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在刚刚过完教师节第五天的2018年9月15日,晴空万里,金秋送爽,由原景山学校部分老师和同学自发组织和筹备了‘’唱给老师的歌”及为首任校长方玄初庆祝九十寿辰的活动。参加的老师有二十一位,学生六十余人,大都是六十年代初建校时的老师和第一批初高中毕业生。老师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平均年龄八旬以上,学生也已进入花甲和古稀。1960年,为适应教改的需要,中宣部将两所中、小学合并,创建了景山学校。建校后选派了大量优秀的老师,进行了多种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实验,探索出了一条九年一贯制、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路,取得了社会公认的良好效果。时光飞逝,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们已从稚嫩的孩童变成两鬓如霜的老人。尽管我们离开校门后经历、境遇、地位都不尽相同,但我们都永远不能忘记在景山学校度过的岁月时光,不能忘记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和谆谆教诲。母校不仅给我们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更为我们奠定了牢固的人生基石,可谓终生受益。感恩母校,难忘师恩!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h1><p><br></p> <h1>六七届高一校友秦友苏早早来到现场迎接老师。秦友苏和铁志成、冯素姮老师</h1> <h1>六六届高三校友刘春生、陈金樑、邹昌林</h1> <h1>六六届高三校友岳民英、李景景</h1> <h1>邹昌林、董兴华、关晓慧、刘春生、陈金樑</h1> <h1>七年级校友戴安弟特地佩戴了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北京景山学校”校徽,令大家感到无比亲切。</h1> <h1>老校长方玄初在女儿陪同下来到现场,校友朱维群和戴安弟迎接。</h1> <h1>六六届老高三校友高万丽、刘嘉仪</h1> <h1>签到。六七届高一校友周小红和董兴华热情为大家服务。</h1> <h1>六七届高一校友胡乃非和苑志茹、周蕴玉老师</h1> <h1>留言区。胡乃非认真引导大家留下对母校、老师及老校长的感言和真诚祝愿。</h1> <h1>聚会现场</h1> <h1>唱给老师的歌</h1> <h1>全体合影。前排老师左起:何仲起、高存明、铁志成、朱甫晓、魏榕彬、苑智茹、江小梅、冯素姮、朱蓉先、刘曼华、方玄初、游铭钧、周正逵、刘毅、汪童年、姚肃仪、于洪智、舒鸿锦、孙纪云、周蕴玉、扈剑华。平均年龄八旬以上的老师个个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如果不是他们胸前佩戴着胸花,真难以分辨谁是老师,谁是学生。</h1> <h1>聚会活动由七年级校友刘力主持。他文采口才具佳,对此次活动事无巨细考虑周到,并一一落实,受到大家一致好评!</h1> <h1>活动开始,刘力组织大家一起合唱《在老师身边》,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本专辑就选用了这首当年的童声合唱《在老师身边》为配乐歌曲,以“还原”和表达老同学们的心声。</h1> <p class="ql-block">刘力感言:《西江月·赞老师女声小合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渴望春天》清婉,韵飞律动悠扬。曲中自有意芬芳。苗圃新蕾艳阳。</p><p class="ql-block">《往日时光》撷取,青春岁月珍藏。桑榆最美绚霞光,踏遍青山犹唱。 </p><p class="ql-block"><br></p><h1>参加这次景山学校“唱给老师的歌”联谊活动,能感受到这些愿为自己的学生而歌,平均年龄80.3岁的老师们仍有一颗青春不老的爱心。她们多年坚持排练,还参加演出,并得过奖。看着这些在我们少年时代教我育我的恩师们,听着她们演唱的《渴望春天》、《往日时光》,那清越的歌声流淌进学生的心田,难忘的校园时光眼前重现。衷心祝她们"踏遍青山人未老",永远快乐歌唱。