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之旅•情满广兴堡(一)乡情篇

晚晴

<h1>  在扎鲁特旗知青隆重纪念插队50周年的热烈氛围中,盼望已久的第二次集体返乡之旅终于成行。</h1><h1> 8月17日早晨,我们十人乘两辆车驶上京承高速,两位男士各开一车,八个女生分乘两车,在密云太师屯服务区汇合后,驱车八百里直奔通辽。离开北京去往东北,暑热在逐渐消退,情感却在节节升温。</h1><h3> </h3> <h1>崔援朝,叶树和,陈燕,戴薇,关琦,祝川先到达太师屯服务区。</h1> <h1>梁碧芝、饶庆春、詹之嘉、宋晓燕随后来到。</h1><h3></h3> <h1>  悠悠白云,湛湛蓝天,一路望不尽绿树青山,扯不断思绪绵绵……广兴堡,那个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小村庄,那里有我们挥洒过汗水的土地,有共同劳动过的农家兄弟姐妹和帮助照应过我们的父老乡亲,那里有我们青春年华的足迹,有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苦闷彷徨和人生感悟,村西头有我们集体户低矮的土屋,村东头有我们执教过的简陋校舍,还有用土坯木板搭成桌凳孜孜求知的可爱的农家子弟。</h1><h1> 得知几位广兴堡学校的知青教师这次也在返乡之列,曾经受教的学生们就兴奋地筹划起接待活动,一些离乡在外工作生活的也设法调整时间,从四面八方赶回来,拜会分别四十几年的老师,探望家人亲戚,和同窗学友们相聚,亲情,乡情,师生情,同学情,种种深情汇成一波又一波感情的浪潮,一场场热烈的聚会胜过欢乐的节日。</h1><h3> </h3> <h1>  第一晚到通辽,陈永江徐彩凤夫妇以通辽特产的精品雪花牛肉火锅为我们接风。傍晚六点半到达高速通辽南出口时,陈永江早就倚车而待了。虽然已经告诉他我们可以随手机导航自行到达饭店,其实心里明白,面对醇厚的广新堡人,最终的结果肯定还是盛情难却。跟着陈永江的车穿过面目一新的通辽老城区,来到辽河大桥时正逢夜幕将临,满天绚丽的晚霞映红了高楼林立的通辽新城区。当年下乡时那个一条路通两头,满街尽是驴粪球的平房小城已经踪影全无了。</h1><h3></h3><h3> </h3> <h1>  第二天一早回村,一百七十公里要走两个多小时,事先已知道学生们将在鲁北镇入口处迎接,一下车看到鲜明的横幅,听到热烈的欢呼还是出乎意料的被感动。他们有住镇上的,也有一大早从几十里外的村庄赶来的,还有从其它县市回来的,在大家兴奋地互相辨认,热情地握手拥抱中,感情的潮水瞬间冲过了四十几年疏离的时空。</h1> <h3></h3><h1> 返乡随感一首记行:</h1><h1> 八月秋节至,云开天气清。</h1><h1> 近乡思愈切,远事忆更明。</h1><h1> 电波频问讯,郭外急候迎。</h1><h1> 执手言不尽,何堪半世情!</h1> <h1>  已经半上午了,四十里外的广兴堡村乡亲们此时也在等候我们,鲁北镇口激动地合影后,大家一起驱车奔向广兴堡。</h1> <h1>  从鲁北镇通向广兴堡的道路,记忆中坑坑洼洼,路两边满眼沙坨子,碱草地,秃山包,随便过个什么车都会带起滚滚烟尘。难得买到班车票,走这段路比较幸运的时候可以搭一段顺路的马车,再步行一段,差不多需要三四个小时。记得村里不少妇女一辈子没能跨过这四十里路程到鲁北街上开开眼界。如今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驰着轿车,从鲁北镇二十几分钟就可以到村。</h1><h3></h3><h1> 公路两旁生长着茂盛的旱柳,小叶杨,连绵起伏的山坡上种上了一片片樟子松幼树。近处茁壮的玉米高粱包围着蓝、橙彩钢瓦屋顶的亮丽村庄。