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英爱行(十)伦敦:泰晤士河畔的经典浪漫

风轻轻

<h5><b>伦敦,一座经典的城市,跃动而不躁动,宁静而不寂寞,矜持而高贵着,默然而浪漫着。十九世纪的古朴与二十世纪的鲜活,传统的风格与现代大都会的融合被伦敦人诠释得和谐而自然。</b></h5><h5><b>化用莎翁的名言:去不去伦敦根本毋需犹豫。</b><b style="line-height: 1.8;">这座城市有太多的符号交相呼应,堪称一座种族、宗教、文化的大熔炉。她变化万千又丰富多元,同时又保留魅力横生的历史风情。伦敦塔桥、威斯敏斯特宫、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圣保罗教堂等一座座著名建筑已成为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地标性风景。</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5><b style="line-height: 1.8;">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从外观上看,有些像古希腊的神庙,古朴而典雅。</b></h5> <h5><b>空旷的大英博物馆中庭是欧洲目前最大的</b><b style="line-height: 1.8;">室内中央广场,顶部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广场中央为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四周是展厅。</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5><b>中庭顶部交错的玻璃将空间演绎的迷离而虚幻。</b></h5> <h5><b>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b></h5> <h5><b>大英博物馆能够有这样丰富的馆藏,主要原因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发起的战争中掠夺得来,主要受害国家包括希腊、埃及及中国等。以中国为例,大英博物馆藏有超过2万件中国古代文物,包括晋朝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敦煌文物及甲骨文等。</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馆内包括埃及、希腊罗马、东方艺术、西亚、欧洲中世纪等文物馆。其中以前三者藏品最引人注目,且其所收藏的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闻名于世,而中国的藏品则是占据了绝大部分。</b></h5> <h5><b>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说法不一,但其中的第一宝还是当属来自埃及的“罗塞塔石碑”。</b></h5><h5><b>罗塞塔石碑是一个高约114.4厘米、宽72.3厘米、厚27.9厘米,略呈长方形但实际上缺了许多边角的平面石碑,黑色玄武岩石质,重约762公斤。石碑由拿破仑占领埃及的法国军队于1799年在罗塞塔获得并因此得名,在英法战争中易手英国。</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石碑的正面上的碑文有上中下三层。分别用</b><b style="line-height: 1.8;">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三种文字记录了时任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一份诏书,无论从历史学、文字学和文化学等角度来说,都是无价之宝。</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h5><b>在公元4世纪结束后不久,尼罗河文明式微,不再使用的埃及象形文字的读法与写法彻底失传,近代的考古学家根据碑上的古希腊文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之意义与结构。</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古埃及展厅相当于把埃及金字塔和金字塔内部的所有物件都搬了过来,法老的雕像和木乃伊非常多,几乎囊括了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所有内容,并且保存的相当完好,可以完整的认识古埃及的文明。</b></h5><h5><b style="line-height: 1.8;">石棺上的象形文字。</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最负盛名、价值连城的收藏馆是收藏了7万件古埃及文物的埃及馆,每天慕名而来一睹木乃伊风采的人们几乎踩平了这个展馆。</b></h5> <h5><b>除了人之外,古埃及人还将象征果实和丰收的猫也制作成木乃伊。</b></h5> <h5><b>据说这个石棺内的刻画表示天神地神和来生转世的内容,拍得不是很清楚。</b></h5> <h5><b>拉美西斯二世胸像,属大英博物馆重量级文物。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他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b></h5> <h5><b>《亚尼的死亡之书》这幅画作为陪葬品放在亚尼的墓中,全长二十四公尺,用长达六十章的篇幅,描绘死者在来世获得永生所需的咒文和约定事项,是众多以草纸记录的《死者之书》当中保存最好、最出色的,堪称为古埃及美术中极致的作品,也是古埃及生死观的明白表现。</b></h5> <h5><b>大英博物馆的另一镇馆之宝就是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b><b style="line-height: 1.8;">大厅两侧众多的大理石石雕,都来自希腊雅典卫城上帕特农神庙柱子上部,大约占全部雕刻的一半。