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老家的大北沟

淡泊宁静

<h3> 羊山镇四台营子村、中营子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传的老屋座落在狮形的山脚下,源于云蒙山的河流从我家门前淌过,蜿蜒几十公里汇入小凌河。它虽然较为偏僻,但它不愧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称谓。在旧社会时就被人们戏称为二沈阳,雅号的来历是,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开放意识就比较强,旧社会时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沈阳经商作买卖,开小作坊,自然把沈阳的风土人情带到四台营子,因此而得名。</h3><h3> 大北沟是中营子的母亲沟,它无私的哺育滋养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北沟是两山夾一沟的地形,从沟口到沟里长约三公里。阳坡:从一道沟一直排到六道沟。阴坡:则有阴坡、夾心沟、盘登沟、大阴坡,与阳坡遙相呼应。沟底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山泉溪流。沟底两侧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参差不齐的20O多亩山地,七零八落的分布在这里。在往上就是自然生的荆条荒草灌木等。</h3> <h3> 提起大北沟,它所有的沟沟岔岔、地块、山峰,就像一部纪录片牢牢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回放起来,可以说是感慨万千。</h3><h3> 记得七岁那年,父亲因患肝硬化病逝于河北省青龙县委书记的任上,父亲的不幸英年早逝,彻底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由此家道中落,特别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天灾人祸,一起向我们袭来,而坚强伟大的母亲挺起腰杆,担起了拉扯三个孩子的千斤重担(大哥当时不过16岁)。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回想起来母亲当时是多么的不易,为了儿女意志有多么坚强!亲身体验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那样的无私奉献,奋不顾身。</h3><h3> 上学后,不负母亲期望,成绩优异,品学兼优。然而文革开始,停课闹革命,回生产队当了一年驴倌。放驴,踏遍了大北沟的沟沟岔岔。当时十几岁,对事情似懂非懂,狹隘、偏见。到现在才真正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当时放驴,出工挣分,为母亲减轻负担,觉得是最大的欣慰,后来还是在母亲的逼迫下,重返校园,念到当时的九年级。在这几年里,近乎于半工半读。放学放下书包就是干农活、搂柴禾、挖野菜。星期天寒暑假,一天不落在生产队出工,挣分,离不开大北沟,跟大北沟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是那样的勤奋劳作,也未能摆脱贫穷连饭都吃不饱的窘境。所以当时为了改变生活,摆脱贫困,立志一定要走出去!一九七七年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干上了月薪三十元的工作,携妻儿、老母,告别老家,开始了新的生活。</h3><h3> 八O年以后改革春风吹遍了神洲大地,我的家乡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时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在家种地。地还是那些地,粮食吃不了。特别是荒凉的大北沟,变成一片绿洲。春季里山花烂漫,秋季里瓜果飘香,绝迹多年的山鸡野兔到处肆意横飞乱蹦。</h3><h3> 恰值八月金秋,满山遍野略显金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h3><h3> 离开家乡后,虽然每年不只一次回老家看望兄嫂,祭奠先人,但不曾一次登临大北沟。</h3><h3> 九月十三日凌晨,携妻子迊着第一缕阳光,踏着略带露珠的草丛,呼吸着充满瓜果、青草气息的新鲜空气,怀着无比眷恋的心情,开始了阔别三十多年的大北沟之旅。</h3><h3> 记忆中的荒凉,完全淹没在满山遍野的瓜果梨枣、茂盛的荊条灌木杂草之中。起早摘枣的、收玉米的,脸上掩不住幸福的喜悦。</h3><h3>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党的惠民政策,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让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h3><h3> 作为离家在外的游子,未能为家乡发展变化作出任何贡献,深感惭愧!衷心祝愿我的家乡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父老乡亲永远幸福安康!</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