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豫见.中原]百车挺进太行山

交通之声975车友会

<h1>2018年9月,适逢首届丰收节:啃玉米棒、饮山楂汁,开启太行味蕾秋之旅。衢州快游网户外携雪狼户外、云游户外联合组团自驾游车队,2018年9月12_17日17辆56人逐鹿中原、挺进太行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第一站 宋韵开封</font></b></h1> <h1>或许是儿时看电视剧和听评书的影响吧,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如痴如醉追着射雕包青天和白娘子,听着三侠五义杨家将和岳飞,朦朦胧胧的记忆里,中国的历史被分成古代、唐朝、宋朝、清朝和抗日时期,最后毛主席带给我们幸福的生活。萌孩子的历史观就这样华丽丽的初步形成了,所以对我来说,开封不是地名,而是一种情节,一个特定时代留在记忆中的符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吃在开封</font></b></h1> <h1>到达开封正是午饭时间,自驾到达开封首选目标就是汴梁小宋城。</h1><h1>走进开封小宋城仿佛梦回千年,具有北宋时期城市风格的各式建筑古朴典雅,小桥流水情趣盎然,城内人声鼎沸,人们呼朋唤友,点几份中意的小吃,喝几盅悠闲的小酒,身边上演着一幕幕历史大戏:店小二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大宋禁卫军”来回巡防,包青天微服私访,杨家将得胜还朝……真如同话本里说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h1><h1>开封的小吃是全国都有名的,像小宋城这样把开封本地名吃和全国各地的美食都集中一起的还不多见。走进小宋城的大门,好像穿越到了大宋,各种店铺都是宋式建筑,老板服务人员的宋朝打扮,加之此起彼伏的叫卖热闹非凡!小笼包,童子鸡,炒凉粉,杏仁茶、涮牛肚、烤羊肉、等等应有尽有!只要你想吃在这里就会找到!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各种文艺表演,豫剧、小品,等,不仅能尝到美食更能领略深厚的文化!生在开封真的很有口福哦!!!</h1> <h1>印象中,开封是一座遥远的城,是一个飘渺的梦。正如秋雨先生所言,“她背靠一条黄河,脚踩一个宋代”。感觉,开封是远走的北宋王朝的背影。这座侵润了太多历史气息,积淀了浓厚文化氛围的七朝古都,让我只能景仰和遐想了。</h1> <h1>开封府和包大人自然是连在一起读的,当然别指望看到遗留的古迹,我们逛的时候没这样想,听着讲解才知,开封府的位置其实也没有变过,真正的开封府就在我们脚下八米厚的土里面。</h1> <h1>开封被称为十一朝古都,可是因为靠近黄河所以自古以来历经多次水患,古时留下的城池全部被埋在了黄土之下,就在现在开封市的下面三米处,是清代的开封城,地下六米处是金汴梁城,地下八米是宋代最鼎鼎大名的东京汴梁城,地下十米是唐汴梁城,最深处是地下十二米的战国时期的魏大梁城。开封的最神奇之处在于,这里不仅是城摞着城,而且还是路摞着路,门摞着门,墙摞着墙,马道摞着马道!也就是说,自古至今,开封城的中轴线从来没有变过,这也是让开封人最自豪和骄傲的地方,这样的城市,全世界也仅此一例。当时发现这一现象的考古学家都在感叹,到底是怎样的记忆基因,才会在这上千年的岁月中,让这几座不同时代的开封城严丝合缝的对接在一起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第二站 我们自驾穿越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一一郭亮挂壁公路</font></b></h1> <h1>作为衢州快游网户外俱乐部的负责人,能够让我连续五年不厌其烦近10多次带领队友自驾穿越地方唯有郭亮。</h1> <h1>以下三点是我一而再再而三自驾太行山的理由。</h1> <h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h3><h1>——高中教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h1> <h3>它们看上去就像我们通常所见的楼房窗口,镶嵌在高达百余米、最宽达一千多米的悬崖峭壁的横面上。