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天,枫小的十几位老师如约而至滨江小学报告厅;这里,有一场视听盛宴即将开启----“万物启蒙”课程研讨活动。
“以万物为教材,以世界为课堂”这一课程理念下的母语课堂是怎样的呢?请跟着我来细细回味。<br></h3> <h3> 专家授课,一般是两节连堂,内容满满,且是妙语连珠,闻所未闻。作为一个虔诚的听众、受教者,必须现场记录下每一处精彩每一个细节,深得我心之处还得穿插手机咔擦咔擦,如此一来,这听课笔记,实属潦草之作,有图为证。<br></h3> <h3> 隔日,再来整理记录,在看似凌乱无序的记录中,竟然框出来这么多的“大问题”。我所理解的“大问题”,是课堂上能启发思维的、触发争辩的、引发转折的、精心设计的问题。接下来,不妨顺着这12个“大问题”再次走进《捉妖记之孙悟空》这一课。<br></h3> <h3> 首先,我们来理一理这些问题(听课中途因时间来不及、记录不全、不可避免与课堂实录稍有出入,还请谅解):<br></h3> <h3> 梳理完这12个大问题,我发现,前三个问题是围绕阅读名著提炼出的一些初步的感知和整体的脉络,无需太多琢磨即可顺势得出,所以课堂是相对平缓且顺畅的。<br></h3> <h3> 课堂的转折与精彩应该是从问题4开始的。从这一步开始,老师引导学生聚焦6个身份中备受尊崇的“斗战神佛”。学生给出的理由大相径庭“社会地位高”,显然,学生钻进了老师下的“套”;显然,这不是老师最期待的答案,绝不是老师所期待的学生未来的归属。<br></h3> <h3> 那么,该如何不动声色地把学生引到老师心中的“正道”上来呢?“社会地位是别人给的,身份背后的样子才是自己的”老师话锋一转“不喜欢斗战神佛的举手”,这一刻,学生开始思考:每天吃斋念佛的孙悟空快乐吗?这是他想要的生活吗?<br></h3> <h3> 课堂的又一个转折点聚焦在了“齐天大圣”到“斗战神佛”的身份转变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齐天大圣终于卸下了武装、失去了抗争的斗志。回眸一看,学生们最初喜欢他的理由“斩妖除魔、忠勇善战”通通消失了,这样整日“吃斋念佛”的孙悟空学生还爱的起来吗?试问,孙悟空自己真的喜欢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吗?站在人生巅峰的“斗战神佛”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是喜剧还是悲剧?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这一刻我会发现,越是无法回答的问题,越值得人深思、沉思……<br></h3> <h3> 于是,课堂似乎跌入了谷底,因为学生们心中最爱的西游记人物居然、或许就是个悲剧!从崇拜到同情,学生的眼中写满了落寞!这,一定是钱锋老师设计的“戏路”,但一定不会就此“剧终”。<br></h3> <h3> 听专家上课,最揪心的、最期待地就是看他如何“用神来之笔扭转乾坤”。“孙悟空的结局是谁造成的呢”,话锋一转,同学们第一感觉是“如来”,“为什么如来不把别的猴子打造成斗战神佛呢”,学生们恍然大悟“是孙悟空”!是呀,孙悟空过高的人生目标、不切实际的追求让他的人生路充满荆棘,原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可以自己来决定。<br></h3> <h3> 还记得第一次身份分析吗?学生都把“斗战神佛”排在第一位,课堂渐入尾声,何不来个当堂检测?“如果再排一次序,你会把谁排在最前面”?这一次,学生们依旧不约而同,只是对象换成了“美猴王”,地位不那么光鲜却正义勇敢、追求自由、武艺高强、嫉恶如仇的快乐的猴子。从“斗战神佛”到“美猴王”,学生们从最初只是关注外表的光鲜、身份的显贵到内心的充实、精神的富足。<br></h3> <h3> 这一思维火花的碰撞,于学生,改变了对“斗战神佛”片面的认知,更乐观一点可以期待学生从这一刻可以触发对未来职业更美好更全面的规划;于老师,“老师”这一职位,肯定不是学生心目中的“如来”,究竟是日复一日讲课改作业的“斗战神佛”还是可有可无不被重视的“弼马温”,细细思索,孙悟空的这六重身份都有可能属于我们,也有可能都不是,全凭自己的心意;于我,也想和学生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一只正义勇敢、有梦想有追求的“美猴王”。 总言之,师生一起、一路思考、一路分辨,在坐的学生、在坐的老师无不感受到了一场别具一格的精神洗礼。<br></h3> <h3> 从前,读过《西游记》,认识“孙悟空”,解读却不曾像在今天的课堂这般深刻与独特。为什么自己上《西游记》像在复述故事,而钱锋老师的课堂却能触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的每一根神经且带来独特且深刻的思考?其一,这与钱老师独具一格的教法是相辅相成的:纵观整堂课,以体验与探究获取认知、以问题驱动构筑思维模型、在分辨中重启价值观。一问一思,一思一辨,正如《中庸》所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二,贴近生活、直面现实、探究问题,是呀“教育如果仅为了铭记,而无法面对现实,这就是假的教育”。带领学生认识到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在不同的时代能有不同的诠释,带领大家开放性地跳出原有的框架对文本的价值观进行重新解读,让教学的内容搭上时代的脉搏,去除历史的尘埃,还其更本真的面目;其三,追随孙悟空的六个主要身份,尝过人生百态,再来审视我们的梦想与职业追求,不论学生还是在场的老师在这短短的90分钟都悄悄地或多或少地起了变化,不得不说,指向“育人”的“教书”就是这般富有魔力。<br></h3> <h3> 钱锋,万物启蒙教育创始人。万物启蒙以“格物致知”形成课程基本外圈,以“问思辨”形成内核。任何课程,最终都必须基于教学来实现。或许,“万物启蒙”课程还得抱团再细细规划,但,课堂,我可以马上行动:学着做一个会提问、会思考、会分辨的老师,尝试带一群会提问、会思考、会分辨的学生。就以“问思辨”模式开启我的课堂新起点、职业新旅程!<br></h3>