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同州圣教序,褚遂良书丹。</p><p>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立於陕西大荔(唐时称同州)龍兴寺。1974年,移入西安碑林第二展室。</p> <h3>公元1888年光绪戊子,同州知府宮爾鐸在同州圣教序碑左下角行书跋文三行。無跋本則为1888年以前所拓。</h3> <p class="ql-block">公元1888年光绪戊子,同州知府宮爾鐸在同州圣教序碑左下角行书跋文三行。</p> <h3>褚遂良在初唐四家中号称一代教化主,书法淵雅姿媚,人歎其“如婵娟美女,似不胜乎羅綺,鉛华绰约甚有余態。”(唐代张怀瓘)。同州圣教序無跋本局部。</h3> <h3>舊拓本多多少少都有断裂破损。幸有碑林之便,借来原拓真本双鉤補全。</h3> <h3>1888年光绪戊子同州知府宮爾鐸在同州圣教序碑左下角行书跋文三行(右近拓整紙)。無跋本則为1888年以前所拓(左)。</h3> <h3>碑帖鉴定要不断的细化。其中晚清至当代古碑的完殘变化情况是重点、难点。就同州圣教序而言,近代拓本分:無跋本(1888年以前),有跋本,新拓本。其中,新拓本第三行“舉威靈”中“靈”字末横已损(右),無跋本完好(左)。</h3> <p class="ql-block">原碑“灵”字现状</p> <h3>同州圣教序新拓本第14行“況乎人倫有識”左側泐痕較大,“識”字言部已损(右),無跋本完好(左)。</h3><h3>此同州圣教序五無跋本可为光绪早期拓本紙墨特点的标准器。往者此类拓本往往就定晚清民国,甚至严格点定为民国拓本。</h3> <p class="ql-block">原碑“识”字现状</p> <h3>舊時拓本,主要用于学习书法,因为物力维艰,纸张珍貴。所以往往不拓碑額。特附新拓碑额资料。</h3> <p>同州圣教序1974年搬到西安碑林,一直安放在碑林第二展室。在即将展开的碑林北扩工程中,她很有可能会北移新馆。这也许是她在碑林第二展室的末代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陈根远: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文物鉴定家、篆刻家。主要从事璽印、瓦当、碑帖、铜镜、瓷器等文物艺术研究与鉴定。著有《西安碑林博物馆珍品讲读》《陈根远说印章》《瓦当留真》《中國碑帖真偽鑒別》《破解古印密码》等图书三十种及專業文章百余篇。</p><p class="ql-block">现任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终南印社副社长、西泠印社社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