荒凉的边地和秀美的江南好有一比了。</h1><h1> 车上了东山梁,才有了点儿山川依旧的感觉。八岔山,鸽子山,北山坡,下甸子,还没等找全实景和记忆的重合点,就远远看到那块在照片中见过无数次的村标石了!那是为表达对第二故乡的纪念和感恩之情,我们集体户知青集资捐赠给广新堡村的。才和等在那里的乡亲们寒暄几句,正要多留下几张照片,挥着红绿绸带,担着花篮推着彩车的长长的老年秧歌队就花团锦簇地欢舞过来,以夹道欢迎的队形簇拥着我们向村里走去。震耳的鼓乐,炫目的色彩,一时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路宽了,平坦了,没有飞扬的尘土了,路上走着的不是五十年前身着汗渍得几乎看不出颜色的白布小褂黑布裤子、面有菜色、被沉重的劳动压得罗圈腿的农民了,如今的村民个个黑红脸膛,腰板挺直,衣着整洁时尚。几十年光阴,恍如隔世!</h1><h1> 眼前流动着新景象,心里涌动着故乡情,那是一种游子归来的既陌生又熟悉的感动。</h1> <h1>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蓝天碧透,骄阳似火,村委会院里搭起大红彩门,铺开鲜艳的地毯,鼓乐激荡,彩绸飞扬,扑面而来的都是滚烫的热度,不由人不感到心跳加速,血脉偾张!</h1><h3></h3><h1><br></h1><h1> </h1><h3></h3> <h1>寂寞山林舞秋风,连天绿浪过千重。</h1><h1>喜迎知青回故里,鼓乐奏响起歌声</h1><h1>乡亲村头早迎候,执手相向热泪盈。</h1><h1>秧歌扭起抒惬意,桑巴舞蹈解风情。</h1><h1>俗俚几句难明意,自看镜头留锦屏。</h1><h1> 这是村里走出去的女教师高志琴的动人诗歌。</h1> <h1>  镜头下的热烈场面确实让我拙笔难描。</h1><h3></h3><h1> 不知何时戴薇和宋晓燕已经加入秧歌队,情不自禁地和村民一起欢舞起来。</h1> <h1>“广兴堡村每一块土地都有你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广兴堡村的农业发展洒下过你们无私的汗水,你们为她贡献了美好的青春时光,广兴堡的老少爷们忘不了你们!”</h1><h1>“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使我们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将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中实现。”</h1><h1>“希望你们能常回家看看,因为这里是你们永远的家!”</h1><h1>这是年轻的村支书刘秀激情豪迈的致辞。</h1><h3></h3><h3></h3><h3></h3> <h1>“五十年前,广兴堡父老乡亲接纳了我们,那时我们刚出校门,这里是我们人生的启蒙之地,我们真正人生从这里开始。不管是苦是累是悲是乐,广兴堡都是我们这辈子忘不了的地方。仅奉上万元捐款聊表知青支持家乡文化活动的心意,并赠送两套扎旗知青集体户简史,表示我们对广兴堡这块土地的铭记和感恩。祝广兴堡兴旺发达!”</h1><h1>这是崔援朝代表知青们情真意切的表达。</h1><h3></h3> <h1>叶树和代表知青把捐款交给村委会。</h1><h3></h3> <h1>向村委会赠书。</h1><h3></h3> <h1>  一些共同劳动过的的姐妹挤过来和我们惊喜相认,有当年教过我们农活的妇女队长们,有曾经和父母一起帮助过我们的小妹妹,也有那时刚刚能为家庭分担生活重担,挣半拉工分的小姑娘。还有一起下大田劳动,并且给过我们无私帮助的农家兄弟们。一位中年妇女有点儿羞涩地走过来说:你们离开村子时我还小,可是我记得你们那时经常抢着抱我……想起来啦!