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九十五中学 初一八班纪念下乡50周年

我爱我家

<h3> 1968年的9月23日,我们沈阳市九十五中学初一八班全体同学,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伟大号召。在学校的安排下,整班下乡到当年号称东北的南大荒盘锦。</h3><h3> 时至今年九月整整50年了,我们在盘锦农村虽然不足十年,但是我们那时才十六七八岁,尚未成年,可以说我们将宝贵的青春,贡献了那里。</h3><h3> 当年农村艰苦环境和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锻炼了我们影响了我们,使我们虽然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文化知识教育 ,但是我们过早的学到了劳动技能,生活的自理自立能力。收获了坚韧不拔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宝贵精神。我们不会忘却那个年代,不会忘却为之奋斗的人生经历,和曾经奋斗过的第二故乡,以及那里的勤劳纯朴的农民。所以,我们才倍加渴望在时隔半个世纪的今天搞一次纪念活动。</h3><h3> 金秋九月美好时光收获季节,我们一年八班的同学和与我们一起劳动生活,朝夕相处的知青朋友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于九月15至16日,来到了盘锦大洼,回访了代家四队,站在了我们曾经艰苦创业开荒造田,辛勤耕作多年的胜利二号青年点的土地上。为了表达此情此意,大家极积主动参与撰写诗词编排节目,使本次活动搞的精彩热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名符其实的纪念活动。</h3> <h3>全班的50多名同学下乡到盘锦的唐家农场,今天有22名同学来参加纪念活动,他(她)们是:</h3> <h3>王立夫</h3> <h3>王君</h3> <h3>马玉芳</h3> <h3>李志根</h3> <h3>张文芳</h3> <h3>李克敏</h3> <h3>商金芝</h3> <h3>辛石</h3> <h3>张丽英</h3> <h3>王绪平</h3> <h3>郭玉环</h3> <h3>陈革</h3> <h3>韩书新</h3> <h3>胡娟</h3> <h3>何芳洁</h3> <h3>韩宪友</h3> <h3>张世佩</h3> <h3>付宝琴</h3> <h3>杨玉才</h3> <h3>杨玉春</h3> <h3>邴士贤</h3> <h3>侯振杰</h3> <h3>这次活动受到了当年和我们共同奋斗和生活的知友老大哥大姐以及小老弟小老妹们的关注,特邀请她(他)们和我们共享这一难忘的快乐时刻。他们是:</h3> <h3>陈润之</h3> <h3>陈凯宁</h3> <h3>杨桂珍</h3> <h3>李桂琴</h3> <h3>李长生</h3> <h3>张钦成</h3> <h3>时志奎和邵德阳</h3> <h3>特邀佳宾杨玉春同学的爱人李彬女士</h3> <h3>在乘坐的中巴车上,群主马玉芳和侯振杰交谈活动的程序,游览观光以及大家的食宿安排等事宜。</h3> <h3>一路上同学们群情激昂,多年不见的同学,昔日的好友闺蜜兄弟姐妹,今日同车臂膀相连话语连篇,车厢里充满着欢声笑语。</h3> <h3>中巴车开到了盘锦境内了,站下来留个影吧,盘锦——我们的第二故乡,今天我们回来了!</h3> <h3>看当年老知青来到盘锦多么激动</h3> <h3>“盘锦大地红烂漫,辽河两岸尽朝辉”!这是当年特别熟悉的口号。如今我们踏上这片土地,过去真没看见哪红哪烂漫,可是今天真的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红色大地。我们站在这广阔的红色海滩,展开“沈阳市九十五中学初一八班下乡50周年”红色横幅,穿着胸前凸显“沈阳95中学1.8下乡50年纪念”中国蓝的标志服,脖子上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开始盘锦红海滩的观光游览。同学和佳宾们兴奋不已,开始了狂拍海照,好不热闹!</h3> <h3>金色的五星镶嵌在红色海滩,宛如国旗罩大地,祖国在我心中,必须留个影</h3> <h3>镰刀斧头立在红色海滩,犹如中国共产党党旗召示着人们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两位老党员感慨激动,站在党旗边举起右手,心中在重温入党誓词</h3> <h3>这是郭玉环和邴士贤,是我们一年八班的男女同学。