</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5><b>浮雕</b></h5> <h5><b>帕特农神庙就像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在不可知的命运支配下历经沧桑,几次的洗劫和焚毁,庙顶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2500年的奢华只余断垣残壁乱石嶙峋。</b></h5><h5><b>这是帕特农神庙的模型,简约线条彰显不凡气质,往昔盛况依稀可辨。</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罗马展厅里则是对于古代欧洲的文明演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小到瓶瓶罐罐大到城堡墓葬,不一而足。</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另一个非常值得看的展厅——中东展厅,中东是目前已知的文明史上最早最先进的地方,比中国的文明史还要早。</b></h5><h5><b>底格里斯河中游的亚述帝国是个奴隶制城邦,后并入新巴比伦王国的版图,这是见证亚述文明的石碑。</b></h5> <h5><b>亚述首都尼尼微王宫的大型浮雕墙,据说原王宫浮雕总长度约三千米。 行走在浮雕之间,你会感受到来自人类古代文明的震撼。</b></h5><h5><b style="line-height: 1.8;">《圣经》创世纪中的“大城”,可能就是指尼尼微。</b></h5><h3><b></b></h3> <h5><b>尼尼微的文物——人头牛身带翅膀的巨兽把守的大门。亚述人以一种超出正常想像力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雕刻艺术的理解。所有的守宫兽身人头雕像都有5条腿,从而保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雕像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姿态。</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这对带翼牛身人头像,原是亚述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的王宫门前的雕像,后面的大门叫巴拉瓦特大门,也是亚述王宫的。</b></h5> <h5><b>大英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东方艺术馆,这里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人称“中国馆”。</b></h5> <h5><b>“中国馆”内最不能错过的是瓷器,上自汉唐,下至明清,青花、钧瓷、唐三彩、景泰蓝按年代与产地排列,应有尽有,大概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国陶瓷馆。展厅内有超过1700件陶瓷器物,它们的美丽令人惊叹。</b></h5><h5><b>想到古玩界一句话: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精美绝伦的中国古瓷器价值可见一斑。</b></h5> <h5><b>产自景德镇的大维德花瓶,可能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器物,其顶部附近的铭文表明它们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351年。1935年,大维德爵士分别从两个收藏家手中买下它们,令这对花瓶重聚。</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中国浩瀚的文明征服了世界,可当置身于中国展厅时,你会听到自己心碎的声音,个中酸楚唯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明了。</b></h5> <h5><b>“中国馆”还收藏有中国书刊达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密佛经的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太平天国的文献史料,中国历代宫廷档案,以及甲骨文、竹简和刻本古书,还有不少从敦煌盗掠的珍贵经卷和地图。此外还有历代中国的铜币、丝绸、雕刻、绘画、书稿、珐琅雕塑,乃至博物馆后门的两座巨大石狮也是中国“流散”的文物。</b></h5><h5><b style="line-height: 1.8;">因为部分展厅维修,上述文物我们没有看到。</b></h5> <h5><b style="line-height: 28.8px;">泰晤士河是英国有名的“母亲”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全长346公里,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注入北海。</b><b style="line-height: 1.8;">河道上不仅通行观光船,还有工程驳船和货船。</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h5><b>美丽的伦敦,如同那波光粼粼的泰晤士河,虽已静静流淌千年,却始终充满活力,历久弥新。</b></h5> <h5><b>阴沉的天气里,泰晤士河畔风光, 很像一部老旧的黑白片,颇有一些怀旧的格调。</b></h5><h5><b>很喜欢同行的队友拍的这张照片。</b></h5> <h3></h3><h5><b>伦敦塔——一座宫殿与城堡,一部封存的血腥历史。</b></h5><h5><b>历史长河荡涤了古往今来的人或事,却无法湮灭当时的物与景。游走在遗迹间难免有物是人非之感,近千年中角色几经变换的伦敦塔,此感尤为浓重,散不去的悲凉在伦敦塔上空久久弥漫。</b></h5> <h5><b>伦敦塔注定与华丽无关,塔体由白色花岗岩修饰,没有炫目的装饰,有些凄凉的白色在烟色的伦敦天空下清冷无助。高耸的锥形塔楼警惕地巡视着四周,封闭禁锢的建筑形象预示着君临天下的威严与气概。在英国人心目中,伦敦塔地位丝毫不亚于白金汉宫。只是白金汉宫代表着辉煌与高贵,伦敦塔则是苦痛与挣扎。</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伦敦塔外的塔山是血腥的断头台,从伦敦塔建成之日起就有无数冤魂葬身于此。