她是三队会计赵彦华的漂亮女儿赵海燕儿!在乡亲们灿烂笑容的包围中,记忆的闸门訇然敞开,原来以为早已湮没在时间和世事中的故乡的山、水、人、事从来就没有消失,五十年来忙忙碌碌,故乡的记忆只是静静地存储进心灵深处而已,一旦被激活竟如电影般连翩浮现!这应该就是回家乡的感觉:喜悦、温暖、亲切。</h1><h3></h3> <h1>  村乌兰牧骑欢快的斗笠舞,热烈的长扇舞,印度舞,优美的孔雀舞,多姿多彩,舞步轻盈。一问才知道舞者都是本村的中老年妇女,年龄最大的已经超过六十岁了。《我在扎鲁特等你》《英雄上马的地方》歌声深情高亢。男高音歌手张树坤演唱的《浪漫的草原》抒情而悠远,他是曾手把手教我们腌咸菜积酸菜的大队妇女主任刘淑荣的儿子,我们离村时他还是个黑黑瘦瘦的小男娃。乡邻乡音乡土乡情充满了空间,处处使我们陶醉激动。昔日贫穷的农民日子好过了,曾经经济凋敝的农村充满活力了,村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了,人的才能喷发出来了,这一切正是我们心所期盼!这一切正是我们目所乐见!火火的日子踩着春的节拍,火火的乡村好气派!主持乌兰牧骑节目的村妇女主任激情洋溢的朗诵增添着喜庆的气氛,尽管村委会的年轻干部们对我们来说都是晚辈,“欢迎五十周年知青回家”的主题词已经拉近了我们之间的感情联系。</h1><h3></h3> <h1>  情<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到深处语自华。醇厚浓郁的乡情民情友情凝结成动人的诗情,一首首发自内心的诗歌汇成了热可炙人的感情冲击波。</span></h1><h3></h3> <h3>随北京知青回广兴堡感赋•情满故乡 </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昔日京华紫燕来,少男少女俱英才。</span></h3><h1>赤脚采药医百病,马背小学筑讲台。</h1><h1>无价情留扎鲁特,第二故乡倍感怀</h1><h1>蒙古包里设酒宴,深情草原花正开。</h1><h1> 高志琴</h1><h1> </h1><h3></h3><h3></h3> <h1>四十寒暑瞬间过,万水千山情难割。</h1><h1>知青乡里系同根,今朝聚首同欢歌。</h1><h1>美酒佳肴情未了,千言万语凭诉说。</h1><h3> 这是在小河西务农的刘子忠写下的多首诗歌之一</h3><h3></h3> <h1>下乡已过五十秋,物是人非村依旧。</h1><h1>渐次回京执己业,功不可没百姓讴。</h1><h1>九八捐款拔头筹,一八石碑立村头。</h1><h1>心系故乡早脱贫,教书育人美名留。</h1><h3>谨以此诗献给五十年前插队落户广兴堡大队的北京知青 赵兴球</h3><h3></h3> <h1>  当年乡亲们无私地帮助过我们,还给了我们高度的赞誉评价。让我们为能够尽绵薄之力,无愧于父老乡亲而倍感欣慰。</h1><h1> 这次男知青回来的人数少,可是多年来他们尽自己职权所及为扎鲁特旗的建设做出过很大努力。张鄂生曾经为争取扎旗早通火车规划运筹,在物资紧张的时代积极为旗里和村里购买紧俏的农业机械来推动生产发展。穆星星曾尝试投资办优质奶牛场来提升扎旗的奶制品行业。九八年大洪水莫安临和钟蒲寅带头为乡亲们贡献了全公社最大一笔捐款。今年扎旗知青插队五十周年回望活动,莫安临又首先捐资为全旗的集体户简史出版奠基。凡此种种,对乡土乡情的挂念和感恩深深植根在知青们心里,凝结成的也是一首首无言的诗。</h1><h3></h3> <h1>  文艺演出后村委会设宴招待返乡知青和随知青们一起回村参加欢迎活动的学生们,村委会的年轻干部们都来敬酒,对知青们发出常回家看看的热情邀请。