</h1> <h1>听听这些耄耋老师青春曼妙的歌声</h1> <h1>全体老师合影。第一排左起:汪童年、姚肃仪、刘毅、苑智茹、方玄初、舒鸿锦、冯素姮、周蕴玉、周正逵、刘曼华;第二排左起:何仲起、高存明、魏榕彬、江小梅、铁志成、孙纪云、于洪智、朱蓉先、扈建华、朱甫晓、游铭钧。让我们感动不已的是,跨越几十年,老师们不仅能认出我们的面容,还能一一叫出我们的名字!衷心祝愿老师们青春永驻,健康长寿!</h1> <h1>游铭钧校长讲话。游铭钧老师曾参与创建景山学校的工作。1974到1984年任景山学校第二任校长,继续深入学校的教学改革,根据形势需要进行各种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试验,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6年担任国家督学,退休后仍担任教育界的一些社会职务,可谓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h1> <h3>刘力和孙纪云老师的配乐诗朗诵:《我的景山,我的校》
作者:刘力
在北京城坐标十字点的中心
有一座城内最高的标志
它的名字叫景山
那时孩子们进园不收票
所以是我们儿童时代的乐园
景山少年宫的活动丰富多彩
还有山顶最高处的万春亭
整日充滿了小伙伴们
爬山比赛胜利的欢笑声
迎着四面的霞光,八方的来风
我们站在山顶俯瞰北京
眼底是无限美好的风景
孩子们骄傲的欢呼
看那,我们的景山
我们的,北京
58年前的1960年
就在这雄伟的景山之下
一所崭新的学校诞生
它就以景山为命名
立足高远是景山学校进取的方向
教改创新是景山学校前行的使命
一大批有才华的教师
意气风发,不负使命
他们奠定了景山学校
因才施教雄厚的教学基础
九年一贯制的教改试验
开创了景山学校
独具特色的教改历程
这58年前拉开的教育创新大幕
今天还回响着铿铿锣鼓之声
我们有幸成为
母校的第一批新生
亲身经历了
那多彩多姿的学业生涯
深深感受了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春晖深情
从德智体全面的培育
到全新知识的教材编定
小学的《儿童学现代文》
那一篇篇精典的美文
滋养着孩子初始的文化根基
那当时独一无二的小学外语
丰富了学生观察世界的眼睛
当听到其它学校孩子羡慕的问
你们怎么会用外语演剧
我们一定骄傲的回答
因为,我们是景山学挍的学生
当听到偶遇的学者惊诧发问
小学生竟能背诵《曹刿论战》、《六国论》
我们就会挺起胸膛答曰
因为,我们是景山学校的学生
在我们的挍园里
书声、歌声声声入耳
在热闹的操场上
打球、赛跑虎跃龙腾
“立下愚公志,攻上作文山”
是景山学子的文化志向
“红杏奖”、“青蓝奖”
是景山学子独具的写作奖评
在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我们如小苗茁壮成长
那金色的校园生活
至今还时时出现在梦中
那时老师们的名字永远清晰
那时的同学的名字也永远清晰
而现在常常是前几天的事
我们都记不大清
虽然毕业的大家走向五湖四海
岗位、贡献、境遇各不相同
但母校的薰陶
给了景山学子共同特征,就是
推崇书香文化,始终热爱学习
性格洁身自好,远离市侩行径
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而这一切都来自
老师的言传身教
有支歌最能表达我们的心境
《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你》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岁月荏苒,时光匆匆
一晃五十八年过去了
但我的景山,我的校
始终在魂牵梦绕中
梦中的老师永远是
严格又亲近、普通又神圣
今天又回到老师身边
还带着学生时代的记忆
和师生久别重逢的激动
看着我的老师们真的老了
看着我的同学们已不再年轻
此刻,我要喊出那句
藏在心中几十年的话
亲爱的老师
我想你们,我爱你们
这也是景山学子共同的心声
创作于2018年9月15日
</h3><h1>