她们在漫长的劳动中产生了感情,组建了家庭成为恩爱夫妻,她们把青春献给了盘锦,将汗水洒在了辽河油田,如今从石油战线退休,她俩恩爱如初在盘锦市幸福的享受着退休生活</h3> <h3>  大家用一个上午的时间,首先参观游览了闻名遐迩的盘锦红海滩景区,看着这广阔的美丽红海滩,心情无比兴奋。当然也有感叹:这么好看的景色,在盘锦当知青那么多年,愣没听说也从未看见过。今天我们重返盘锦,终于领略了这美丽的自然奇特景观。</h3><h3> 下午四点我们开始了《沈阳市九十五中学初一八班纪念下乡50周年》的纪念活动仪式。</h3> <h3>纪念仪式上全体成员合影留念</h3> <h3>侯振杰担任本次活动主持人,宣布“沈阳市九十五中学初一八班纪念下乡50周年”仪式开始!</h3> <h3>首先由原一年八班班长,盘锦地区唐家农场胜利大队二号青年点,一连首任连长王立夫讲话。他的讲话,深情的回忆当年经历,热情洋溢的叙说同学们的友谊,和对同学们提出亲切衷恳的希望。</h3> <h3>陈润之是高三老大哥,和我班同学在同一大队的同一小队,和我们一年八班的同学感情至深,这次特邀请老兄参加我班活动,请他给予我们摄影拍照。老大哥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h3> <h3>仪式的第二项议程节目表演:这是第一个节目,由侯振杰编写的三句半“感叹”,李志根、张文芳、王绪平、杨玉春四个人诙谐幽默的表演,博得同学们的震震掌声。</h3> <h3>由商金芝创作编写的散文诗“知青岁月的回顾”,在作者本人和李克敏、马玉芳、王立夫四个人的深情凝重,声情并茂的朗诵下,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难忘的“蹉跎岁月”。</h3> <h3>这是陈凯宁,她和润之大哥一样,是我们班非常要好的朋友,。她给大家带来了情深意切,朴实感人的当年在代家四队,历历在目的一个个劳动、生活、知青人和老农的行为举止,人际相处的场景片段的精彩绝伦的,散文诗朗诵。她的表演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赞扬。</h3> <h3>知青年代已成为历史。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也要跟上网络的脚步,这两年我们班也建了一个微信群,命名“659518同学群”,两年多使我们的同学有了广泛的联系,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微信群网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快乐的东西。商金芝的感受颇深,为此,她借用望月这个美妙的曲调,创作了我们的同学群歌。这是由她和韩书新、辛石、杨玉春现场演唱的“群歌”,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h3> <h3>结束了知青年代的生活,在40几年的城市工作生活中,何芳洁养成极积向上乐观的良好生活习惯,看她表演的太极扇功夫堪称大师级水准。</h3> <h3>李克敏在工作岗位可称为女强人,退了休仍然保持旺盛的精力,不仅为女儿家做好全面的后勤家政服务工作,而且自身追求高品味的生活质量。瞧,她的观音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夫</h3> <h3>这是特请的佳宾张钦成给大家现场演唱的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演唱字正腔圆,唱毕大家热烈鼓掌致谢</h3> <h3>杨玉春是我们班同学中出现的唯一的大学教授,退休了也追求文艺方面的生活情趣。看,他现场演唱的名曲“鸿雁”多么投入。</h3> <h3>韩书新是我们班的优秀女高音歌唱家,经常在同学群给大家献歌,在今天现场她给同学们高唱她的拿手歌曲“爱琴海”,四名同学情不自禁的为她伴舞助兴。她精彩的演唱赢得全场热烈鼓掌。</h3> <h3>纪念下乡50年,回顾过去,我们不忘成长历程。展望未来我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稀之年。但是,我们不怕老,不服老。生活对我们知青人,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永远走在大路上,让我们一起高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乐观勇敢的面对生活。</h3> <h3>一个半小时的纪念仪式和文艺节目表演结束了,接下来让我们共进晚宴。