</h1><h3></h3> <h1>  原期望能多看看村貌,多探望几位同劳动过的乡亲,可是日程早已排满,留给我们在村的时间十分有限。下午,我们终于得空走进硬化过的平坦街巷。看看村民们盖着红色彩钢板瓦的新居,从美化成雅致筒瓦状的深灰色墙头探出红果累累的沙果树,半垂着金黄花盘的向日葵,粗壮的玉米秸上吐出淡紫色胡须的玉米棒。没有了杂乱的柴门篱笆低矮土墙,听不到鸡鸣狗吠马嘶驴叫,街道整洁安静,又透着盎然生机。</h1><h1> 偶遇当年同在一队劳动的杨德常,并受邀到他家小坐。这是我们进村后走进的第一个普通农家院。菜园里辣椒,豆角结实累累,青菜油绿葱翠。干净的院子里停着一辆轿车,一台拖拉机。住宅不再是中间灶台两边土炕的那种窄憋结构,推门进去是宽敞的厅,兼作客厅和饭厅,两边是卧室,厅往里走套着一个足够宽敞的长形厨房和储藏间,有后窗户,屋里显得很明亮,厨房东边开门通到后院,鸡呀猪呀的都在后院圈养,所以街上和院子里再也看不到鸡猪的粪便。杨德常从套间里抱出一个大西瓜招待我们,对一般农家来说曾经是稀罕奢侈的瓜果时蔬,现在也成了家常食品了。</h1><h3><br></h3><h3></h3> <h1>  从杨德常家告辞出来,我们赶快去看望葛凤云大姐。葛凤云大姐一家善良温厚,古道热肠,曾给过我们很多帮助。如今大姐已经年近八十,依然健康。她拿出一个珍藏多年的盒子,里面居然是我们一个个女知青的照片!何时留赠的照片我们早已不记得,当年大姐一家给我们的帮助却一一回想起来。大姐的丈夫刘振福给我们集体户做过炊事员,那是集体户人最多的一段时间。他一个人做近三十人的饭,一天三顿,要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他不仅饭菜做得卫生可口,还尽力给我们粗粮细作,改善伙食。后来他回生产队当了车把式,有一次出车送我们上山搂柴,正遇上大风降温,回来时我们窝在草垛里还感觉几乎冻死,他必须迎着风坐在车辕上指挥那几匹在寒风中挣扎的马,冻和累自不必说,可是他没有半句埋怨。我们集体户偶尔推碾子用驴或需用驴车,通常从曾经的房东徐大娘和葛凤云大姐家借,戴薇陈燕她们曾赶着葛凤云大姐家小驴车去鲁北办事,回来时不慎驴跑丢了,大姐全家包括她老父亲都出动寻找,到半夜才找到,反而安慰她们别着急。我去鲁北也借过大姐家的驴车,大姐听说我一个人赶车去,说什么也不放心,硬是让她12岁的女儿刘佩金陪我跑了一整天。宋晓燕调到一队当会计,后来调到公社当干部,又再次回返村里,大姐一直对她照顾有加。这次听说我们要回村,已经高龄的大姐高兴地要和儿子女儿一起到鲁北公路出口处接我们。就像盼望久未归家的亲人一样殷切。因为得知我们的学生们要去迎接,她才留在村里。大姐的女儿刘佩金为了准备家宴招待我们,特地召回自己在乌兰浩特当医生的儿子儿媳帮忙,又请了鲁北教育局工作的小姑子夫妇作陪。真是把我们既当贵客又当亲人。</h1><h1> 中午村委会这边宴席还没结束,大姐那边已经摆上满桌的沙果李子葡萄西红柿等着我们了。 住在邻院的李桂平,大姐的表妹祝秀芝也送过来自家园子摘下的果子,热情地陪我们聊天叙旧。祝秀芝还请戴薇帮自己检查了一下病情,时隔多年,还是这么信任当年的赤脚医生。</h1><h1> </h1><h3></h3><h3></h3> <h1>  大姐一再邀请我们多住一天,我们只能遗憾情长日短,不得不依依惜别了。詹之嘉描述离村情景和感受说:“乡亲们从树上摘下红红的果子,从缸里舀出黄灿灿的小米,硬装进我们车厢的场景,让我心中充满感动,充满感激。回京之后这些场景还是历历在目。我由衷地感慨:我永远不会为曾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年而后悔!”詹之嘉发自内心的话语表达的正是我们对第二故乡的一片深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