这些窗口从山腰向山顶一路攀升,连成一条绵延不绝的斜线,夜晚站在对面的山崖上,有时会看到其间忽隐忽现的车灯。” ——《中国国家地理》<br></h3> <h1>在当今世界的公路中,有两个全球之“最”,一个是“世界最危险的十条路”,一个是“全球最奇特十八条公路”,而我们中国最幸运,中国的一条公路竟入选了这两个世界之最。它,就是河南安阳辉县万仙山景区的“郭亮路”,也叫“挂壁公路”,它所处的山村---郭亮村也被称为“世界最危险的村落”</h1> <h1>到达郭亮入口.万仙山景区已是傍晚,恰逢雨季,与地接领队古磊匆匆合影,便由领队李鹏带队雨夜自驾穿越郭亮洞,入住郭亮村。</h1> <h1>景区规定,正常上班时间炮台、天梯等景点自驾车是不能进去的。我们利用了时间差,早上七点前驱车前往天梯。</h1><h3></h3><h1>由于昨天是晚上穿越挂壁公路,只是感觉车辆是在做工不怎么精细的隧道穿行,惊奇中没有感觉到惊险刺激,此刻站在天梯口,高度感、恐高感、刺激感油然而生。</h1><h1>天梯实际上就是在绝壁上凿出的“之”字型道路,一面峭壁,一面悬崖,悬崖一侧没有任何护栏。在郭亮绝壁长廊开通之前,天梯是山外通往郭亮村唯一的通道。</h1><h3></h3><h1>小心翼翼地走下天梯,回望背后宽仅尺余的用红石块砌成的天梯,在毫无凭借的削直的绝壁之上蜿蜒爬行,在秋风中更显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然而,这曾经是郭亮人通往山外的唯一的凭借,这曾经记载着郭亮人含血带泪的辛酸的天梯,已被生活在今天的郭亮人当作一幅历史的风景,馈赠给后人作为思索的礼物。</h1><h1>   一只苍劲的老鹰自山崖飞来,打破了大山的宁静。眺望山谷深处,青青炊烟从绿树掩映的红石房上袅袅升起;声声牛叫伴着牧童悠扬的笛声,在这旷山空谷、浓林碧野间回荡--好一幅典雅、古朴的晨照!</h1><h3><br></h3> <h3><h1>如果说那幽谷绝壁是大自然造化的奇迹,那么这里的风景应该说是巧夺天工的山民们精心雕凿而成的,是更加伟大的壮举。</h1><h1>   离开天梯往下走,跃入眼帘的是镶嵌在牛角山悬崖绝壁上的“山窗”——郭亮洞。这大大小小的山窗,象牛角山的眼睛,深邃地注视着远方,似乎给那些常年在这深山老林里扑打的山里人以默默的勇气和力量。</h1><h1>   望着这长达1200米的穿山隧道,我简直怀疑这简直就是神工的卓造。然而,这确确实实是勤劳的山民们自资,用了三年的时间而凿成的呀!</h1><h1>   走入洞内,立刻凉爽多了。仰视洞顶,那平整光滑的石板真象人工精制的天花板;洞壁坑坑洼洼的凿痕,交织错杂,如横岭侧峰,如密箩细网。这一凿一痕中,盛住着山民们的多少汗水与心血!</h1><h1>   伫立在这个“窗口”,你会惊喜地发现,在朗朗日光下,那伸出窗口的那块巨大的“雨搭”似的石板上竟会有细雨霏霏。细雨随着飘动的山风似珠玉斜飞,给山窗挂上了一道碎玉珠帘,让人忽然想起江南的“太阳雨”来。透过“珠帘”,向“窗外”眺望,那震人心魄的红石崖巍然矗立,笔力千仞,绿树掩映处,有隐约闪烁着的几个小红点,那是山里人家的红石屋。斜倚山窗,前方两座巨崖交汇处,一条晶莹的飞瀑自崖顶翩然而下,如白练曼舞,似碎玉闪烁,在崖脚下的碧潭溅起点点银花,给这大山旷谷增添了无限的神韵与灵性。匍匐在“山窗”边缘,俯瞰足下深谷,则蓊蓊郁郁,深不可测。“窗外”的“世界”幽凉而神秘,“窗内”却温馨可人,走在洞内,不时有泉水自洞顶渗落入颈项,凉丝丝地痛快。两种不同的风景,两种异样的感觉。</h1><h1>   移步洞中,欣赏着山窗内外各具情调的风光,禁不住使人想起那悬在牛角山背面的山壁上的古道---“天梯”,想起那首山民们用血和泪谱成的民谣,想起曾有多少人为“行路难”而葬身于山崖之下的哀魂,想起那些在战天斗地的年代里为“穿悬崖,斩峭壁”而奋斗三年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的开山工们……</h1></h3> <h1>感喟着历史,走出洞外我们来到了崖上人家。</h1><h1>漫步“崖上人家”体验高海拔的视野辽阔感是不能少的项目。这里遗留着四幢百年以上的古民居院落,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瓦房顶及门楼顶上的瓦砾间不时有枯草在随风飘摇,衬托了这里的古朴气息。