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75)---泰宁古城(20180326)

魏萍

<h3>  一个小城、1340年历史、两个红绿灯、几十辆出租车、不足10万人口,却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36平方公里的水上丹霞,12000平方米江南最大明代民居群、拥有一条保存完好的红军街......这里,就是福建泰宁,一个皇帝赐名的小城。</h3><h3>  帅哥是个“五A控”,岂能错过这个奇特的小城。在我的印象里,它真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小城。</h3> <h3>  果然,这个小城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现代的繁华,它没有徒有虚名,没有让我们失望。这样一座出行、居住、饮食、停车都很方便的小城,是我们最青睐的地方,故而在这里停留了3天。</h3> <h3>  泰宁古城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泰宁县城关,方圆面积226.5平方公里。不仅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还包括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h3> <h3>  泰宁还有一个最值得炫耀的地方,即泰宁丹霞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中重要组成部分。</h3> <h3>  我们首先要游的地方是泰宁地质博物苑。</h3><h3>  这个文昌门是我们在去博物苑途中经过的地方。</h3><h3>  </h3> <h3>  泰宁丹霞位于泰宁县境内,由金湖和上清溪南北两大片区组成,总面积234.8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110.87平方千米,缓冲区124.01平方千米。</h3><h3>  2010年8月2日,“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第40个世界遗产。</h3><h3>  “中国丹霞”是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和贵州赤水等6个提名地组成。</h3> <h3>  我们一路游下来,听到看到最多的是“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何为丹霞地貌呢,我把网上查到的资料和照片引用进来,以科普一下。</h3><h3>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h3><h3>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h3><h3>  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h3><h3>  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h3><h3>  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h3><h3>  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h3> <h3>  丹霞,是具有神奇力量的自然,给中国这片土地最为特别的情意。她是中国最明亮的一抹赤红,如同天空朝着生养我们的大地,摁下的一枚传世印章。</h3><h3>  丹霞地貌是完全由中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地貌类型,而更令人惊喜的是,整个地球上,这种红色地貌景观分布最广泛的区域恰是中国。</h3><h3>  1928年,地质学家冯景兰在中国广东省北部山地进行野外考察时,被仁化县丹霞山密集分布的红色崖壁所吸引。</h3><h3></h3><h3>  因为之前从未有过对类似地貌类型的地质记录,冯景兰就以丹霞山中的“丹霞”二字将其命名为“丹霞层”,并以巨大的热情展开对这一全新地貌的学术研究。</h3><h3></h3><h3>  那一年,冯景兰刚刚30岁。他或许不曾意识到,自己无意间叩开的这座丹霞之门,背后掩藏着多少光彩夺目的宝藏。</h3><h3>  </h3> <h3>  我们抱着极大的热情,带着无限的期待,骑行了四公里来到博物苑。可是,来到这里的情形,就如同这阴霾的天空,一下子给我们热切的情绪,蒙上了一层阴云,这里令我们大失所望。如果只是没有游人,我们不在乎,只要有我们所希冀能看到的东西,我们乐得清静。</h3><h3>  可是,这里给我们的感觉是徒有虚名,让我们白白跑了冤枉路。</h3><h3>  四个字“不敢恭维”。</h3> <h3>  偌大的博物苑,只有我们两个人。里面的内容完全与“博物苑”这个大名头不相匹配。</h3><h3>  但是,我们俩是谁呀,那也非常敬业地游玩了大半个上午。</h3> <h3>  我们来到博物馆,虽然开着门,但里面没有工作人员,也没有灯光,黑乎乎的。</h3><h3>  恰巧从远处过来一个工作人员,还很负责任,找到管理这里的人,为我们打开灯光,我们才得以在里面参观了关于丹霞地貌的一些介绍资料和图片。</h3> <h3>  这个展馆此时就为我们俩专门开放的。</h3> <h3>  园区里就是这样冷清甚至有些荒芜。</h3> <h3>  园区对岸是在建的一些民居或者是商业区,拍照还是不错的背景。</h3> <h3>  我们从博物苑出来,就回到了中心街区。看看时间尚早,我们决定逛逛泰宁城。</h3><h3>  邂逅真是一种意外的幸福。我们走过这座同心桥,不远处竟然走到了红军街。</h3><h3>  难怪这座桥的名字这么有涵义。</h3> <h3>  我站在桥上拍下的这张照片很有意味,大有穿越之感。</h3><h3>  一桥分隔两世界。桥北是现代化的县城,桥南就是泰宁古城。而红军街就在桥南的另一端,一个不起眼的巷子里。</h3> <h3>  这是古城部分。</h3> <h3>  这是如今的泰宁县城。</h3> <h3>  泰宁县文物古迹众多,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h3><h3>  它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h3><h3>  “朱德、周恩来旧居”和大批珍贵的文物都保存完好,规划建设的新徽派翘角仿宋古城建筑更是别具一格。</h3><h3>  我们从同心桥下来不远处,就看见了这块大石碑,石碑后面是一座巨大的组雕。我当时很好奇,咦,这是什么意味的雕塑?