举杯畅饮,庆贺全体同学大团聚!干杯,祝一年八班纪念下乡50周年活动圆满成功!</h3> <h3>紧张热烈的纪念活动仪式和节目表演结束了。晚宴后大家开始泡温泉、游泳、喝茶、聊天、唱歌等自由自在的休闲放松。</h3> <h3>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几个老哥们,迎着朝阳清晨慢步来到了阔别40多年的,我们永远忘不了的胜利二号青年点的地方。可是这里过去青年点的影子,千亩稻田,早已荡然无存。而被清澈的东湖大水面、宽广的公园广场、市民休闲亭阁以及幢幢而立的各大党政机关办公楼堂所替代。</h3> <h3>慢步老地方看见一位老者在轮滑晨练,我们和老人家攀谈小会儿,他向我们简单的讲述了这里的变化。</h3> <h3>我们曾经在这里创业,开垦稻田</h3> <h3>老哥俩把青春献给了这里</h3> <h3> 1968年的9月23日,我们一年八班和三年八班的两个班的同学,被安置在盘锦地区唐家农场代家大队的第四小队。5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访代家四队,这里已今非昔比 ,再也看不见当年的泥土平房,老百姓早就不吃泡子里的水了,在房屋里就可以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村里的街路全都铺上了沥青板油,地里虽然种的还是水稻,但是产量与我们当年种地时没法比了,当年的产量连纲要都很难实现,可现在早已经过黄河跨长江了。</h3><h3> 50年过去了,这里的老农工大部分都故去了,我们当年的老房东陈良田老两口再也看不见了。幸运的是还有几名长寿的老人健在,而且精神矍铄思维正常,他们没有想到当年的知青来看望,所以有点激动,很高兴与我们亲切交谈,合影留念。</h3> <h3>这是当年的小队长,受人尊敬的王庆桥老人家,现已88岁了,与时任知青干部的李克敏亲切交谈合影</h3> <h3>杨玉春同学与王庆桥老人家合影</h3> <h3>这是当年代家四队大名鼎鼎的代有权队长,如今已83岁了,但是身体非常好。就是这个人对知青的管理的不仅严格,而且时间最长,他和知青彼此之间都很了解。今天大家来看他心情好高兴,与大家合影留念</h3> <h3>两位漂亮的女知青和代队长照相,乐的老人家合不上嘴了</h3> <h3>这是当年代家大队的领导干部王庆新今年已81岁和我们交谈合影</h3> <h3>这是王庆新的儿子,小名叫大明,当年是个小屁孩,陈凯宁可没少抱他,如今已是爷爷辈的老夫了,见了陈凯宁还有点腼腆呢</h3> <h3>忘不了蹉跎岁月。王君付宝琴来到这里,驻足当今仅存的当年的一点点遗迹,老姐俩相拥拍照</h3> <h3>这里是我们下乡的第一站,虽然时间短暂(第二年我们调往胜利大队二号青年点),可是这里是我们人生路,从学生变成劳动者的起点,是一生忘不了的地方。</h3> <h3>站在这里——我们就在这,开始了人生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h3> <h3> 这次我们九十五中学一年八班纪念下乡50周年活动,在全体同学和佳宾们的共同努力下,在李志根的慷慨赞助下,纪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两天时间很短暂,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依依不舍的结束了聚会,一段时间还沉浸在相聚的欢乐时光里。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让我们停止激动的心情吧,恢复往日的平静生活。</h3><h3> 同学们,朋友们,让我们保重身体,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继续谱写“浪漫夕阳”。</h3> <h1> 美篇后记</h1><h3> 纪念活动结束了,根据大家的要求将这次活动的资料,整理编辑成美篇像册。几天来大家反复观看,截止写本后记时,该篇点击率已超过600多人次,说明大家百看不厌。不仅如此,而且随看,心中不断产生遐想,在该美篇评论框里表达了参加纪念下乡50年活动的感悟,以及对当年蹉跎岁月的回忆之情。咱们的学生时的班长,下乡后又是我们队的首任连长王立夫更是感悟深刻,因为写的文字太长,装不进美篇评论框,故添加美篇后记。下面是王立夫班长自己的原文:</h3><h3> 看了美篇又沟起思绪万千,两天的相聚浓缩了50年的时光。老同学的重逢,再次燃起青春火焰。曾有同学问我:过去的岁月,为什么还要这样的隆重的回忆纪念?我又糊涂又念旧,我说:糊涂是因为浮想联翩,念旧是情感依然。