但这些古居又无一例外地都临街经营着旅游商品的生意,或辟门开店,或直接在门前和院中摆摊经营,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游人左右观赏,甚至比这百年崖上古居更抢夺眼球。这里有十三勇士开凿绝壁长廊展览馆,由当年的老村长亲自坐镇宣传,并兼售商品,扑面而来的,是被旅游业同化了的浓浓的商业气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第三站 穿越齐王寨挂壁公路,</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挑战太行山第一路</font></b></h1> <h1>当大家还沉浸在郭亮挂壁公路的神奇中的时候,车队来到了下一站--南太行齐王寨景区,自驾车穿越最“SHOW”的齐王寨挂壁公路,眼前豁然开朗,细细品味齐王寨那不事雕凿的原始风貌,和浑然天成的景色。人少路险景美,这才是自驾该来的地方!</h1> <h1>之后挑战太行第一路——太行十三弯。感受60°斜坡上引擎声轰鸣的旅行交响乐,接受一场野性与美丽诱惑的驾驶乐趣。</h1> <h1>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180米,垂直高度约200米,倾角约60°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3000米,有“雄、奇、险、峻”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第四站 太行大峡谷</font></b></h1> <h3><h1>景区在一条沟里 -爬坡还是比较辛苦的 -要考虑体力。</h1><h1>中国最美的大峡谷有十个(国家旅游行业评的),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长江三峡、怒江大峡谷、澜沧江梅里大峡谷、太鲁阁大峡谷、黄河晋陕大峡谷、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太行山大峡谷、天山库车大峡谷,太行山大峡谷排名第八。</h1><h1>这十大最美的峡谷我去过6个,太鲁阁大峡谷没听说过、大渡口河金口大峡谷只是路过、长江三峡没走完整,太行山大峡谷比较陌生。知道太行山是因为中国的革命史,为了凸显革命成功的不易,太行山在我的记忆中都是穷山恶水,山高水险,从来不知道太行山地质地貌的雄壮神奇。</h1><h1>事实上,太行山大峡谷只是太行山的一段,主要包括山西省壶关县东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的林州境内,南太行的东麓。峡谷内千峰竞秀,万壑争奇,独特的地形、地貌,珍稀动植物资源造就了太行山大峡谷最为奇异的自然风光。太行山大峡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在安阳境内的主要有王相岩、桃花谷和太行平湖,由于时间不够,我们这次只去了桃花谷和太行天路。</h1></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桃花谷</font></b></h1> <h3><h1>桃花谷是一条谷中之谷,以山、洞、谷、潭为主,长约4km,海拔约800m-1736m,高差近千米。谷内奇峰突兀,峭拔雄壮,一条蜿蜒曲折的桃花溪水贯穿峡谷,溪水两岸草藤垂挂,杂木丛林莽莽无际,随山风涌动的绿潮似海水漫卷。</h1><h1>官方网站上介绍说:桃花谷风景秀丽,被称为爱情谷,雾散云山变,花开鸟飞鸣,高山悬瀑落百丈,泉流潭水澄如镜,沿谷流下的溪水跌落成瀑,瀑落成潭,潭潭相连,构成了桃花谷山灵水秀的峡谷风韵。因为桃花开花的季节已经过了,除了满眼的绿之外,再没有其他颜色。一条虽然不大但还算清澈的小溪蜿蜒在峭壁之中,让人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山水相连让景区有了灵气,因为有了水,穿行期间也没有累的感觉。</h1></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太行天路</font></b></h1> <h3><h1>太行天路位于桃花谷风景区,全长30公里,位于太行之巅,由于山路蜿蜒于海拔1000多米的山腰之间,所以将这一段山路命名为天路。