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藏西之旅

紫燕

<h3>从尼玛县出来,穿越了藏北无人区,沿途看见了珍惜野生动物,野驴、黄羊、藏羚羊,还有高原湖泊大大小小几十个,一路风景美不胜收。经过改则,革吉县顺利到达阿里地区所在地噶尔县狮泉河镇。</h3> <h3>野驴</h3> <h3>黄羊</h3> <h3>藏羚羊</h3> <h3>  狮泉河是藏语“森格藏布”的意译名称,这条河流发源于冈底斯山的西北麓,因为源头的地形非常象一个狮子口,一股温泉从狮子口中汨汨地涌出,所以这条河就称为狮泉河。 漫步狮泉河街头,各种商店、餐馆鳞次栉比,白底红字的“全国直播电话”标志每每映入眼帘。手持移动电话的人随处可见。出租车穿行于主要街道,上 出租车一律10元钱, 狮泉河镇虽是草原孤城,但人们已开始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陕西、河北两省援建的有线电视网的开通,使如今的镇里人可以在晚上7时开 始选 择收看20多套电视节目。<br></h3> <h3>石锅鸡在阿里也是非常味美的</h3> <h3>在这也看见了珍惜候鸟,斑头雁和黄鸭</h3> <h3>札达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阿里地区西南部。东南与普兰县为邻,东北与噶尔县相连,北部、西部、南部与印度为界。此段边界为中印边界中段,它北与印度以印占克什米尔分水岭山脊分属;西、南与印度以喜马拉雅山脉雪峰线为界。<br></h3> <h3>札达土林地貌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札达盆地特定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决定了札达盆地的整体抬升,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决定了盆地内的切割及其土林的形成和发展。概括起来说那就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呈半固结状态、沉积厚度很大、且具有水平层理的地层,在地质构造作用下持续抬升,之后经受强烈物理风化和暴雨冲刷及其水系的剧烈切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形式。</h3> <h3>古格王朝遗址西距扎达县城18公里的扎布让区象泉河畔,被众土林远远近近地环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围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筑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断壁残垣与脚下的土林浑然一体,使人难以分辨究竟何为城堡、何为土林。每当朝霞初起或夜幕降临之时,古格遗址便会在土林的映衬下透射出一种残缺美、悲壮美。<br></h3> <h3>在这片备受摧残的土地上,唯有寺庙保存完好。山腰中部的几座寺庙分别为渡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西藏建筑风格,寺庙飞檐上雕饰的图案多为狮、象、马、孔雀等动物,这种雕饰大概与从冈底斯山脉分流的四条神水:同时也是印度河上游的主要河流——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的传说有一定关系吧。<br></h3> <h3>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北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与印度及泥泊尔毗邻,东靠日喀则、那曲地区,西与克什米尔等地区接壤。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面积为30.5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全区山脉纵横,雪峰林立,北部有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自西向东绵延;中部冈底斯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南部有喜玛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绵亘于中印、中尼边境。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通外道路山口近60条,形成祖国西南边疆的一道天然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阿里地区现辖普兰、札达、噶尔、日土、革吉、改则、措勤7县。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汇聚的地方,群山竞高,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总的地势趋向是南北高,中间低。 <br></h3> <h3>9月19日驱车继续前行,路经了冈仁波齐、玛旁雍措、拉昂错,简直被它们的美陶醉了</h3> <h3>冈仁波齐神山</h3> <h3>玛旁雍措圣湖</h3> <h3>拉昂错湖(鬼湖)</h3> <h3>拉昂错湖和冈仁波齐遥相辉映</h3> <h3>欣赏完美丽的湖泊和神山,驱车来到了普兰仙境</h3> <h3>游览了孔雀王朝的遗址,光顾了中国西藏普兰边贸市场</h3> <h3>到此,阿里之旅结束了,明天将前往日喀则,请我的小伙伴们看我下一篇的美篇分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