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书偶得:三易法则在书法与太极的应用和感悟

心间福田

<h3>缘起:最近学生攻书偶得,今日趁欣赏刘老作品之余,兴之所至,分享一下学习心得,以求方家斧正。</h3> <h3>  天下万事万物,如我们古老的易经归纳起来,无非简易,不易,变易三条原则而已。</h3><h3>简易——简单的道理,</h3><h3>不易——不变的道理,</h3><h3>变易——变化的道理。</h3><h3> 只要你找到这其中的规律,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学生以为,刘老这幅创作,把握住了颜体和楷书基本部件里面的一些规律,吸收理解并转为己用,这是自信自然的流露,所以刘老这个作品就体现了兼容并蓄褚颜两家特色这样一些特点。</h3> <h3>以下详论:</h3><h3>一、【不易】的道理</h3><h3> 一定用毛笔,是不变的,对吧?这里面包括了执笔原则(使得圆转,勿令拘挛),这也是不变的;无论你哪一家,既称书法,书写的法度,背后都有相同不变的道理,目前学生在学唐楷里面的褚体,中锋用笔,这也是不变的原则之一;用笔出功(锥划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这也是不变的,如同太极内功一样,无论吴式陈式杨式.....等等诸家,拳架不同,练法不一,但唯一检验的标准就是太极混元功夫有没出,明劲、暗劲、化劲、引劲等等各种功劲能否使出。</h3><h3> 书法上也有,那就是锥划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注意这个是功夫,不是指形态,历来诸家对古人所说理解有偏差,据吾观察,这些偏差是治学精神不够严谨,为学不够用心,又不亲自实证,以讹传讹所致)。</h3><h3><br></h3><h3>以此机缘,学生结合个人攻书实证,略述古人所追求的无上笔法:锥划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是怎么回事?</h3><h3>一、锥划沙</h3><h3>笔锋要立得起来,出功时感觉像拿着锥子在沙地上划过,有沙沙作响的感觉,又如抓住筷子在纸面上写字的硬挺感觉,此为锥划沙;</h3><h3>二、印印泥</h3><h3>笔毫仿佛吸附在纸面上,黏在一起不能脱离之感,个人更喜欢用现代磁铁吸附来形容此一感觉,又如光脚踩入泥水之中,一吸一吸的那种感觉,此为印印泥;</h3><h3>三、屋漏痕</h3><h3>仿佛桌面抹油,手指在其上用力一按即滑溜而去的那种感觉,又如溜冰,咻的一下滑出去,此为屋漏痕;</h3><h3>四、折钗股</h3><h3>仿佛用力把金属条扳弯,有种韧劲的感觉,此为折钗股笔法,这种笔法只出于转折处,所以你就明白,唐楷转折分两笔是不对的,绝大部分必须一笔完成,否则这种笔法就消失了,你玩不出来。</h3><h3><br></h3><h3>据古人说,能体证使出上述笔法的,方为书法入门。如同本门太极腿一样,出功了,刘老才认可你入门一样😅</h3><h3>所以历代书家,无不孜孜探求,体证书法功夫之妙用。</h3> <h3>二、【简易】的道理</h3><h3> 手持毛笔书写汉字,从毛笔的空间运动解析,隐藏着“行”、“转”、“折”、 “提”、“按”、“捻”六种基本动作,中国书法艺术最寻常的技术动作,用笔方法,这六种基本动作,很简单,对吧?</h3><h3>但这条原则,暗含了你执笔对不对的不变原则。 能使出这六种基本动作用笔方法的执笔,那才是正确的。否则便是错误的。所以张旭教颜真卿书,第一条就是执笔。 执笔对了(就如同我们练太极踢腿,基本动作,以出活儿为不易法则),那么剩下就是学哪一家就归纳总结哪一家的风格和特色笔法。如此,这家就给你一网打尽了。可见学书不难。<br></h3> <h3> 三、【变易】的道理</h3><h3> 夫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褚颜柳欧赵,真书乃至篆隶行草北碑统统在前面两点原则的基础上产生,所变、所不同者,本家特色笔法、形态、风格、书者的个性、神韵等等外在要素而已。所以创作,一定是基于上述两点原则而产生的变化。 </h3><h3><br></h3> <h3>最后,如何才能自成一家?愚见,那是自然化入的结果,久于其道则自化也,量变自然质变,能否达到神来之笔,神变,如吴老所言:那个非人力所能强求。也就是说无须刻意强求。但变化的根源,在心性。</h3><h3>所以学生推测,历史各大名家独特的书体特色与风格,是长期积累,自然形成的。🌹 所以我观刘老师此作,他也是自然应用两家特色形成的。</h3><h3> 以上就是学生最近太极和书法的修学心得。<br></h3> <h3>偶然有得,朝花夕拾。</h3><h3>如师所言,开卷有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