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系列1: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孙悟空一辈子都是个 如果教师没有惩戒权,教室里的熊孩子会越来越多。

黄文卫

<h3><b><font color="#ed2308">  前言:</font></b><br></h3><h3> 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孙悟空一辈子都是个泼猴。 如果教师没有惩戒权,教室里的熊孩子会越来越多。 如果家长不会管不舍得管,更舍不得让孩子舍弃没有底线的任性和骄气而去树立规则意识,那么社会上出现的“啃老族”、超级巨婴、“霸座男”等奇葩垃圾就不足为奇了😥那么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了,谁种的苦果自能让ta自己享了……<br></h3> <h3>小时候看西游记,孙悟空上天入地,大闹天宫,无人能敌,潇洒任性,恣意快活。 自从跟了唐僧取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稍有逾越,便口念咒语,痛得满地打滚。 于是,真想有个办法,能够把美猴王头上那个紧箍摘掉,让他恢复自由之身。 等年龄渐长,发现吴承恩老爷子写那个紧箍咒,其实另有深意。 尤其是等自己长大做了老师,发现如果从教育的角度解读,紧箍咒是西游记里不可或缺的一样东西。 可以说,西游记好就好在有一个紧箍咒。<br></h3> <h3>做一个假设,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孙悟空会不会修成正果? 答案显然是不会。 当年唐僧刚把孙悟空从五行山下救出来,孙悟空就打死了六个强盗。 唐僧批评了他几句:他们虽然是强盗,但也不是死罪,你这么厉害,把他们退去便了,怎么能都打死呢? 结果,孙悟空不爱听了,一个筋斗云就没了影,跑到东海龙王那儿喝茶去了,直接把唐僧晾在了半路。 幸亏,观音菩萨给唐僧送来了紧箍咒。 东海龙王又劝孙悟空说,“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孙悟空才回心转意,回到了唐僧身边,顺着菩萨设下的套戴上了紧箍。 从此,他一犯错,唐僧就念紧箍咒,孙悟空只好保着唐僧去西天取经,人生才渐渐踏上了正途。<br></h3> <h3>孙悟空取经前的人生是什么样子? 只不过是占山为王,与牛魔王等妖魔鬼怪吃吃喝喝,称兄道弟。 而取经之后,他功德圆满,成为了斗战胜佛。 可以说,从人生的境界来讲,取经后和取经前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可同日而语。 <b>如果孙悟空的头上没有紧箍咒,他就会天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就不会好好保唐僧去西天取经。</b> 如果孙悟空不去西天取经,当然也就不会修成正果。 可见,对于<b><font color="#ff8a00">孙悟空的成长,紧箍咒至关重要。</font></b><br></h3> <h3>当然,我想说的是现在的教育。 每个人都知道,对于天底下的孩子来讲,学习是人生的正途。 但没有人天生就爱学习,就愿意受约束。 在他们的头上,也应该有一个紧箍咒,让他们的心里有所畏惧,才可能有所成就。 这个紧箍咒,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教师的惩戒权,就像孙悟空犯错误了唐僧会念紧箍咒一样,学生们犯错误了,老师一定要按规定进行惩罚,这样,他们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君不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学生犯错误了无人能管,而老师一旦在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稍有不慎,往往会受到严厉的处理。 这样的例子太多,也太让人心寒,不举也罢。<br></h3> <h3>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孙悟空一辈子都是个泼猴。如果教师没有惩戒权,教室里的熊孩子会越来越多。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似乎没有人愿意懂。 很多人只知道说,孩子还小啊,应该惯着才行,都21世纪了,要快乐教育才对。他们忘了,规则才是教育的基础。 其实唐僧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大多是孙悟空刚入师门的时候,集中在取经的前半段。 那时候,孙悟空动不动就野性大起,或者杀生害命,或者叫着离开,破戒犯错。而当孙悟空诚心取经后,唐僧就没再念过。 唐僧最后一次念紧箍咒,是在真假美猴王那一回,为了分辨谁真谁假才念了一次。 <b>一般认为,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心魔,孙悟空最后打死了六耳猕猴,其实打死的是自己错误的念头,从此真正走上了正途。</b> 以后孙悟空不再犯错,当然唐僧也就不必再念紧箍咒,此时,紧箍已经无用。 同样,让教师有惩戒权,给学生树立规则,最终结果是孩子们都健康发展,没有人受到惩戒。 能够让人成才的条件不是无法无天,而是有所约束。也许,这就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带给我们的启示。<br></h3> <h3><b>教不严,师之惰 管学生,是老师的权利,更是义务,“不了解惩戒,老师就放弃了一部分自己应尽的职责”。<br></b></h3><h3><b><br></b></h3><h3><b>惩戒要有尺度、温度、限度</b> 惩戒是人生成长中的一味良药,它可以使人清醒,在歧途上止步。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对教师而言,主要是把握惩戒的尺度与方法,明确惩戒的目的是使学生健康成长,而不是泄私愤。惩戒应以良知为前提,以信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给予学生幸福快乐的生活。 <b>首先,惩戒应注意“尺度”。</b>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惩戒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因此,在进行惩戒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尺度,切忌因一时冲动导致“惩戒过度”,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如何把握惩戒的尺度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有效的惩戒经验。 <b>其次,惩戒应带有“温度”。</b>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惩戒,作为诸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要想真正实现最终的教育目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爱。真正有效的惩戒教育,不仅要有严格的 “尺度”,更要有适宜的“温度”。单一的“物理惩戒”除了粗暴地给被惩戒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还极有可能在他们的内心播下仇恨的种子,这无疑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要超过尺度;二是惩戒结束后,必须做好关心、沟通工作,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就是说,在实施惩戒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受到惩戒的原因,更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实施惩戒教育的根本目的,努力使惩戒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b>除此之外,惩戒必须设定“限度”。</b>相对于其他教育手段,惩戒教育其实是一种“非常规”的方法。作为“非常规”的教育手段,其使用自然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从适用对象上看,应该进行一定的筛选,也就是说,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惩戒这种教育手段。 <b>写在最后:</b> 教育不能“一味发糖”,也不能仅是“辞严色厉”,摒弃这两种极端思维后,或许还有一条“中间道路”,那就是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 保证老师“戒尺拿得稳,腰杆挺得直”,加强师生、家校之间的信任感,应成为整个社会努力的方向。<br></h3> <h3><b><font color="#ed2308">  想看更多精彩,请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做温暖的教育,与更多信阳教师一起学习与交流。</font></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