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特别是1966至1971年、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对工艺美术生产都产生了特殊的冲击、故形成极其鲜明的时代特点。</h3> <h3>随着文化大革命的风云变幻、历时十年的《文革壶》也呈现出多种风貌、一般以1972年为界限、先后出现两个阶段。</h3> <h3>第一阶段:文化大革命前期是1966至1971年,时代的主旋律是破旧立新、否定传统。宜兴紫砂工艺厂只生产普通商品壶、铬文也只能是毛主席像、语录、诗词。刻画也只能是样板戏、红卫兵、工农兵形象以及毛主席诗词竞境画等。</h3> <h3>第二阶段:1971年下半年,国家对工艺美术生产的政策有改变,周恩来总理指示只要不是反动的、黄色的、丑恶的、都可以组织生产。并号召工艺美术行业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思想的指导下,紫砂壶的面貌立刻有了很大的变化。</h3> <h3>《文革壶》有其特壶形样式,传统式居多。据壶谱和有关资料可知,最常见的壶式有:分号直形壶(原名洋桶壶)、龙蛋壶(原名寿星壶)、大八分、小六方、传炉壶、海棠壶、竹段壶、竹鼎壶、合梅壶、原形壶等。</h3> <h3>朱可心制梅报春文革壶</h3> <h3>《文革壶》题材政治色彩很浓。文革时期,社会上强调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钢。因此,政治口号、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以及毛主席肖像、韶山日出、愚公移山、样板戏剧等都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于是紫砂壶艺人便将这些事物掇选,镌刻壶上。</h3> <h3>'盖内款顾景舟制</h3> <h3>顾景舟、周桂珍合作文革壶</h3> <h3>顾景舟文革壶</h3> <h3>顾景舟六八年制</h3> <h3>典型文革壶</h3> <h3>文革、中国宜兴款日式横把对壶</h3> <h3>迎春文革壶</h3> <h3>李昌鸿制文革壶</h3> <h3>绝大多数《文革壶》采用石膏模具制坯、很少是由全手工捏制。</h3> <h3>《文革壶》的工艺师。文革壶虽然档次底,但质量普遍好,而且有的还是出自名家之手。</h3> <h3>由于当时以生产一般商品壶为主、很多枝艺很高的老师傅也都参加一般商品壶的制作。</h3> <h3>当时制作《文革壶》的艺人有洪芬、碧芳、顺仙、跃进、周桂珍、吴瑞华、周洪仙等。这些人中有的当时只是学徒、也有是工艺师,但现在其中不少人己经成为了美术工艺大师和制壶名家。</h3> <h3>《文革壶》中不少是出自名家甚至是大师级的人物手。例如、顾景舟、周桂珍、紫砂七老之一的朱可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制作过近百把《矮竹苞》紫砂商品壶。</h3> <h3>典型《文革壶》</h3> <h3>文革梅桩壶</h3> <h3>《文革壶》当时壶体刻有毛主席像、革命字画、如:大海航行靠舵手、三面红旗指方向、红花怒放等。</h3> <h3>《文革壶》具有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内容的史料性,壶器质量的参差性和珍贵性、决定了其县有历史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升值空间。</h3> <h3>文革壶底款。70年代初,随着外销任务增多,宜兴紫砂开始在壶底盖《中国宜兴》制造地款,一用就是近十年。70年代以后一段时期内,也钤制壶人的名款,这主要是为了半成品的检验需要。</h3> <h3>文革网球壶</h3> <h3>本人收藏的周桂珍款紫砂壶。</h3> <h3>底款</h3> <h3>本人收藏</h3> <h3>底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