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的故乡——瑶街村</p><p><br></p><p> 瑶街自然村位在温州市龙湾区瑶溪街道辖区内,是温州永嘉场(即永强)的三街之一,前街、下垟街、瑶街。</p><p> 瑶溪街道境内有瑶溪风景区,风景区内山水溪石,景观别致多彩。瑶溪是因明朝张阁老(张璁)的“溪石皆玉色”而遂得名的。瑶街临近瑶溪风景区,到风景区仅1公里多的路程。</p><p> 永嘉场是西、南靠山,东临东海,北沿瓯江,是“茄子”之地,是温州少有的天然平原和鱼米之乡,晋唐宋时为永嘉县的盐场,故称“永嘉场”。唐代的永嘉场就已成为全国十大盐场之一,直到清代因封锁郑成功军队才关停盐场。</p><p> 我的孩堤和少年都是在瑶街村度过的。这村不大,清楚记得所能看到的就是10幢清末和民国初期建造的五间或七间格式的石、瓦木结构平房。刚解放时在村东路口、南村口的路边和祠堂门前都竖有旗(灯)杆石及下马石,大概在58年前后被拆除掉。祠堂门前的旗杆石一直保留着。</p><p> 村北有一条河,东西流向,少年时的夏天,我常在此河游泳,我的游泳就是在这条河学会的。当时河水很清澈,全村的生活用水就是来自这条河,可以说,这条河是瑶街的母亲河,“溈水源流远”,泽被世代,光前裕后,福泽绵长,泽惠五谷五禽五畜五蔬的生存之源。这条河里有野生鱼虾,曾有人还钓到二斤多重的甲鱼。这条河里的螺蛳特多,我读高中时的某年中秋节,从村北小庙前的河埠头下河,沿南岸摸到西端的桥边,能摸到半脸盆的螺蛳,但不敢过桥洞再往西摸,因故我很害怕过这桥洞……。</p><p> 村东和村西各有一水沟,水沟不深,也仅一米多寛一,但常年积水,有鱼有虾和泥鳅,春、夏时节我常下沟模鱼虾和泥鳅。当然,摸鱼虾不是目的,主要是玩水。村南有一条1959年建的西东走向水渠,是为抽水机引水用于灌溉。</p><p> 村中心是三块水稻田,有人把村的地形说成是一个胃,从村东进来,经这这三田之路,静化清心、沐浴灵气,从南而岀,经历了胃的洗礼,身心的净化。</p><p> 村西是一条连着的高墙,由石块切成,主要是防盗,现早已拆掉,但墙根墙基仍在。</p><p> 瑶街村小,人也不多,基本上是一个姓,姓陈,据说,祖宗是从福建樟州迁移到此地的,已有十六、七代了,400多年的历史。陈姓讲究辈分,近几代的辈份分别是“惟、时、加、汉、德、景、胜、占、会、贤”,我是“汉”字辈,大概属十三世吧。“溈水源流远,颖川世泽长。”我们都是河南颖川陈氏之后,代代福泽,渊源流长。 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瑶街为温州市永强区环山公社环一大队的二个生产队,50多户人家,200来口人,村周围200多亩水田和为数不多的山园。据说环一大队是当时环山乡第一个进入人民公社的大队,故名为环一大队。</p><p> 瑶街人以种田养殖为业,主要种水稻,还有小麦地瓜之类,养鸡养鸭养猪。也有几户从事采石和大理石加工。过着日岀而做日落而息的原生态生活。</p><p> 瑶街谈不上是风水宝地,可够得上是养家度年的润泽之地,古朴的田园风光,纯朴的民风,光前裕后之理念。《天演论》中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说,瑶街确实是适者生存之地。早晨日岀一开门,呈现的是猪叫、鸡鸣、鸭群追逐、众鹅追牛的热闹景象。晚上一天黑,家家闭门休息,极为安静。夏天晚上抓蜻蜓,秋天晚上捉蟋蟀,记忆犹在。</p><p> 最美的瑶街是在春天,油菜花开时,真美;秋天,晚稻熟了时,黄澄澄的一片连一片,美极了。</p><p> 我是1968年2月离开瑶街从戎,已有50多年了!我对家乡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城中村改造),与民更始,就要拆掉了,恋恋不舍,难以忘怀,拍下几张即时(2018年9月16日和2018年9月20日)的照片,以作留念。(注:2018.9.20的照片由陈志海提供)</p><p><br></p><p><br></p> <h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瑶街房屋所在位置示意图(陈志海提供)</h3> <h3>笔者:陈贵祥 岀生于 1948.4 浙江大学退休教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