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安妮王后是伦敦塔内第一位显赫的受难者,</b><b style="line-height: 28.8px;">伊丽莎白一世在她姐姐玛丽一世统治时也曾在此入狱,西方恐怖传说"血腥玛丽"的原型就是玛丽一世。因此,伦敦塔带有权力斗争和冷冽阴森的色彩。伦敦塔最后一次作为监狱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押鲁道夫·赫斯(纳粹德国的第三号人物)。</b></h5> <h5 style="line-height: 28.8px;"><b>最早的伦敦塔是由11世纪的征服者威廉建立的,最后一位居住在这里的君主,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被送上断头台的詹姆斯一世。</b></h5><p style="line-height: 28.8px;"><b style="line-height: 28.8px;"></b></h3><h5 style="line-height: 28.8px;"><b style="line-height: 28.8px;"></b></h5><p style="line-height: 28.8px;"><b style="line-height: 28.8px;"></b></h3><h5 style="line-height: 28.8px;"><b style="line-height: 28.8px;"></b></h5><p style="line-height: 28.8px;"><b style="line-height: 28.8px;"></b></h3><h5 style="line-height: 28.8px;"><b style="line-height: 28.8px;"></b></h5><p style="line-height: 28.8px;"><b style="line-height: 28.8px;"></b></h3><h5><b>伦敦塔凝聚了英国近千年的历史,只是历史的尘埃沉重而苦味,曾经无比尊贵的王室成员转眼之间阶下丧命的悲惨依然清晰,也许那个年代的血腥残暴,已经被封存到每一块石头、每一个台阶、每一粒尘土中。</b></h5><h5><b>伦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铸币厂、宫殿、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198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h5> <h5><b style="line-height: 28.8px;">走出伦敦塔,连接泰晤士河对岸的就是这座经常出现在新闻和宣传海报上的伦敦地标——伦敦塔桥,它因在伦敦塔附近而得名,于1894年建成开放。伦敦塔桥</b><b style="line-height: 28.8px;">是一座上开悬索桥,遇有大的船只通行,桥身可以打开。</b></h5> <h5><b>这是友人前日发的一张照片,他非常幸运,拍到了伦敦塔桥开启。</b></h5> <h5><b>友人在伦敦塔桥上拍的照片。</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泰晤士河上游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牛津、温莎等,上游的河道以其静态之美而著称于世,入海口则充满了繁忙商船,在英国历史上泰晤士河流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h5> <h5><b>泰晤士河上第一座人行桥——伦敦千禧桥,造型简洁,颇具科技感和未来感。</b></h5> <h5><b>泰晤士河上各式各样的桥。</b></h5> <h5><b style="line-height: 28.8px;">河对面停着一艘军舰,这是曾经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和朝鲜战争的贝尔法斯特号。现在,它是停靠在泰晤士河岸边的一所军事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英国海军的战斗和生活。</b></h5> <h5><b>英格兰的海风左右着伦敦的天空,泰晤士河的川流隔断了伦敦的南北,伦敦的重要街区和景观就星罗棋布在河畔两岸。</b></h5><h5><b>泰晤士河南岸的伦敦眼,伦敦地标之一,1999年年底建成,又称“千禧之轮”。</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1859年建成的伦敦著名的大本钟,坐落于英国议会大厦的圣斯蒂芬钟楼。2012年6月2日,为纪念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正式将大本钟更名为伊丽莎白塔。</b></h5><h5><b>大本钟巨大华丽,重约14吨。四个钟面,每个钟面直径6.8米,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各由312块乳白色玻璃镶嵌而成,</b><b style="line-height: 1.8;">国会开会期间,钟面会发出光芒,每隔一小时报时一次。</b></h5><h5><b>2017年开始,大本钟进行为期四年的维修。</b></h5> <h5><b style="line-height: 28.8px;">几百年来,大本钟以精确的报时水平和特殊的位置成为了伦敦的标志性景点。</b></h5><h5><b>背景就是正在维修中的大本钟。</b></h5> <h5><b>泰晤士河南岸的建筑</b></h5> <h5><b>伦敦地铁标志——威斯敏斯特站,就在大本钟旁边。</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地铁威斯敏斯特站,出来向左不远是泰晤士河上的威斯敏斯特桥,1862年开通, 是伦敦现在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一座桥。 </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h5><b>威斯敏斯特桥头雕塑。</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左边是国会大厦、大本钟、右边的大桥就是威斯敏斯特大桥,这里也是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b><b style="line-height: 1.8;">。