仅仅是为了城区的景观?那和古城风格也不搭界啊?</h3><h3> </h3> <h3></h3><h3>  我们停下来,走进去。哇,不得了了,这里竟然是“红军街”,一处留存的地地道道的红色真迹。</h3><h3>  </h3> <h3>  红军街,现在已经显得很破旧,但在斑驳的墙壁上,还能看清楚当年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h3><h3>  </h3> <h3>  帅哥在红军街里仔仔细细拍了许多照片和视频,我们自己留存,资料很珍贵。</h3> <h3>  这是红军当年刷的宣传标语。</h3> <h3>  红军街原名岭上街,当年红军三次到泰宁,都是住在这条街上。</h3> <h3>  2004年,泰宁红军街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h3><h3>2008年,全国县级规模最大的红军主题青铜群雕《泰宁赋》揭幕时,诸多先辈后代都来到泰宁缅怀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安详与宁静。</h3><h3>  泰宁之所以被如此看中,还是在于其地势险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h3> <h3>  这是红军街入口处的一组大型群雕。帅哥骑车绕一周拍摄比较完整的画面。</h3><h3> 但这里由于是居民区和商铺区,雕塑旁边放置了很多车子。对于我们游人来说,对红军的雕塑这样怠慢感觉很不严肃,而对于当地的人而言,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或视而不见了。</h3><h3> 但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有些难过。</h3> <h3>  为纪念这一段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当地政府将该街命名为“红军街”,并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h3> <h3>  泰宁曾是革命老区,21个苏区县之一。</h3><h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在此燃起了革命的烽火,建立了红色政权,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就设在这里。</h3><h3>  1931年至1933年红军曾三进三出泰宁,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委曾多次亲临泰宁布署工作,就住在这条街上的陈家大院内,故又称陈宅为“朱德、周恩来旧居”。</h3><h3>  1933年8月中旬,朱德、周恩来率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从江西经建宁东移至泰宁,指挥东方军和江西抚河以东地区的红军作战,总部就设在陈家大院。</h3><h3>  当时随总部前来的,还有时任参谋长的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国家保卫局长邓发、卫生部长彭真、警卫连指导员康克清等同志。同年11月,总部撤回建宁。</h3><h3> </h3> <h3>  这里留下了许多标语和大幅文告。</h3><h3>  街上还保存有红军留下的“红军井”和大幅文告,文告的题目是:《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这幅文告高2.6米,宽4.2米,全文一共665字。1995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这是为了保留住原文,而后来刻录在这里的文告。</h3><h3><br></h3> <h3>  这是写在墙上的原文。</h3> <h3>  开始我以为是现在的人们为了应景后刷上去的标语。当看到这个石碑后,才深信不疑,这是当年的真迹。</h3><h3>  经过这么多年,竟然能保存下来,实属不容易,非常珍贵。</h3> <h3>  街上还保存有红军留下的“红军井”</h3> <h3>  我正巧碰见这里的居民在使用这个井水。红军街现在虽已经破旧了,但为了保存古迹,这里不能随便拆迁,所以这里还有一些居民在此生活。</h3> <h3>  傍晚的时候,我们来到了重点游览区:泰宁古城。</h3> <h3>  一进景区大门,就看见了这家店。那就先介绍一下泰宁的游浆豆腐。</h3><h3>  泰宁最讲究的豆腐,莫过于游浆豆腐了。泰宁游浆豆腐的最独到之处在于,它历史悠久,既不用石膏也不用卤水,坚持古法制作。将大豆浸泡、磨浆、滤净,以陈浆作为酵母来回游动,使豆腐的蛋白质凝结成“花”后,再放入木框内,压去过剩的水份即成游浆豆腐。这种方法制作的豆腐比石膏制成的豆腐质嫩,无粗糙感。</h3><h3></h3><h3>  由一种豆腐能变幻出一桌的饕餮盛宴。豆浆鱼,豆浆同河鱼一起熬煮,呈现出奶白色的汤汁,浓浓的质感,鲜美无比;炸豆腐,豆腐入油锅炸,外皮金黄酥脆,里边滑嫩可口,蘸上酱汁,每一口都意犹未尽;还有过桥豆腐、泥鳅钻豆腐等等。有诗赞“游浆豆腐百年酵,咬嚼一块味百年”。</h3> <h3>  这是油炸豆腐,里面是嫩嫩的,蘸上料汁,风味独特,真是吃不够。</h3> <h3>  古城里大多是这样的石板路,非常适合帅哥游遍古城。</h3> <h3>  其实,这个古城主要是以尚书第为主的古建筑群,也就一两条街道而已,但他确确实实是留存下来的古迹。</h3> <h3>  古城里还居住着一些原住民。因为不能拆迁,也不能随意改造装修,所以房屋已经很破旧,居住条件也很差,但很多老人有恋旧情结,还是习惯居住在古城里。</h3> <h3>  这是民居的堂屋,或者是庭院,没有大门的。</h3> <h3>  古城里各个街巷都有河水经过,人们就近就便洗刷东西。这个老人已经在此居住了80多年了。这是他的祖辈留下来的祖产,可见他的家族在这里已经不知道生活了几代了。</h3> <h3>  当然,这样闲置的已经被保护起来的古屋还是占多数。</h3> <h3>  古城内有三条小河(杉溪、北溪、朱溪)蜿蜒而过,形成“巴”字形状。 “溪声巴字水,雨意米家山”~~ 好有诗情画意!</h3> <h3>  我们走在这样古老的街巷, 青砖、黛瓦、坡顶、翘角和马头墙,仿佛穿越回明代一般。</h3> <h3>  古城里主要有尚书巷。</h3> <h3>  最具规模的是尚书第建筑群。</h3> <h3>  尚书第俗称“五福堂”,在泰宁县城内中央的尚书街上, 尚书第座西朝东,南北长87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5220多平方米。</h3><h3>  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府第。