</h1> <h1>六六届高三校友、原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代表学生讲话。</h1> <h1>朱维群的感言朴实真诚,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h1> <h1>九十高龄,精神矍铄的老校长方玄初(笔名敢峰)。当年,他不仅是景山学校的校长,还出版过《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青春的叮咛》等著作,风靡全国,对一代青少年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堪称青年导师。</h1> <h1>老校长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感言。他作为首任校长,当年教改的种种探索和艰辛可想而知。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努力和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如今他桃李满天下,各行各业都人才辈出!多年来,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教育,在退休后还创办了力迈学校。晚年还进行数学研究,出版专著。老校长一生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令我们无限敬仰!</h1> <h1>方校长感言视频截频</h1> <h3>老校长激情赋诗一首:景山校友喜聚菜香根</h3><h3> 一寸光阴一寸情,</h3><h3> 半个世纪情更深。</h3><h3> 满堂笑语欢声里,</h3><h3> 犹闻当年弦歌声。</h3><h3><br></h3><h3> 菜香根里飘书香,</h3><h3> 近百校友聚一堂。</h3><h3> 渔舟不唱夕阳晚,</h3><h3> 闲云更比飞云忙。</h3><h3> </h3><h3> </h3><h1> </h1> <p class="ql-block">七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感方校长九秩华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耄耋老翁登台笑,</p><p class="ql-block">挥杖抒怀展情操。</p><p class="ql-block">九秩童心亦敢峰,</p><p class="ql-block">一众银发皆李桃。</p><p class="ql-block">秋凉谁言气息敛,</p><p class="ql-block">岁月哪堪疾风扫?</p><p class="ql-block">掷地有声千钧力,</p><p class="ql-block">排空无霾万里朝!</p><h1> ——李加 2018.9.15.</h1> <h3>贺方玄初校长九十大寿
血脉偾张怀旧岁,年轻过赤壁周郎。
景山少帅长谋略,教改精英征四方。
囊括小中高一贯,青蓝花放杏过墙。
无休力迈君真健,敢扫期颐峰顶霜。
(学生廖天作写,于2018年9月16日)
</h3><h1>昨天景山学校老师校友六十余人为方校长庆祝九十大寿,气氛热烈,看视频方校长中气十足,激情四射,条理清晰,回忆景山教改,很感动。我因事遗憾未能到场。1960年景山学校建校,方校长32岁,比赤壁之战的周瑜小两岁。方校长退休后,办了私立“力迈”学校,继续其教改。方校长笔名敢峰,著有《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一书,六十年代曾风靡全国,是一代青年导师。</h1> <h1>原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民族文化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敬天祈福文化推荐大使,六六届高三校友谷长江向方校长赠送寓意为“和谐共生 天赐之福”的福字工艺品,并详细解读了其来历,祝愿方校长健康长寿,长命百岁!</h1> <h1>谷长江介绍“和谐共生,天赐之福”福字的来历</h1> <h1>刘春生代表六六届高三校友向方校长赠送书法作品</h1> <h1>六六届高三校友臧竞存向方校长赠送书画作品</h1> <h1>景山学校六三届高中毕业生向方校长赠送书法作品</h1> <h1>‘’文革”前五年级校友于可可专门通过特快专递送上自己的书法作品,为方校长祝寿。</h1> <h1>许小济、吴澜代表七上一班同学向方校长献花和画作(见下图)。他们班是景山学校教改试验的第一届毕业班之一,深得教改之益!</h1> <h1>这幅画原作是陈半丁给毛泽东60寿辰画的。因为枝条从上垂下,号称仙桃,是一幅祝寿图。同时也寓意方校长桃李满天下。</h1> <h1>八年级校友朱维扬向方校长赠送自己的书法作品。</h1> <h1>七年级校友吴令风代表沙滩大院发小向方校长赠送《岁月情怀——沙滩大院发小文集》。