</h1><h1>12:30走出桃花谷便是太行天路的景交车站,这天下午I6:00太行天路将举办天路骑行爬坡赛,游客必须在14:30撤离景区,所以当天的行程有点赶。</h1><h1>走进太行天路,整个峡谷一览无余,山因云雾缭绕而妖娆,水因青山耸立而柔美,这一切都犹如“人间仙境”般,充分展示了坚与刚,柔与美的最高境界。</h1><h1>在这里,可以一睹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崖壁之上的村庄、蜿蜒崎岖的山道、勤劳朴实的农家,在天地相接之处,远处的山峦叠嶂,云海翻腾,宛如仙境。</h1><h1>乘坐观光车游走于太行天路,犹如置身百里画廊,满眼望去,无处不是大气磅礴的国画山水长卷,深邃的峡谷、直立的岩壁,带给你强烈的视觉震慑。</h1></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第五站 红旗渠 </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一个岁月的记忆</font></b></h1> <h3><h1>对红旗渠浅淡的记忆,是年幼时从小人书及少年报里获得的。记得那时翻看完画面后,留存在脑海里的印象用现在的话来说仅仅是:高大的石山;广阔的平原丘陵;一面面高举的旗帜;和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般雄心壮志的劳动人群!当然还有信念坚定的眼神和喜笑颜开的笑脸 ......</h1><h1>也曾经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至今这部电影中的《红旗渠》的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在我的记忆中还有着深刻的印象。</h1></h3> <h1>在红旗渠水到绝处是涵洞,缓缓的碧水承载昨天的传奇、昨天的故事,也承载今天朝圣者的无限敬仰和思绪,静静的、缓缓的穿梭于一个一个涵洞之间,放佛穿梭于今昔连通的时空隧道。让人的思绪不停在昨天与今天间跳跃,让人分不清来到红旗渠是朝拜昨天的历史和辉煌,还是朝拜创造历史、创造奇迹的人类自己。</h1> <h3><h1>站在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畔,独独思念那个用了十年时间带领三十万民众修渠的功臣杨贵。</h1><h1>曾几何时,当滚滚的洪流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一个叫大禹的人挺身而出,他改变了父亲鲧用了九年都没有治好水的做法,励精图治,戴箬帽,拿铁锹,肩抬身挑,经过十年奋斗,亲自与群X众一起,凿开龙门,疏通九河,引洪入海;从此一个响亮的名字永远镌刻于中华民族的心中。</h1><h1>时光流转,岁月如歌,五十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又一位水利功臣走进我们的视线。身材魁梧的杨贵戴着草帽,扛着镢头,拄着木棍,带着他的修渠大军正穿行在太行山区,做着惊世骇俗的伟大创举。一条红旗渠,将杨贵的名字送进千家万户,永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神深处。</h1></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第六站 一条鲜为人知的挂壁公路--井底村挂壁公路</font></b></h1> <h1>提起南太行挂壁公路,人们想到的都是郭亮村,以至于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照片并注明是穽底村后,还有人问我是不是郭亮村。可见穽底村是藏在南太行山里的明珠。</h1> <h3>穽(jing)底村是山西长治市平顺县东寺头乡的一个村庄,因为它的周围都是绵延的大山,而它位于山的底部而得此名。虽说隶属于山西,但好像离河南的林州更近些。这条公路的修建好像就是为了从穽底村到平顺县更方便。据说原来从村里到平顺县只能徒步翻山越岭,走很长很长的山路。说是老百姓为了彻底走出井底,硬是在山崖峭壁上打造出了这个挂壁公路,据说1500米长的路,付出了14年的时间。直到去年有外资介入开发旅游,这鲜为人知的挂壁公路才被世人知晓。