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王铎,(1592~1652),字觉斯、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潭渔叟,明末清初书法家。河南孟津人。明天启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少詹事,充经筵讲官。清兵入关后,任南京福王朝廷东阁大学士,任次辅。顺治二年(1645年)入仕清朝,官至礼部尚书,加授太子太保衔。九年,奉旨祭祀西岳华山,染病归家而卒。
王铎学问渊博,才思敏捷,其古文、诗、词、赋俱佳。明代诗坛复古倾向严重,王铎虽然也主张诗必学杜甫、文必宗韩愈,但他更重视诗文的内容,反对一味泥古。他主张“文要有骨,要沉着”,“藻太丰,风骨不起”。他还认为,写文章和做衣服一样,要懂得按尺度裁剪,舍不得分割裁剪,锦缎即使无限华美,也不可能成为有用的服装。这些见解,至今仍不失借鉴意义。
王铎在书法上的成就最大,堪称一代之雄。他既重视继承前人成就,又刻意求创、求新。王铎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雄奇豪放而又有逸韵,其行、草书有很高的成就,用笔沉着富有变化,粗犷豪放,不失法度,既发扬了明代草书气势奔放、直抒性灵的特点,又矫正了线条粗率的弊病。王铎书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痛快淋漓,富于艺术变化。他的作品,不论条幅、模卷、诗文手稿或手启,字之章法参差,结体遒劲。在结构方面,他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他对笔画结构十分敏感,创造出不少新的构成方式,产生了极为丰富的节奏变化,把书法的笔画结构提高到新的境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