</h3> <h3>  尚书第建筑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南北长87米,东西宽52米),主体建筑为五幢,辅房八栋,分五道门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余间,均系砖、石、木结构。</h3><h3>  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天井有石柱花架和石水缸。</h3><h3>  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有仪仗厅、接客厅。</h3><h3>  甬道设五重门楼,横匾分别有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石刻。</h3><h3>  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合理,宏伟壮观,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h3> <h3>  看见大门上边的四根圆柱和门下方两侧的石鼓形的建筑了吧?</h3><h3>  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门当户对”。我也是第一次在这里才了解了它的意义所在。</h3><h3>  “门当”与“户对”最初是指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h3><h3>  门当原本是指在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呈扁形的石墩或石鼓(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h3><h3>  户对则是指位于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雕砖,由于这种木雕或砖雕位于门户之上,且为双数,有的是一对两个,有的是两对四个,所以称为户对。</h3><h3>  根据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大门前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门当、户对常常被同呼并称。又因为门当、户对上往往雕刻有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大小,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h3><h3>  所以,门当户对逐渐演变成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成语,在今天,反而被人忽略了其原来的意思。</h3> <h3>  说起尚书第,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主人——李春烨。</h3><h3></h3><h3>  李春烨,泰宁城郊际溪村人,一说泰宁城西放坑尾村人,字侯质,号二白,明末天启年间任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h3><h3>  李春烨所处的年代是中国明朝后期政治最腐朽、最黑暗的“宦官专权”时代,大太监魏忠贤排除异己,大肆屠杀东林党人,而李春烨却飞黄腾达,加官进爵,官至“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后人难免会对李春烨是否与大太监魏忠贤有染产生怀疑。</h3><h3>  但李春烨是一个贪官也是不争的事实,一座耗资数十万两白银修建的“尚书第”就足以说明问题。 </h3><h3>  李春烨的一生,在《明史》、《泰宁县志》中记载很少,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只留给泰宁一幢气势恢宏的尚书府第及一座占地面积达1040平方米的尚书古墓,以及留给后人的死后“大忠大奸难评说”。</h3> <h3>  巷子里随处可见遗留的一些古迹。</h3> <h3>  尚书巷里有很多古井。</h3> <h3>  绣衣坊牌楼有其特殊意义。</h3><h3>  这是当年乡民们为纪念明朝泰宁贤士何道旻而建的,后毁于洪水,于是泰宁知县重新上奏朝廷,由皇上恩准,在旧址又修建坊表,故又称“诰封坊”。 </h3><h3>   那为何又叫“绣衣坊”呢?原来“绣衣”是古代监察御史的别称。 柱子上的这副对联,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表彰何道旻的:器度尊严宦八省,才猷卓拔任五朝。</h3><h3>  意思是:何道旻先后到南京、江西、湖南、广东、浙江、四川等八省做官,先后在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担任官职。为官时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秉公正直、严格执法,他的功益政绩每到一个地方都成为中流砥柱。</h3><h3>  此为绣衣坊的来历。</h3><h3></h3><h3> </h3> <h3>  我们在古城里一直转到夕阳西下。</h3> <h3>  出了古城,我们就看见泰宁县城河边上的状元文化公园。这里沿河建造了庞大的组雕群。包括状元文化广场、科举文化广场、泰宁古城“千年赋”青铜雕塑公园三个主体建设项目,真是很壮观。</h3> <h3>  在这个文化广场公园,有各种寓意的雕塑,形象逼真,人物栩栩如生。</h3> <h3>  在绣衣坊门楼外是状元广场。这里不仅有个大水车,还有状元对弈雕塑和景区石碑。</h3><h3>  这里游人很多,需要等候才能拍到满意的照片。</h3> <h3>  有的游客很会玩的,带着无人机拍摄。</h3> <h3>  这位达人吸引了我的镜头。看看人家玩的,那才叫现代时尚随性。</h3> <h3>  泰宁小城,堪称古城,毫不虚夸。</h3><h3>  这条河亘古流长,一桥担两岸。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过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盛事,仅宋代就有两名状元、23个进士,宋代名人朱熹、李纲等曾在此讲学。</h3><h3>  真乃小城乾坤大,我们不虚此行,让我们初识了养在深闺的泰宁。</h3><h3><br></h3><h3>           (2018年9月26日完稿于加格达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