</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5><b>英国广播公司BBC大楼</b></h5> <h5><b>国</b><b style="line-height: 28.8px;">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b></h5><h5><b style="line-height: 28.8px;"></b><b style="line-height: 28.8px;">坐落于泰晤士河西岸的英国国会大厦,是英国国会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所在地。国会大厦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成为英国整个浪漫主义时期建筑的标志,并在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h5><h3><b style="line-height: 28.8px;"></b></h3><h5><b>在街头广场上看国会大厦。</b></h5> <h5><b>国会大厦门口竖立着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的铜像,戴盔披甲,骑着高头大马,挥剑直指青天, 被人称为英国国会大厦的保护神。</b></h5> <h5><b>英国是宗教底蕴深厚的国家,在英国,古老和信仰的力量随处可见,大教堂记录着国家的兴衰、宗教的变革,小教堂见证着生命的诞生、海誓山盟的结合和生命的逝去。每一座教堂都是一部精致的史书,很佩服一个教堂能成为一段历史的缩影,更佩服一个国家能够将信仰的力量传承千年。</b></h5> <h5><b>英国bbc纪录片《如何读懂教堂》里说,教堂就是人类尽力在人间为自己打造的一个天堂,人们在信仰中出生,在信仰中沐浴,又在信仰中消亡。这</b><b style="line-height: 1.8;">里没有对死亡的愤懑和恐惧, 只有安详,在天使的引导下人们飞升天堂。</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h5><b>阳光洒下,色彩斑驳,妩媚的把一座座墓室照耀的如诗如画,这艺术化了的墓园便接近了圣经中描绘的天国。</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有幸游览了英国十大教堂中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圣保罗大教堂,贝尔法斯特教堂,约克大教堂,圣玛丽教堂和巴斯教堂。英国教堂的密集程度,令人惊叹,同时教堂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令人敬佩。</b></h5> <h5><b>威斯敏斯特教堂(也叫西敏寺)在英国伦敦议会广场西南侧,从威斯敏斯特桥走过去不远。 1065 年建成,现存的教堂为 1245 年亨利三世时重建,以后历代都有增建,直到 15 世纪末才告竣工。 </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西敏寺既是英国国教教堂,又是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大教堂,如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婚礼都在这里举行,英国王室成员包括女王也经常来这里参加礼拜活动。</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西敏寺同时还是国葬陵墓,除了王室成员,许多领域的伟大人物也埋葬于此,英国人将之称为“荣誉的宝塔尖”。</b></h5><h5><b>前不久,霍金也长眠于此,他生前的录音向黑洞广播,</b><b style="line-height: 1.8;">以纪念这位科学家对探索宇宙黑洞作出的贡献。</b></h5> <h5><b>教堂东边是有名的亨利七世礼拜堂,这是英国中世纪建筑最杰出的代表。礼拜堂本身就是一个小教堂,有独立的本堂和两边侧廊,陵寝设一端。</b></h5> <h5><b>乔治五世塑像</b></h5> <h5><b>在广场上看西敏寺。</b><b style="line-height: 1.8;">广场周边有很多名人塑像,都很传神。 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的都不是等闲之辈,细细地看一遍,也是件有意思的事。</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5><b>在高大的法国梧桐的环抱中的雕塑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丘吉尔,他身穿军大衣,手拄拐杖,嘴角挂着他特有微笑, 非常精彩的战时首相的风采。</b></h5> <h5><b>克伦威尔,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头颅曾在西敏寺悬挂61年。</b></h5> <h5><b>南非国父——曼德拉,曾获诺贝尔和平奖。</b></h5> <h5><b>左上:扬·克里斯蒂安·史穆茲,南非著名政治家和将军。两任南非总理;唯一签署一战和二战停战和约的签署人;创立国际联盟。</b></h5><h5><b>右上是圣雄甘地,印度人民的精神信仰。</b></h5><h5><b>左下图是戴维·劳合·乔治,英国自由党领袖,英国首相,一战期间领导大英帝国击败德国及其盟友。</b></h5><h5><b>右下是纪念女权主义者米利森特·福塞特的雕像,横幅上写着“勇气在任何地方呼唤勇气”。</b></h5> <h5><b>这里与其说是游览胜地,莫若说是一个大课堂, 人们在倾听一个国家的历史,感知其沧桑。</b></h5> <h5><b>神殿教堂是12世纪圣殿骑士团在英格兰总部,教堂前竖立着女王塑像。</b></h5> <h5><b>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的宗教中心,是继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后的世界第二圆顶教堂。</b><b style="line-height: 1.8;">作为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圣保罗大教堂给人更多的是细腻、柔和、华丽的感觉。