</h3><h3> 同学们:不要嘲笑自己忘乎所以的疯癫,不要怀疑我们诚挚的情意!</h3><h3> 举杯吧,同学,伙伴!</h3><h3> 放歌吧,兄妹,学长!</h3><h3> 让我们为下个十年再相会,积蓄能量再次拥抱!</h3><h3> 我们的同学群主马玉芳,在纪念活动结束后也发表了,对50年前下乡那段经历的感慨,并对同学们提出了亲切衷恳的希望。下面是她的原文:</h3><h3> 两天的相聚,依依不舍,美篇的制作,难以忘怀的记忆。五十年前,告别了家乡,远离了父母,来到盘锦,成为知青。开始了新的生活,从那天开始改变了我们每个同学的生活和梦想,酸甜苦辣风风雨雨伴随着你我。回想那段日子,是多么的不易。记住那段日子吧!我可爱的同学们,拉起手要好好生活。人生有几个五十年,常来常往吧!知青友谊地久天长!</h3><h3> 我们班辛石同学也发来感言,收录如下:</h3><h3> 悠悠50载,绵绵同学情。昔日风华正茂的少年,今天白发相间的老人,满怀激情欢聚一堂。</h3><h3> 一年同窗中学生,两年文革红卫兵,多年知青未了情。那年月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悲、同喜、同命运。让我们这代知青成了命运共同体。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居什么岗位,依然牵肠挂肚。一日同窗,终生惦记。希望老同学各个身体健康,越活越年轻。</h3> <h3>  商金芝看了美篇仍然浮想联翩发表以下感言:</h3><h3> 难忘的知青岁月,怀念知青的情意,重温知青的梦想,找回知青的感觉,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也顺应了历史,是知青挑起了国家的重担,经过农村生活的磨炼,千锤百炼成为国家的栋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有用的人才与精英,要让历史记住老三届这些优秀的儿女们,我们的付出是无怨无悔的!一一一三丫执笔<br></h3> <h3>  老大哥陈润之回访代家四队,心中浮想联翩随即写出两篇巡礼短文:</h3><h3> (一)不了情</h3><h3> 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我们又回到半个多世纪的少年时代。时光让我们增添了岁月的痕迹,却让我们的心里更加年轻。哦,当年我们还在抱着五岁的大明小朋友,重逢时己是五十五的爷爷辈。満脸的皺纹,黝黑的脸庞,只有他那双眼睛仍充满着童年时见到我们时的那种喜悦与纯真。无论我们中的男女,无不异口同声的说“大明!我抱过你!”或许这就叫岁月,这就叫流驶,这就叫不了情!一一提到的熟悉的与我们同龄人大多故去!唯有心中的王庆桥队长高龄近九旬依然健在並在家中见到!一提起熟悉的名字,他居然还记得,只是与面孔相对变得陌生,.....别了代家四队的父老乡亲!别了我心中梦绕的第二故乡!</h3><h3> 2018、9、16心泉随笔供稿<br></h3> <h3> (二)五棵树 来到唐家农场代家四队,一切都变了模样。昔日的泥土路被柏油马路所代替,记忆中泥土房荡然无存,竖起了顺马路盖起连片的白墙造面的砖瓦房。凯宁邀着我在大明的指引下来到当年一起来的五名知青相约种下五棵树的地方,还记得种完树后说过的话,当我们老了的时候一定要看看那五棵树长的如何!那几棵树还健在吗?它们生长的怎样?它是代表了我们的小秘密呀,那是我们纯洁友谊的像征!到了不远处道路被封堵,无路可绕,只能眺望远处的希望。无论怎样的看,那儿光光的长満的一片草,见不到树的影。我们失望了,但愿那几棵树或成房木梁永存!我遗憾地走了,带走我对这片热土的眷恋,再见!让我心中的梦不要破碎,永恒的爱与梦!</h3><h3> 心泉随笔 供稿</h3><h3> 2018年9月17日<br></h3> <h3> (三)再谈纪念活动的感受</h3><h3> 纪念下乡50周年的盘锦之行已过半月有余,可还在脑海中过影。看美篇不独是其中的相片淸晰、文字畅漓,情感真挚,更是身在其中、历经过程。我们的青春年华共同在盘锦大地付出,那片热土、那份真情。纪念活动中商金芝的散文诗、陈凯宁的叙事诗,还有每个人的歌声、每个同学发自内心的真情的流露、克敏和芳杰维妙维肖的表演,三句半令人捧腹、四人小合唱歌词的改编、老连长铿锵的演讲,京剧唱腔仍在耳边回响,更有李治根的赞助、群主的精心安排,........什么叫同学谊、战友情这次活动表现淋漓尽致,珍惜吧永远的纪念!</h3><h3> 润之于2018、10、3随笔<br></h3>

我们

同学

盘锦

知青

八班

下乡

纪念活动

当年

纪念

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