方校长不仅是我们的校长,还是我们的方叔叔。</h1> <h1>吴令风代表所有师生向方校长赠送活动签到和留言簿,作为永久的纪念。</h1> <h1>九年级童天齐同学演唱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赢得阵阵喝彩!</h1> <h1>六六届高三校友和老师</h1> <h1>六七届高二同学和老师</h1> <h1>六七届高一学生和老师</h1> <h1>九年级校友和老师</h1> <h1>老初一校友和汪童年老师</h1> <h1>七二届高中校友慕京、张强、徐志强、吴强和方校长、苑志茹老师、游铭钧老师合影</h1> <h1>即是校友,也是沙滩大院同一楼门分别住在四个楼层的发小。从左至右,于宁、戴安弟、许小济、朱小皖、宫理业。于宁(四层),戴安弟(三层),许小济(三层),朱小皖(二层),宫理业(一层)。手势表示当时所住楼层。</h1> <h1>关家三姐妹和舒鸿錦、冯素姮、苑志茹老师</h1> <h1>亦校友亦战友,戴安弟、孙宝祥、胡万兴</h1> <h1>六六届高三刘嘉仪同学热心为大家服务</h1> <h1>江小梅、孙纪云、冯素姮、刘毅老师</h1> <h1>刘曼华老师——当年的教导主任,景山学校的创办人之一,依然那样优雅、慈祥。</h1> <h1>朱蓉先和刘曼华老师</h1> <h1>朱甫晓、魏榕彬、姚肃仪、铁志成老师</h1> <h1>游铭钧和汪童年老师亲切交谈</h1> <h1>高存明、舒鸿锦老师</h1> <h1>胡乃非、高万丽和舒鸿錦老师</h1> <h1>苑志茹老师和六三届高中毕业生。苑老师、范魁元、叶胜利、于宁、姚文谦、李玉山、宋大民</h1> <h1>六三届高中毕业生叶胜利、于宁</h1> <h1>六三届高中毕业生姚文谦</h1> <h1>六三届高中毕业生姚文谦、李玉山</h1> <h1>六三届高中毕业生李玉山、宋大民</h1> <h1>六三届高中毕业生范魁元</h1> <h1>六六届高三的校友</h1> <h1>六六届高三校友高万丽、秦忠梅</h1> <h1>老高中的校友</h1> <h1>六七届高二的校友朱小皖、关群、胡万兴</h1> <h1>六七届高二的校友朱小皖、关群、胡万兴、高一的校友龚其龙、姚嘉、杜小萌</h1> <h1>九年级校友王冀军和八年级校友朱维扬</h1> <h1>九年级校友关晓慧、童天齐、孙宝祥</h1> <h1>七年级校友吴令风、关晓宝、吴澜、许小济、戴安弟、丁明</h1> <h1>右边三位是七二届高中校友</h1> <h1>老初一的校友:张永新、王四海、韩小兰、曾燕玲</h1> <h1>孙纪云老师和老初一的校友</h1> <h1>老初一的校友:从左至右,孙跃春、姚小平、倪志红、张永新、王四海、韩小兰、曾燕玲</h1> <h1>林江泓姊妹因顾故未能参加全程活动,但专程到现场送花和画作,委托同学许小济献给方校长。</h1> <h1>冯素姮老师留言</h1> <h1>江小梅老师留言</h1> <h1>刘毅老师留言</h1> <h1>冯素姮老师和刘毅老师</h1> <h1>刘力、铁志成老师和方校长的女儿、校友方小翔</h1> <h1>七年级校友、张翠英老师的儿子丁明代表老妈妈和方校长互致问候。</h1> <h1>六七届高一校友胡乃非、周小红、七年级校友吴令风</h1> <h1>七年级校友戴安弟、丁明和八十二岁高龄的汪童年老师</h1> <h1>七年级校友许小济和汪童年老师</h1> <h1>七年级校友吴澜和八十五岁高龄的冯素姮老师,亦师生,亦邻居。</h1> <h1>七年级校友戴安弟和丁明</h1> <h1>七年级校友吴澜和许小济</h1> <h1>感谢主摄影师宫理业,克服身体的不适,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瞬间,让我们回味和铭记。</h1> <h1>经苑志茹老师、孙纪云等老师和部分老同学自发长时间的酝酿、筹备,最后在刘力同学的精心策划、准备、安排下,这次活动圆满结束,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向所有参与筹备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景山学校师生情谊永存!</h1> <h1>真诚感谢提供照片和内容编辑的众多校友。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会有不足和疏漏,请老师和校友多多指正,可随时补充修改。谢谢!</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