅解解馋回味回味!</h3> <h3>看望当年的连长(队长)。</h3> <h3>刘宗煌回访农场时与老工人合影</h3> <h3>四十年后的我们。</h3> <h3>揭阳知青是7O年八月分配到培沐队的。</h3> <h3>黄林娇到现在一直坚守在西培场,真正扎根在农场。</h3> <h3>树下的袁悦城袁玉江手叉腰眼望远方,一付意气奋发自信满满的样子,张显得青春活力。</h3> <h3>袁黄胶当年是一个活泼的小姑娘,大家亲切地叫她“胶头”。</h3><h3>照片背景是广州的二十七层楼。是当年广州最高的地标性建筑。</h3> <h3>潮州、汕头、揭阳,潮汕三地知青在培沐的留影。</h3> <h3>照片中小孩是知青的第二代,袁玉江的儿子。</h3> <h3>广州知青是分多批次到培沐队的。最先是黄亮初、严悦球从武装连分配来的。</h3><h3>黄亮初当年是政治上较积极较靠近组织的知青,割胶种莱是一把好手,当过连队文书。他多才多艺利用业余时间写谱练歌,出灯谜,热心参与连队的文艺表演。是培沐队广卅知青的佼佼者。回城后参加粤海知青合唱团,参加大型知青主题《岁月甘泉》的成功演出,受到大家的好评。</h3><h3>严悦球在培沐时生活处事就较低调些,但为人诚恳沓实且聰明,好奇而好实践的青年。记得当年他带我到林段外空地挖坑烧炭,就是要看看怎么样烧出炭来,虽然不成功但真的有收获到几块炭。</h3><h3>我探家带个煤油炉回来,当年的煤油炉不大,可煮东西烧水供一两个人用,对知青来说可是好东西。严悦球看到后找来罐头盒子,动手仿制做了一个,虽说不大好用也很成功。如果当年能给他一个实验室,说不定能造出什么高科技的东西来。</h3> <h3>黄亮初</h3> <h3>严悦球</h3> <h3>当年还有一个广州知青江祖因,他是一个人分配到培沐队的。可能是从未到过农村,对一切都觉得新奇,第二天就找一头水牛来骑,想当一下牧童。可没想这水牛没训练过不让骑,结果可想而知肯定吃了苦头。</h3> <h3>张慧健、黄思良、杨卫红、许南光、林杰、王建华6人是到培沐人数较多的一批广州知青。他们是比较活跃的一批,到培沐队后搞起黑板报文艺演出等宣传活动,活跃了队里的文化生活。</h3> <h3>张慧建沓实肯干,对工作认真负责,人也很活跃。负责连队的墙报出版,曾参加场部宣传队文艺。出任培沐队文书,是培沐队最后返城的广州知青。</h3><h3>黄思良刚到培沐时分配割胶,认真学习考了个二级工。平时喜欢写作投稿,后被调到场部政治处宣传科负责报导工作。</h3> <h3>杨卫红来到培沐队后和潮州知青楚银一起被分配当了托儿所保育员。做好保育员的工作也不轻松,每天要比割胶工更早起床准备工作。接小朋友、煲粥、喂食、担水、搞卫生。样样要认真细致,这对刚离开城市的知青是很不容易的。</h3> <h3>这2张可是培沐队的经典照片哦!两个女知青当托儿所的保育员。照片中的小孩而今也已几十岁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时间都到哪去了?</h3> <h3>如果不写上名字谁还能认出相片中小孩是谁吗?</h3><h3>这张相片中的小孩连同拉手风琴的老师都是培沐队的第二代。农场的第二代是优秀的一个群体。</h3><h3><br></h3><h3><br></h3> <h3>广州知青回访培沐队与老工人合影</h3> <h3>与培沐队友互访合影</h3> <h3>当年来到培沐的海口知青只有两人,丁建鸿和吴守义。丁建鸿在队做后勤工作,放牛郎做得很不错。吴守义后来当了小学教师,也为农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当年的小学生为了记住老师的名字,用一句话的谐音概括:五个手指抓鱼。——(五手鱼——吴守义)。是不是很贴切,这些小学生真是调皮得很可爱,不知当年吴守义知道不知道这回事?</h3> <h3>看着沙帽岭倍感亲切!看到水库就想起当年在鱼塘抓鱼🐠的情境!鱼跳、人乱、大人小孩大声叫,大家都亲身体会什么叫“浑水摸鱼”,这场景几十年没忘!</h3> <h3>塞杯水坝(白话读)</h3><h3>98号林段靠河边有一条水坝,建于70年,它是培沐队灌溉农田的水源。是培沐队小孩夏天嬉戏游泳🏊🏻的场所;也是抓鱼🐠摸虾的好地方。</h3> <h3>培沐桥</h3> <h3>培沐桥建于80年代。桥下溪流是由香岭溪和培胜溪交汇而成,当年未建桥时每天割胶都要漟水过河,极不方便。</h3> <h3>培沐桥</h3> <h3>培沐队的水塔</h3> <h3>培沐队的水井</h3><h3>60一一7O年代,培沐队在路口大枫树下面挖了一口大水井;到了80年代初又在86号林段旁边挖了一口井。但用的时间不长,用的主要是枫树下的那口井,直至现在它仍然是培沐人的饮用水源。</h3> <h3>培沐队的胶水房</h3> <h3>职工住房</h3> <h3>培沐队边上的小溪,当年在这里捞鱼摸虾,洗过衣服。劳动归来在这里洗掉一身疲劳。</h3> <h3>忘不了培沐的山山水水,忘不了的培沐的一树一木,更忘不了的是教会我们劳动枝能、教会我们为人处事正确对待生话的培沐老职工;与他们一起工作生活朝夕相处,我们学到了他们任劳任怨坚韧不拔的高尚品德。让我们在以后面对人生道路得益良多。</h3> <h3>广州知青与潮州知青在潮州广济楼前合影</h3> <h3>韩江边中国四大古桥之广济桥前</h3> <h3>培沐、培源二队,广州潮州二市知青在潮州开元古寺合影。</h3> <h3>后记</h3><h3>培沐誌——知青篇记录各地到培沐的知青,有些没能联系到本人和收集到相片,也未能作文字说明。本篇中的文字都是善意的,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请提出修改。篇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充增加,只是欠缺资料,希望知情者提供。</h3><h3>在此向为此篇提供资料和意见的乡亲们表示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