<br></h3> <h1>远眺山林景色</h1> <h1>车辆进入挂壁,窗大量度高。</h1> <h1>探出头去可见一段段挂壁公路显露出</h1> <h1>捌弯之处可见外面美丽的景色</h1> <h1>有胆大的站在路中间留影</h1> <h1>在靠平顺的那一端入口处,修了一座这样的桥</h1> <h1>站在桥上看到的景色</h1> <h3><h1>相比起因为《鬼子来了》这部电影而名声更大的郭亮挂壁公路,人们更愿意去井底村挂壁公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井底村挂壁公路是免费的,而过量挂壁公路是收费的。</h1><h1>另外,井底村周边还有很多可供观赏游玩的古村落,比如岳家寨,西井山,虹霓村等,很多村落驾车即可到达,蛮方便,而且这些古村落很有特色,值得一去。</h1></h3> <h1>另外,井底村自身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近来更是刷爆了朋友圈,井底村又称白云谷。其地形不太通风,山外不雾它也雾,山外晴空,沟里白云;山雨欲来时,山洞、山缝尽冒雾气,烟雾汇集绝壁之间,形成长长的云带,给奇山秀水蒙上了一层面纱。</h1> <h3> <h1>这时,人站在高处俯视,白色的云海里兀立出云面的墨绿色山峦使人神魂颠倒。难怪明代的朝庭命官三过井底村看到满沟的白云后,就命名"白云谷"了。 这里景色优美,成为全国著名的写作基地。</h1></h3> <h1>如此拥有险绝独特的挂壁公路和美景的地方,是不是很想开着你的车车,踏上挂壁公路的自驾之旅呢?</h1><h1>快游网户外俱乐部将组织这条自驾线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第七站 亳州地下长城秘</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曹操运兵道探秘</font></b></h1> <h1>知道毫州,缘于三国故事;关注毫州,曾受在毫州从事地产业的同学相邀;走进毫州,多次起意也都错过,这次早早定房算是下定了决心,下午四点从井底村出发,六小时马不停蹄,晚上十点整到达毫州。第二天早早起床,直奔曹操运兵道。</h1> <h1>曹操运兵道,位于亳州市老城内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样;立体分布,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工程浩大;长达四千余米。</h1> <h1>自驾到亳州,发现这里的道路取名都比较有特色:药都大道,希夷大道(养生大道),汤王大道,魏武大道......让人见而生畏,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城市。</h1> <h1>亳州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人杰地灵,载入《中国历史名人词典》的就有近百人,从商成汤王开始,吴国大夫伍子胥,春秋老子,战国庄子,神医华佗,“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唐诗悯农李绅,元曲关汉卿等等,的确是令人瞠目结舌,大叹古亳州的伟大。</h1> <h1>导航导到曹操地下运兵道,我们开到门口,才看到一个小小的门,旁边都是住宅户和小卖部,完全不像景区,只有旁边插着的小旗是有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志。难以想象这个小门里藏着纵横交错工程浩大的长达四千多米的运兵道</h1> <h1>雄浑有力的“运兵道”让人看了有 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时光立刻倒退到东汉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亳州修建地下军事防御战道,把为数不多的士兵用地道悄悄运出城,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h1> <h1>五天四夜的自驾行程,太多的景点,太多的故事,博大精深的中原大地,让人目不暇接。下一站,豫见中原,我们继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