</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h5><b style="line-height: 1.8;">1981年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的世纪婚礼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更在英国人心中留下了浪漫的印象。</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西敏寺门前的金色邮筒。  </b></h5><h5><b style="line-height: 1.8;">在英国,满大街都是鲜亮的红色邮筒。不过,就在西敏寺路边的交通岛上,有个金色邮筒,这是为</b><b style="line-height: 1.8;">在伦敦奥运会上得到金牌的英国运动员设计的,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家乡的邮筒就将刷成金色,西敏寺门前的这个金色大邮筒只是一个示范。</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5><b>这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b></h5> <h5><b>从西敏寺到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大约10分钟的路程, 但是却依次走过了英国财政部、外交部、首相府和国防部, 还有国宴厅等国政要地,这些也都是非常珍贵的老建筑物。</b></h5> <h5><b>在伦敦,街巷间穿梭的红色双层巴士,林立街边的红色电话亭和红色邮筒,老式的黑色出租车,伦敦的“三红一黑”特色随处可见,不经意间自己已完全被英伦风情包围。</b></h5> <h5><b>一战纪念碑</b></h5> <h5><b>街心的纪念碑, 人体像是吊在空中,面部被军帽遮盖, 身穿军服或工装式样的裤装。上面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妇人。”</b></h5> <h5><b>街头雕像</b></h5> <h5><b>唐宁街十号,英国历代首相官邸,朴实的黑色大门,缀上白色的阿拉伯数字“10”,成为人们所共识的标记。</b></h5> <h5><b>首相官邸一队卫兵戴着白色的高筒帽,上身着鲜亮的红色军服,下着白色紧腿裤,脚踏大马靴,骑着步履优雅的高头大马,一个个英姿轩昂,优雅中有一丝傲慢,傲慢中弥漫着高贵,也许这就是王室卫兵的感觉吧。</b></h5> <h5><b>威风、帅气的骑兵卫队从街头经过。</b></h5> <h5><b>白金汉宫是英国王室的王宫和住所,1703年由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b><b style="line-height: 1.8;">1837年才成为英国王室至高无上的宫殿。</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5><b style="line-height: 1.8;">薄雾下的白金汉宫忧郁稳重,一如不苟言笑的英国绅士。广场上维多利亚女王雕像与胜利女神像相映成辉,依稀可见大英帝国难逃历史宿命的霸气,令人感慨。</b></h5> <h5><b>白金汉宫是王宫更是园林,它把两者融合得巧妙无比,它庄严肃穆却又美不胜收。</b><b style="line-height: 1.8;">宫外的林荫小道仿佛就定格在了十九世纪初年,一切景致都如油画般精美安谧。</b></h5><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 <h5><b>白金汉宫大约有600多间厅室,宴会厅、音乐厅、画廊、集邮室……都奢华如新,没有岁月的痕迹。那里的每一件物品都记录着一段王宫内的时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走近它,你会听到它的叹息。</b></h5> <h5><b>英国,这个世界近代史上曾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日不落帝国,在历史的激荡中,帝国之梦渐渐退却,支离破碎中幽幽地归于平淡,而绵长的历史都汇聚在了白金汉宫。</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白金汉宫是英国王权的象征,这里有英国人无法释怀的王室情结,有着对往昔辉煌的留恋,有着对高贵韵致的崇尚,这里已然是英国人的精神支柱。</b></h5><h5><b>现在白金汉宫的主人是伊丽莎白二世,她无疑是在此生活最久的女王。</b></h5> <h5><b>英国王室的传奇还在继续,远远观望,我们内心微澜轻漾,其实不止英国,对于世界,白金汉宫源于承载一种意识,一种文化:童话抑或传奇。</b></h5> <h5><b>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无疑极大地影响过世界。 时至今日, 大英帝国的语言、文字、法律、管理模式及其设置的国际规则,影响力犹在, 英国文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依然深远。 </b><b style="line-height: 1.8;"></b></h5> <h5><b style="line-height: 1.8;">很久以前。看过一些英国的小说和电影。 鲁滨逊、格列佛那些奇幻的际遇;莎士比亚悲、喜剧里的荒诞、戏谑和深沉; 勃朗特姐妹冷峻的山庄;狄更斯笔下光怪陆离的底层社会;福尔摩斯精准的预测;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中英国人在殖民社会里的生活, 月亮宝石里英国人的印度情结... 其中的故事情节留在脑海中的早已碎片化,没有了真切的印象。</b></h5><h5><b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8;">12天的英爱行,跑马观花,浮光掠影, 耳闻目睹的景象已很难与小说和电影挂上钩,毕竟世界变化太大太快,但还是要说:不虚此行。</b></h5> <h5><b>舷窗外起伏的缓坡和小丘,覆盖着天鹅绒般厚厚的牧草, 隐约可见牛羊和马匹;海水随着天气和光线不断变幻着青灰、蔚蓝或者果绿色;</b><b style="line-height: 1.8;">风光秀美,精致如画的景色从眼前渐渐掠过,别了,伦敦,别了,英国。</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